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当代大学生承担着时代赋予的复兴重任,只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强势的文化自信心,才能抵御住各种外来文化冲击,也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提高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能力,就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鲜明的历史继承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繁荣,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继承基因,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不能丢掉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和精神养料,并在不断顺应历史变化、回应时代要求中进行传承和发展。若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滋养,便没有今天先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便真的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也只有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使新时代大学生清晰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传承绵延数千年而且文化没有断层的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观念等都是培育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而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因而自信不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及表现:
首先,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文化激烈交锋,西方一些国家从未停止过以各种形式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甚至妄图要同化我们的文化,青年大学生便是重要目标之一,在西方文化的渗透作用下,一些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减弱乃至淡忘,甚至有少数青年学生一味地追捧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因此,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利器。
其次,大学生由于自身文化涵养不够而导致的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够、自信不足,这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想象。虽然很多学生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背《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背后的绝大部分家长是为了孩子入学以后能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去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过早甚至过分地苛求孩子以至于使很多孩子内动力不足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很难持续性地去学习继而真正感受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底蕴之深、价值之高、作用之大,因而也就很难真正发自内心地喜爱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文化自信。虽然在一些文化类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上也涌现出了不少出类拔萃的青年学生,但毕竟只占少数,可以说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对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相反很多人对外来文化却是盲目追捧,对西方的一些节日如数家珍,对于中华民族自己的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如“元旦”“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历史由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却模糊不清,也就很难提升文化自信心。
再次,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这就使得大学生通过手机网络获取信息的途径日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很多大学生手机时刻不离手,甚至在课堂上都堂而皇之地刷视频、打网游、看网络小说、购物,更别提让他们去阅读我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著作了,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正日渐被大学生抛弃。很多大学生热衷于言情、仙侠、魔幻等网络文学,但对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知之甚少、或是一知半解,[4]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缺失的原因及表现。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傲人成绩,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凸显,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增强,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学校教育的不足也是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之一。大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承、弘扬、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引领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全球化时代我们的高校思想文化教育,更要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就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政治辅导员由于自身专业文化素养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深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而没有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大部分思政课老师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也只能是当思政课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内容时,或者是生搬硬套几句传统名言警句、或者是蜻蜓点水似的一带而过。这都会造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底气不足、成效欠缺,进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提升[5]。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高校可以通过增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加深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一,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的同时,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增设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课程,例如书法、国学、剪纸、 围棋、中医药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和培训班,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就有一名剪纸老师在课余时间举办了剪纸培训班,免费对师生进行培训,让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因此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我国传统历史文化,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大学生传承爱国精神,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第二,加强对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思政课老师的培训。
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于5000多年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既有表现出积极进步一面的精华部分,也有表现出消极落后的糟粕部分,我们需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阐发并实现创新和发展。如201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会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发展,既发掘了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其时代价值。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结合现代社会的背景给大学生讲明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可以吸收利用的精华,哪些是需要被抛弃的糟粕,“以及如何利用精华部分帮助解决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和问题,从而用实用的方式帮助当代大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6]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7]这都对高校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们要深入透彻地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必须通过学习来增加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对高校老师除了要进行专业类的专题培训之外,还应该增加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以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另外,各高校也应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和讲座,开展交流研讨,并且使之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才能见到成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教师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及实践形式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高校思政课是承担着培根铸魂重要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关键渠道。因此,无论是高校思政课老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还是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及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思政课老师也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内化并自觉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升思政课堂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多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讲授“死板”的政治理论知识,既枯燥乏味,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渐脱节,造成学生成为“低头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如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讲授的方法上采用现实的案例故事、生动活泼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根据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适时穿插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既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实践教学形式上,可以开展经典诵读、书法比赛,猜字谜等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丰富多彩实践活动;也可以在一些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举办一些知识问答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在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第四,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增加传统文化元素。高校校园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淀早已是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动态性、时代性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显著特征。作为校园的主流文化彰显地,高校校园文化在助力大学生成人成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校园文化阵地不可丢。首先,发挥新媒体优势。可以利用校园官网、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以微视频、小故事等形式传播内容精良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学生兴趣,强化价值引领,占领主流文化传播阵地;其次,依托社团载体。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各类社团活动中通过加强引导,增加社团活动的传统文化元素比例,通过高雅的社团活动引领价值取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家国情怀,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进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最后,在校园文化的整体布局方面也要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如打开的书本一样的石雕,寓意大学是知识的海洋,要读书识礼,在教学楼内也是根据各系部特色布置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长廊,如师生书法作品展、国画展等,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对涵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无疑会有着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精神沃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泉。大学生承担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只有通过学习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自觉抵制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