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化为媒介助力民办高校思政教育
——以艺术类大学生为例

2023-01-04 06:05王鹏杨琦岳倩雯
湖南包装 2022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辅导员红色

王鹏 杨琦 岳倩雯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色,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都肩负着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重要责任。将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堂相结合,既能加强红色文化的渗透、确保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和自身的政治理想抱负融入祖国的发展之中,对艺术类大学生在未来继续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堂所处的时代背景

1.1 社会现状

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文化运动与民族运动相联系,文化语境与民族语境相联系。五四运动孕育于民族危亡之际,文化繁荣诞生于民族兴旺之时。文化是国家形象的名片,民众是国家形象的主体。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将“守旧”和“革新”同时推进,坚持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发创新的力量,建设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首先要完善中国的教育制度。民办高校思政课须坚持立德树人为主,推进红色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宣传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青年大学生树立理想,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1.2 价值意义

艺术类大学生是传播文化的主体,而思想政治课是传播正向文化的重要载体[1]。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要根据大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立德树人,正确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上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资源的整合发挥育人作用,向艺术类大学生展现时代的责任,明确时代的目标追求。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讲授教材,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加系统化。教学形式不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同时要兼顾实践教学,这样能更充分地涵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过程,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认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1.3 民办高校对红色文化的重视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拼搏创造产生的,民办高校“如何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宣扬红色文化”是弘扬红色文化的新课题。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作为推进民办高校教育的一种新途径[2]。相关研究[3]表明,民办高校的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息息相关,民办高校应该重视红色文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为人们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努力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4 高校辅导员的使命担当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是新时期高校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身“修身养性”的目标任务。这也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因此,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努力探索红色文化的教育机制,这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利用好并且让全社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让艺术类大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了解红色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不断提高自信心和勇气[4]。

辅导员担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历史使命,在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发挥着很大作用。要清楚认识辅导员的“辅”和“导”,既要辅上,又要导下,深刻理解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的宗旨牢记心中,深入学生内心,了解需求所在。加强思想政治引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需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拓宽大学生的想象空间,要做到既传授了理论知识,又为社会培育了德智双全的人才,要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不断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到每一个细节里。

2 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堂融合面对的难题

2.1 艺术类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了解

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缺少一定的担当,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存在不了解历史、曲解历史的问题,对国内外时事不够关心,爱国并不只是一种思想,更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部分学生缺乏红色文化常识而导致思想滑坡甚至“三观”出现偏差,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红色文化教育不到位的结果。

2.2 缺乏创新

当今,思政课堂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艺术类大学生缺乏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如各种专业比赛和实习等)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步骤之一,没有实践教学的思政课堂是不完整的。而且部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的思维可能局限在某一特定模式,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没有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缺乏创新意识。

2.3 形式单一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其教学方式也要不同。如艺术类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与新媒体接触密切,如果不结合新媒体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式微。只有把思政工作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宣传红色文化。

2.4 定位不清

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堂为什么没有融合?没有深入探讨二者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只有清楚把握好这些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

3 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3.1 通过阅读历史树立正确“三观”

经常阅读历史是有益的,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宣讲红色知识,正确理解历史,可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应该鼓励新时代的大学生多前往当地的红色博物馆,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那段峥嵘岁月的艰辛。同时应该多让优秀讲师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宣讲内容以红色文化为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革命历史对于青年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将爱国思想贯穿于思政教育的主线之中,重温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红色资源进校园,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提出要发扬光荣传统,将中国红色血脉延续下去[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红色基因在青年学子中传承,在校园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的有力措施。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取得了众多伟大的胜利,一幕幕慷慨赴义、顽强拼搏的历史画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6]。应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在认识历史背景、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激活红色基因,深入研究中国红色历史,汲取红色文化的勇气和力量,尝试创作更多的红色作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目前在新媒体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激活红色基因的途径需要多样化,这一时代要求也更符合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其次,艺术类大学生肩负着传承红色文化、创作优秀作品的使命,必须培养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综合国力为现实目标,鼓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党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7]。

3.2 创新教育方法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创新,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教师要不忘初心,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只有先具备创新意识,才会拥有创新能力,才能在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有所建树。同时要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多样化,不使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模式。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为党和国家培育创造型人才,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活力和精神动力。思政课教学和红色文化的传承都要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红色文化素养,牢牢抓住思政课的核心内容[8]。

首先我们应该将红色文化以新形式融入到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善于全方位、多视角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然后凭借网络信息化的巨大社会力量,将校园数字化,运用自媒体技术,利用中国红色官微向学生宣传红色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知识,打造多元化且符合学生发展的红色历史文化教育宣传格局。这种宣传模式更符合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时代的需求,所以发挥的作用也越大[9]。

3.3 根据艺术类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宣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它宣扬红色文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除此之外,还要抓住艺术专业授课的特点“对症下药”,要重视专业课程的积极作用,发挥协同效应,用不同的方式使红色文化融入不同的专业之中,这样也能使大学生更好、更快、更乐意去学习红色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中。学校和辅导员要共种希望麦穗,守好一段渠,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10]。

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艺术类大学生代表着“中国声音”,也要坚信他们能讲好“中国故事”。要努力把红色文化的思政价值与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其行为积极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红色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促进全社会思政工作的良性运转。以广告学专业为例,红色文化是无形的,但过去的实物是有形的,在有形和无形融合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宣扬民族精神。广告学专业学生与网络接触密切,使用新媒体的频率也很高。新媒体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要灵活运用新媒体,通过各种“微+”的方式向学生传播红色思想。还要推动红色话语的通俗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红色文化。其次,在学生的作业中,要求他们运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感知功能,提升红色文化的感知力,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

3.4 促进二者有效融合

想把红色文化和思政课教学结合,需要研究两者的异同,二者的关系决定人们通过哪一条路径来实现目标。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要在思想政治课中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辅导员要有传承红色文化的良好乐观的心态,拥有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的能力;二是要通过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树立实践教学的主要地位。深入贯彻红色思想需要不断创新方法,艺术类大学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富有创意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故可采用多措并举的新型教学模式,让艺术类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深刻感知并自觉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增加红色文化在他们心中的份量。

这样,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的相互协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相互渗透,就能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确保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有效性。而在这其中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至关重要,辅导员要认真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渗透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并努力将其实现,促进学生自我认同的实现,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研究价值”,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生真心热爱的课程。

4 结语

在新时代中国教育思想中,红色文化内容丰富。高校发挥着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不断培育出新时代具有红色精神的青年。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相融,有利于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更积极健康地成长。此外,它在青年大学生形成政治信仰、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聚集力量建设祖国伟大事业,在红色文化和教育资源的帮助下,整合所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引导年轻大学生坚定使命和理想,继承红色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维护民族团结,共促民族复兴。

青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高校是青年人实现自己梦想的跳板,跳板越高,青年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要继续努力,为青年学生的“起跳”做好充分准备。红色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值得学习的精神食粮。这些财富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艺术类大学生是红色文化重要的传播者和继承者,二者有效结合,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也对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当追梦人,为祖国教育发展添砖加瓦;也要当圆梦人,继续弘扬红色文化。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和勇气,继续为民族复兴和红色文化教育的建设努力付出,将红色文化教育与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有机融合,在学习内容上注入红色元素,在组织形式上注入灵活的特性,在实践载体中注重创新创作,在宣传推广上运用网络新媒体,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让红色文化在艺术类大学生的心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辉,使红色基因、红色传统和红色资源真正实现代代相传,星火不熄。

猜你喜欢
艺术类辅导员红色
红色是什么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红色在哪里?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追忆红色浪漫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