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中国形象演变逻辑探析

2023-01-04 19:54郭风英杨秋实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24期
关键词:建构时代国家

郭风英,杨秋实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一直以东方文明大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饶的物质财富和发达的文明体系是中国形象的重要体现。以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中国近百年的屈辱近代史,中国沦为封闭、僵化、保守、懒散、愚昧的代名词,中国形象由正面走向反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旧时代的终结,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艰难地建构起了统一、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也是国家形象的建构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失声”转向“发声”的转折点;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日益深度融合,中国形象在影响本国的同时,在带动全球互信互利、协商共赢方面,日益发挥出“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作用。

国家形象的建构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在新时代建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指示。以往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多是从国际政治、外交等角度进行宏观分析,从多维度对中国形象演变的内在逻辑进行阐释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通过对实践观、发展观、历史观、时代观、价值观多维视角下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分析,阐释国家形象的演变机理,更好地为中国形象的塑造提供方法论指导,使中国形象更好地引领时代、走向世界。

一、实践观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建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对人的认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观是正确认识事物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要发展,政治要改革,社会要前进,都离不开对实践的探索。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来源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最终服务于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在中国形象的塑造中,要根据实践的要求,推动我国形象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塑造也同样离不开实践。中国在国家形象的建构、调整、推广上虽一直稳步前进,但仍面临多重困难,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地位稳固并积极参与国际减贫、援助、环保等事务的情况下,“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层出不穷,其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只要世界体系依旧主要由民族国家构成,那么在国际政治中使用的最后语言只能是国家利益”。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伴随着对国际上资源、能源、市场的巨大需求,这种需求和一些国家产生了利益上的冲突,从而被视为威胁,这种敌视和排斥体现在歪曲中国形象的一致性上,加剧了中国形象建设的困难。另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有些国家把意识形态的差异演化为政治上的对立,以意识形态划线,拼凑排他性的经济、政治集团,包括借疫情之机污名、孤立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既包括这个国家本身对自我的认知、评价,也包括国际体系中其他主体对它的整体评价。因此,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包含两部分:自塑的形象和他塑的形象。中国形象首先是建立在中国这一主体的自塑基础上的,这种自塑结构应当是多元的,既要有官方渠道发出中国声音,也要有民间渠道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有学术渠道支撑中国理论。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各种机构、团体、企业和社会民众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由于国家利益冲突、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差异等影响,特别是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下,中国形象被一些国家刻意歪曲丑化,使中国崛起的速度与形象的建构呈脱节的状态。国家形象就是这样在建构与被建构中形成、发展、演变、调整。在此过程中,塑造国家形象的态度、方法和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形象的建构在态度上从“韬光养晦,任尔评说”转变为“主动出击、主动发声”,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的活动,主动构建各种国际、区域合作平台与公共产品;在方法上,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将中国形象的塑造、推广、调整上升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在手段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在坚持维护积极正面中国形象的原则下,具体手段与操作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二、发展观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这种发展在普遍的运动变化中实现新事物对旧事物的不断扬弃,从而最终实现对事物本质、必然的客观规律的探求,体现在社会领域就是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的探索。特别是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应当坚持以发展的观点厘清我国有关国家形象建设的基本脉络,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建构。

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过程,只有在深刻把握中国所处历史阶段、世界所处时代变局之下,才能将这一过程看得更清晰。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形象,毅然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建构新中国形象的勾画主要体现在外交政策上,周恩来同志在新中国建交问题上曾说“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初步形成了开放的中国形象;江泽民同志则将国家形象问题提高到了外交战略的高度;胡锦涛同志提出新时期中国形象的建构要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关于中国形象的表述越来越自信、主动、具体,在当前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关键期,能够更精准地塑造和传播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国形象。

通过梳理中国形象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国对于中国形象的建构是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的。这种与时俱进不是直线式的,也不是周而复始的往复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前进的,这种总趋势让我们坚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不同时代领导人对中国形象的表述既有当时时代的印记,又有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制约,不管表述如何改变,理念的产生如何曲折,在关于中国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中国形象在国际上如何定位、中国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国际形象等方面的理念仍在不断地、清晰地、不容置疑地向前发展、更新、进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开始从整体上布局。关于国家形象的建构理论更加全面、科学、丰富,提出了更加具化、更展自信的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理念。在国家形象的推广路径上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平面转为立体、由区域转向全球,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对外交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广和维护中国政治上民主、经济上繁荣、社会上和谐、文化上多元、环保上负责的国家形象。综观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化史,正体现了对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逻辑把握。

