美好生活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1-04 19:54庞雪辉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数字化农民精神

庞雪辉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特别是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愈加凸显,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需求相脱节、对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把握不足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数字化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基于此,分析美好生活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必要。

一、美好生活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新期待。在农民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

(一)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来,并且号召全党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并注重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不仅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得到了满足,还提高了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在长久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优秀的乡村文化。这些优秀的乡村文化彰显了淳朴、仁厚的乡村社会习气,不仅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而且是农民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推动着城乡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乡文化的碰撞。在文化碰撞中,农村的传统价值观念逐渐被质疑,乡村文化日益被边缘化,导致农民对乡村文化越来越缺乏自信。乡村文化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该何去何从,深刻影响着农民的文化自信。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着眼农民的需求对乡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既可以使乡村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可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

(三)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以及生态振兴的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根魂所系,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引导。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改善民风、教化民心,进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培养更多优秀的乡村人才,这就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支撑。一些农村地区依托独特的文化禀赋,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些传统村落和古遗迹等自然生态本身就是凝聚乡愁的实体要素,要留住乡愁、激发乡村活力必然不能忽视对这些自然生态的保护,也必然会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各级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这也反向助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总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而且可以为乡村振兴赋能。

二、美好生活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实际与农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农民的需求,存在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需求相脱节、对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把握不足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数字化水平不够高等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需求相脱节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和文化供给仍然由政府主导,这种模式一方面推动了农村基本文化服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与农民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相脱节。由政府主导的文化供给模式从理念上看秉承的依然是“城市化”的文化嵌入理念,即对乡村文化公共服务按照城市居民的需求习惯和需求特征进行规划和设计,呈现出明显的“精英逻辑”。这种文化供给模式对农民的个性化需求关注程度还不够高。例如,在农村地区创建的农家书屋和文化站针对的一般是知识群体,大多数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对这种公共文化服务并不感兴趣,导致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尽管政府面向农村地区开展的电影下乡、戏曲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可以覆盖一部分老年群体,但是对于感受过、接触过城市文化的青年群体来说,这些活动并不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也不利于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主动作为。总之,当前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基本上还是采用全国统一标准、同样的文化资源内容和输送方式,并未精准对接不同农村地区、不同农民个体差异化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十分明显。

(二)对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把握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乡村孕育产生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需求导向。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运用和把握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简单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外在形式的保护,“形式的保存甚至翻新,无法阻挡乡村传统文化的衰落,因为它们是传统文化的果而不是根。简单地把它们收集、罗列和展示,甚至推荐推广,利用它们作为文化教育和旅游观光的素材,也无法让传统文化真正兴盛起来”。然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注重“形”而忽视“魂”的问题。例如,很多农村地区散落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农村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好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精神的传承。在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很多地区开展了大量的非遗普查、存档等工作,但是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风俗习惯、先进价值理念等的挖掘和阐发,这不利于传统文化和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数字化水平不够高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4亿,占网民整体的27.6%;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随着现代媒介的广泛使用,网络以其巨大影响力和冲击力改变了农民实现自我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通过虚拟网络空间,农民可以在网络世界表达自己的多样需求。在这种趋势下,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也应该注重数字化发展。但是现实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数字化水平并不高。首先,相对于农家书屋、文化站等硬件文化服务设施,APP端、网页端等软件文化服务设施对财政投入需求较大,这种“软”供给不仅需要前期的投入,后续配套措施也必不可少,因此在一些农村地区这种数字化的文化供给相对较少。其次,一些针对农民的数字化文化服务被限制在一定空间内,农民需要走进固定场域才能获取相关的文化服务,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主动获取这些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最后,数字化文化建设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存在错位。例如,电影下乡等惠民工程并不符合农民的现实需求,与农民对电影的需求相脱节。总之,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数字化水平仍不高,需要结合农民的现实需要进行总体规划。

三、美好生活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在正视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灵活应对并逐步解决。

(一)协同共治,形成强大的文化建设合力

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党委、政府、企业、市场以及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建设合力。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以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指引,政府和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供相应的文化资源供给,确保满足农民个性化、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在繁荣农村文化中的巨大潜力。要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让农民在文化建设中主动作为,充分释放农民群众的强大文化创造力。

(二)平衡供需,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农村文化资源供给也应该紧跟农民需求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面对老年群体,要适当开展电影下乡、戏曲下乡等文化活动;受教育水平、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影响,一些青年群体在文化需求方面和老年群体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文化资源供给上也要提供一些与青年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品,组织一些能够吸引青年的文化活动。总之,不同的群体精神文化需要是不同的,东西部地区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围绕农民的需求广泛开展调研,进而开展精准化文化服务,才能不断满足农民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三)传承创新,激发传统文化现代活力

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乡村文化传递的价值观念是农民在千百年的乡村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坚持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会促使良好的乡村文化生存语境的生成,可以为农民文化需求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做好传承和创新工作,尤其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工作。除了要对古树、传统建筑以及非遗工艺等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实体进行保护,还要做好对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宣传。政府可以通过现代化方式,如借助互联网等传播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睦相处、诚实守信、精忠报国等价值观念,引导农民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有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综合架构,提升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共享时代的到来使文化服务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因此要做好数字化文化建设部署,从整体上对农村数字化文化服务建立架构。这个架构既要适应当前农民互联网文化消费习惯,也能充实线下文化空间设施的服务场景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首先,要加大对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以及APP等线上文化服务的投入,使农民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文化产品、表达文化需求、传播文化信息。其次,要开展线上文化服务教学,农民可以通过拍视频等多种方式向外传递文化,提高农民对外传播文化的品质。最后,要为农民参与线下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帮助农民了解数字化设施的使用方法及其主要功能,不断提高线下文化空间设施的使用频率,满足农民的需求。

猜你喜欢
数字化农民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