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师德建设在师范专业课程中的融合

2023-01-04 19:47殷如意朱沛雨
科学咨询 2022年22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师德

殷如意,朱沛雨

(宿迁学院教育系,江苏宿迁 22380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立德树人,实现立德树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作用和间接渗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意指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思政课程的独立任务,而是需要在各门课程中的渗透教育。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2]师范生、教师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思政育人是相统一、相辅相成的。师范专业的师德师风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融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实践探索,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加强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探寻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机制构建,对推进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改革中的实施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通过专门的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例如,当前各个本科院校开设的思政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然而“课程思政”不是指具体的一种或一类课程,是指在各门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一种理念与方法,是在原本的课程中挖掘、融入思政元素,保持了课程本身的独立性,同时丰富了情感态度类的课程目标。“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教学理念,在“立德树人”的宗旨及价值追求下,各类各门课程通过挖掘、提炼本课程潜在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伦理规范、科学和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进而构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多方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3]因此,教育类的课程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师德师风、职业规范、民主平等思政元素,促进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品德提升。

(二)师德建设的本质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较好地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职责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强调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4]那么何为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规范、行为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5]师德教育带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师德不是一项能够速成的品质或是行为,而是需要在师范生日常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从点滴做起,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经过道德认知、体验、情感等心理过程而内化,形成师德观念和品质。因为师德的要求不同于行为的约束,在刚性要求的同时,更需要师范生在长期的文化熏陶、道德感染中由内而外、有精神到行为的形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作用,塑造教育之魂、教育之信仰。

2008 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条基本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6]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多次强调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他用“筑梦人”“引路人”“大先生”等表述形象描绘了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引领和表率作用,要求广大教师做到“四个统一”,即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因此,课程思政与师范生的师德建设在价值追求上存在本质的一致性,可以在师范专业课程中相融合,共同落实。

二、课程思政与师德建设在师范专业课程融合的基本路径

(一)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共渗透

1.在教学目标中体现思想态度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人才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的第一资源,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场所,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使命,其中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开展者,因此,教师的知识、能力、品德等素质影响。甚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师德是教师育人之根本,师范生阶段的人才培养绝不应局限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发展,更要关注师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良好师德的形成,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感,形成良好的师德。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具体落实,因此,师范专业各门专业课程中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特点,明确对师范生在思想态度上的要求。例如,在心理学、教育学类的课程中,应突出对师范生师德发展的要求;教学法类的课程中,在引导师范生学习小学数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强调树立科学的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教学观,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

2.在教学内容中丰富思政元素

师范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需要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思政元素渗透,将课程本身与思政元素,学科知识与思政育人目标有机统一。第一,要找准思政内容的切入点,巧妙契合,思政元素的融入应该是自然的,具有学科特点的,而不是生搬硬套。教师要充分分析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容特点,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清晰把握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巧妙融合,达到更佳的育人效果。第二,要体现学科特点,师范专业课程本身具有师德师风建设的任务,因此学科专业课程应该体现自身特点,例如,心理学类的课程可结合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等的教学内容融入公正、法治、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数学教学论类的课程可以融入数学教育家等具有数学元素的案例。第三,可以结合学生需求,融入的思政元素应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课堂效果的实效性,强化育人效果。

(二)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相融合

1.提升课堂行为规范要求,促进师德建设

为人师表,对师范生品德的培养是首要的、核心的。因此师德、思想水平的提升不能仅仅是理论学习,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恰当的启发引导,强化师范生师德建设。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铃声响后能否自觉进入上课状态,融入纪律意识的教育,启发学生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再如,根据学生在课堂听课是否认真,可以进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强化其自身作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并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作为教师,对课堂纪律有怎样的要求,由此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同。

对师范生品德的培养,要从严,不能放松,要长期坚持,不可松懈,要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讲解,更要在课程教学中落实要求,由内在的理解,到自觉的道德修养,再到外显的行为习惯,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道德规范要求同自己日常的行为表现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2.强化实践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实践活动,其目的不能局限于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更要引导师范生在与小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了解小学生,在与小学教师的沟通中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提升师范生对小学生的喜爱度,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促进师范生师德发展。教育见习、实习是师范生在真实的中小学校园中感受学生特点、体会教师工作的实际场所,良好的启发和引导,能够加速师范生师德的发展。因此,在不同阶段的见习、实习活动中,可以设定具有层次性的具体师德发展目标,将师范生师德培养、思想提升的目标划分到各阶段的见习、实习活动中,并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进行过程性的考核,在见习、实习结束后组织师范生进行反思、汇报活动。由此,让师范生在亲身实践活动中,分阶段、有层次地逐步提升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提升自身的使命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实现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在大二、大三、大四的见习、研习、实习活动中可分别设定了解小学生、小学教师的工作,初步感受到小学教学的乐趣;理解小学生及小学学习的特点,感受到小学教学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感受到小学教师的价值,热爱小学教学工作等不同程度的品德发展要求。

三、课程思政与师德建设在师范专业课程融合的价值

(一)丰富课程内容,建立良好师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8]教师,教书育人者,为人师表者,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思想认识,才能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才能成为示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师范生的培养不仅需要能力,而且需要品质。师范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在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思想政治元素,启迪师范生思想进步。课程思政与师德建设在师范专业课程的融合恰恰可以丰富师范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德育元素,完善师范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提升师范专业课程的深度,将对师范生思想品德、良好师德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师范生形成良好的师德。

课程思政与师德建设在师范专业课程中的融合,是将思政元素、德育要素通过内隐、外显的不同方式融入专业课程,丰富师范专业课程内容,教师在不断提升教育对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教育对象在无形中接受相关信息,积沙成塔,逐步形成良好品性与师德。

(二)完善课程目标,提升学生思想水平

师范专业课程作为师范生发展师范生专业技能、提升教学水平的必修课程,是为了启发师范生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切实发展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满足社会对优质师资的需求,依照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立的课程。其核心目标不仅包括技能的发展,教学能力的提升,而且要引导师范生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当前师范专业属于热门专业,本身专业内部竞争压力大,同时面临着较为开放的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带来的压力,以及教师编制考试的竞争性,导致不少师范生急功近利,对教学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应试的技能,而忽视了对中小学学生的了解、认识,忽视了对班级管理工作的熟悉,因而在师德品质、自身道德水平等方面缺乏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通过思政育人目标以及师德建设目标在师范专业课程的融入,能够更加明确对师范生道德发展的要求,引导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且思政元素、师德案例的渗透能够引导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逐步提升思想水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政育人要重视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等的教育,而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民教师的使命,师德教育应当作为师范教育的核心与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关于师德的讲话,提出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及一系列师德的标准和要求,师范生教育应充分结合专业特点,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并融入专业课程,将能力提升、师德养成融为一体,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准教师。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师德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