三、历史观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建构

整个物质世界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的历史观在指导认识世界的活动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要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必须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方位、历史阶段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者应主动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框架下认识世界,看到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一定的历史过程,并随着条件的改变逐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并用新的认识指导新的实践。英国学者伊恩·克拉克说:“国际社会中合法性的产生和获取有赖于一种共识,这种被广泛理解和接纳的共识基于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为了获取这份理应属于中国人的共识而不懈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从此在政治上摆脱了颓势,树立起了一个独立的人口大国形象;抗美援朝使新中国在军事上摆脱了弱势,树立起了顽强的军事大国形象;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上摆脱了劣势,树立起了开放的经济大国形象。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概念和方案,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树立起“可信、可爱、可敬”的文化大国形象。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形象的多维性建构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进程中稳定性与发展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一方面,从中国形象的演变进程来看,中国形象的建构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一个国家的形象在一定历史时期总体是相对稳定的,受到当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大的变动。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而言的,一国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等因素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些国际突发事件也在不断考验着形象主体的能动反应能力。特别是在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形象的塑造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就中国形象的建构路径来看,中国形象的塑造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既有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向纵深推进,也有个别阶段出现的暂时性的困难和停滞。但过程的曲折并非对前进性的否定,相反为我们建构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宝贵借鉴,需要我们倍加珍惜。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也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

四、时代观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建构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问题往往是关系全局性、根本性的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又蕴含了对时代问题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时代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深刻内涵,必须紧扣时代发展、反映时代特征、回答时代问题。

当今时代,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发生着深刻变革,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既得利益国家,必然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持敌对、敌视的态度。而在“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体系下,西方利用话语权的优势,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和意识形态的偏见,恶意诋毁、丑化、阴谋化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新时代塑造新形象的中国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新形势要求我们在塑造中国形象时要把眼光置于整个时代发展的宏大视野和历史前进的发展逻辑中,找准切入点与突破口,不断推进中国形象塑造的理论框架构建,推陈出新、大胆创新,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与迅速崛起的大国实力相匹配,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事业的新起点。

厘清中国形象的建构所面临的困境、丰富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时代内涵是建构新时代中国形象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将中国形象的塑造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同时,还要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明一体化的进程中,推动中国文化跟上时代、走向世界。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所凝聚的独特的实践智慧、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家国情怀等,必将为中国形象的建构提供不可替代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支撑。代表着“中国叙事”和“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在传播自己的外交理念、争取国际的理解认同、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承担大国的时代责任的成功典范,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塑造中国形象特有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五、价值观视角下中国形象的建构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是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这要求我们研究价值观问题首先要聚焦和回答好价值主体问题,即首先要回答好“谁的价值观”问题。追求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彻底性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生动体现,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品质。

一国的价值理念是一国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直观反映,直接影响该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差异性的国家形象也可以直接反映出该国独特的价值理念。一个强大、自信、独立的国家形象不仅对本国人民而言是强大的精神支撑,对国际社会也是文化自信的外显。中国形象的建构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国家形象的建构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解决不了,国家形象的塑造就会动力不足、基础不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因此,我们国家形象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扎根人民、依靠人民。“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必须靠活生生的人去诉说,“故事”才能讲得好、讲得生动,“声音”才能传播得广、传播得远。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全世界这个大“花园”里,除了新时代的中国在展现着自己的形象,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也在展现着各自的形象。中国正是尊重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才使自己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越来越多、交往范围越来越广。全世界人民摒弃政治偏见、意识形态差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全球化加速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意识到国家形象的重要性,在国际交往中将形象建设作为重要的外交目标之一,这既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更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六、结语

回溯历史,纵观世界,有许多塑造国家形象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特别是在建构新时代中国形象时,应当注意不能将塑造中国形象单纯地等同于宣传中国外在形象,而要密切结合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在推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同时,将实现人民的价值追求与弘扬国家的价值理念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建构新时代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基础上,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秉承着社会主义大国的使命感、责任感,为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才能赢得广泛的国际支持,形成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塑造力。

猜你喜欢
建构时代国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把国家“租”出去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