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坤
(东英吉利大学,NR4 7TJ,Norwich Research Park,诺里奇,英国)
所谓工程项目设计,就是在一定的资金、工艺技术条件下,针对工程项目需求,规划布置出最优方案,是设计效果对工程项目需求的满足或超出程度,是一次性不可逆的创造活动。对初入行业的设计者来说,如何良好开局,走好路,少犯错误,快速进步,为今后成为优秀的设计者打下基础,是必须先行考虑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刚入职的工程项目设计者,往往学历高、心气高、目标也高,但一接触实际,往往会遭受挫折,遭受挫折之后,有师傅带的话还好,没有师傅带的情况下,就开始分化,主动者往往能克服困难,脱胎换骨,被动者往往自信心受到影响,从此走上循规蹈矩之路,甚至有的人会自暴自弃。不管是自信心爆棚还是失落,都应该静下心来,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好好地思考,通过分析社会状况、行业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思考和行动,立意高远定规划,脚踏实地去行动,就会越走越好。
不管自己多么能干,又或是多么不能干,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通过为组织做出高效贡献而获得成长和效益,同时放大自己的能力和贡献,扩大自己的收获和成长。
发达国家的基建,大多已经到了停滞期,落后国家的基建刚刚起步。中国的工程行业方兴未艾,正处于上升期,一带一路战略,其中一条就是基建合作,这为工程项目设计者打开了美好的前景。
职业规划应立意高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与组织密切结合,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岗位和方向,并认真奋斗。随着社会、行业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随着自己所在平台的发展,日积月累,必然成器。
以需求为导向,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服务行业的金科玉律,也是工程项目设计者应懂得的基本道理。要明确工程设计工作服务对象是工程项目需求,应以需求为导向,而非以工作为导向。设计与需求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以需求为导向,本质上就是供给要从需求开始,完成需求结束。
初级设计工作者常常被繁杂的设计工作所困扰,导致一门心思扑在完成工作任务上,忽略了工程项目需求,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从项目的需求出发去确定和完善自己的任务,最后导致设计成果与工程需求存在偏差,达不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工作周期。例如把桥设计得过高过低或过长过短而无法施工,再如把排水管材用到了供水工程上,又如工程设计利润过低而影响施工质量,甚至存在因设计缺陷而造成运行事故的事件等。
项目的基本需求表现为各种参数,实际上反映着使用者的需求,管理者的需求,施工者的需求,以至社会环境的需求及约束。明白了这些需求,就会超越自己的具体工作去思考和行动,不但会少犯错误,而且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理解了项目设计的目标,有了工作方向,就要考虑如何去实现目标了。实现项目设计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循环上升过程。
初期的“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是指设计任务因项目而来,设计者应到项目实际中去进行细致的调研,把项目的需求变成目标参数。然后运用自己团队的知识资源,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划、布局、落实、反馈,再根据反馈进一步提升。进一步的“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是前一阶段的上升,要从项目设计工作中总结出规律性、整体性的东西,再应用到项目中去。“调研、抽象、规划、布局、落实、反馈、再调研……”是项目设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逻辑。
设计者还要用系统的普遍联系的观念去开展工作。例如工程设计中最常见的结构计算,一堆公式堆砌在一起,单个公式可能理解其计算意义及所需参数。但工程是复杂的,整个计算也是存在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理不清其中的联系,往往会存在漏算,错算,最后对工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又如建筑物的设计,在结构稳定的基础上,还要与现状契合,与未来发展契合,整个布置与自然融为一体。缺乏对项目的系统性认知,往往会导致设计完成不了它的使命,表达不出该有的设计效果。
当一位初级设计工作者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经历了“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反复锤炼,那么他已经是一位合格的工程项目设计者了,但合格远不是我们的目标,要做就要做到自己的最好,这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行动,是“知行合一”的践行。
繁杂的设计工作是初级设计者短时间难以跳出的“知识战场”,只有学到了足够的知识,攒够了丰富的经验,理清了整个工程各部分、各项工作之间的紧密逻辑联系,能够主动地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兼顾施工者、管理者、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才能真正进入“思维战场”,进入更高级的阶段。这是工程设计者的成长逻辑。
明白了设计工作的基本逻辑,就要考虑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设计成果的效益了。经济学有一个原理,一个国家、地区、组织、甚至个人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率。设计工作者的收益同样取决于其生产率,也就是其工作效率和成果好坏。
工作效率的提升,除了自身的艰苦奋斗和聪明才智,还有很多种方法,主要就是资源整合、标准化和现代化。大多数技术工作者都是以团体型式存在,因为只有与伙伴相结合,互相学习,互促进步,建立1+1>2 的合作体系,发生共振,发挥组织的力量,才能产生远远超过个体单打独斗的工作效率。标准化和现代化往往会产生革命性变化,例如规范性工程图纸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设计与施工的沟通障碍,减少了沟通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如BIM技术的发展,减少了设计施工误差,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工作效率的提高,使设计工作者轻易实现“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属于自己”的理想,也必将使设计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学习新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攻关行业面临的科学难点和壁垒,新的技术产生又能提高效率,增大效益,循环往复,一直促进,这是设计工作者乃至整个行业不断前进的逻辑。
设计成果的优化,是在完成工程项目设计参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从项目内部、外部对设计成果进一步研究、组合和创新,使其产生更好的效果,这是提高设计成果效益的手段和保证,也是目前大多数设计者所缺乏的。例如过去用三视图已经能够表达工程需求了,若用三维立体图来表达一下效果会更好。再如各种图表已经能形象、抽象地表达工程内部结构了,若用BIM表达,会让业主耳目一新,心中一动,下一次有项目还想合作。工作效率的提升和设计效果的优化,必将带来更多的客户,让企业进入良性的上升阶段,自己的成长和效益自不必多说。
设计者的自我优化,是在工作效率提升和设计成果优化的基础上,自我反思,不断提升、不断进化的过程,就是持续地反思进化。反思进化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不断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从而不断地改进工作;二是要站到反方甚至多方的立场去思考和规划。
反思进化的方法,其实很容易做到,就是坚持做好工作和思想两个笔记,关键是坚持。一个设计前辈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初入设计院时,满怀信心,一接触实际任务,立马傻眼,想看资料学习,连该看什么资料最有用都不知道。想向老师们请教,老师们也只是指点一二,无暇系统地帮助,想到工地实践,也得等组织统一安排。刚好他上班的路上有一座大楼开建,他就尽量多地收集相关资料,每天提前上班,到该工地上去看、去问,回头认真研读相关资料,下班后再去,有时还与工人师傅们讨论问题,天长日久,以至于大家把他当成了设计代表。他仔细地看着这栋大楼从无到有,平地而起,背后研究了很多相关资料,做了大量的笔记,不但促进了本职工作,不知不觉间,迅速成熟起来,以至于让领导刮目相看,提前重用他了。这是典型的主动式自我进化者,是学习的榜样。
作为初入门的设计工作者,要善于向资料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实践学习。要善于思考,不断学习新理念、新领域、新需求,要善于团结,与各式伙伴合作,创造高效率、新效益。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远,走下去定能到达。设计小白只要能笃行反思进化,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