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梅,郝俊峰,周雪,房验茹,樊俊杰
牡丹江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产教融合是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上的深化,将专业能力与产业通用能力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相衔接的必由之路。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医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为主,它依托医学专业但与医学专业又有很大区别,在很多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明确,该专业在很多医学院校发展中被边缘化,其发展也面临着挑战[1]。以该院为例,学生近年来就业比例总体超过80%,但是对口就业率不高。 从侧面反映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仍存在差异。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国家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是应用型医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实践技能人才,服务市场、服务社会为使命,产教融合使教育真正在宏观方面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在微观方面实现了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的融合,是实践和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结果的重要途径[2]。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服务国家卫生事业发展为使命,其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卫生事业管理行业的社会需求满足情况来检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80%以上的单位建议高校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3]。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校合作才能使高校能够主动了解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情况,打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壁垒,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随着健康服务产业链的延长,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除服务于卫生行政管理事业以外,服务范围还包括健康产业链的其他环节。按照发达国家对健康产业的分类,健康产业包括制药与药品、医疗仪器与设备以及健康服务三大部分,产业载体涵盖医疗机构、养老院、居家照护、远程医疗照护、健康保险等[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健康事业发展将从以疾病为导向转为以健康为导向,培养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卫生管理人才是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5]。只有通过产教融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6]。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可以推进医学和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的交叉融合,树立专业人才与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产业需求协同发展的理念,主动顺应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为健康产业培养医管结合的复合型管理专业人才。
人的成长有较长的依赖期,是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人们只有依赖社会共同体的生活,才能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7]。学校是人类社会化的场所,是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共同体。 通过学校教育,学生传承了前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但人类社会的发展,美好生活的创造是持续的,需要学生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创新思维,通过不断的实践推动社会的前进,促进人类的进步。
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公共管理人才的选拔基础是必须具备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8]。在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卫生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 需要具备医、 养、健、管等方面知识的创新复合人才,学生需掌握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卫生经济等相关知识并能应用于实践,同时还要具备文字表述、沟通协调、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9]。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不够。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改革,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0]。 但是由于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一般以管理类文科课程为主,兼有医学相关课程,二者的教学内容没有有效融合,学生难以做到医管课程的融会贯通,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以实现。
通过产教融合,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使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的工作环境、角色有明确的认识,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激励其主动消化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促进其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依托医学院校,以培养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医管结合”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体现两条线,一条线是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中医概论等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中包括社会医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等课程,有的学校开设临床专业课,如内、外科、妇科、儿科等,使本专业学生具备较完整的医学背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另一条线是管理学基础课与专业课。 这一课程体系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公共管理类的要求设置,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管理学的专业课,如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
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看,这两个课程体系各自独立,分属管理学科和医学科两大类。在我国现有的学科体系中, 这两个学科在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方面都有不同,两个学科的教师往往也分属不同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形成跨学科思维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有“3.5+0.5”与“3+1”两种培养模式。 传统的培养模式是“3.5+0.5”模式,学生前7 个学期在校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毕业前综合实习时间为半学期。近年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1”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很多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得到实行,理论教学时长压缩为3年,目的是采用长期的、集中的专业实践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多接触工作环境,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11]。但由于实践教学设计的不足使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像医学培养模式一样有效的培养体系。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相比,教学内容、教学大纲、考核制度等环节的要求不高,教学文件不够完整[12]。 没有系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足[13]。
一般来讲,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内实践和实习基地实习来完成。课内实践一般在校内完成,实践的形式包括课堂案例讨论,实验室模拟操作等。 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设计由一般由专业课任课教师设计,在课堂和实验室完成,以专业知识的消化理解为主,兼顾学生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查阅文献等方面能力的锻炼,但是由于学生缺少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缺少客观评价标准,课内实践难以形成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整体认知[14]。 与医学专业的课内实践相比,非医专业的学生课内见习的机会有限。
在毕业综合实践方面,以该校的“3+1”模式为例,以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为主。实习基地包括医院、医药企业、健康管理机构等。 实习单位的分配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的实习基地性质包括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实习内容根据实习单位的性质选择,实习期间大多数不再进行轮岗更换单位。因此,学生的实习内容与理论知识不能有效结合。 另一方面,实习单位的带教教师并没有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对学生的在校学习了解不多,学生在实习期间缺少对公共事业管理岗位能力的全面锻炼。一些学者对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岗位胜任力的调查也显示,学生理论知识有,实践能力不足,存在眼高手低现象[15]。
目前,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评价方式一般采用平时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主要针对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和结业综合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尽管教师加大了对平时形成性评价的比重,但是形成性评价中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难以有客观的量化考核方式,导致一些高分学生进入社会并不一定有高能力,而部分在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反而在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这充分反映了大学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即课程评价并没有真正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往往有偏颇,因而出现学生校内外评价差距较大的情形。课程设置是否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有效,缺少具体的评价方法。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以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以“医管结合”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将管理和医学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交叉思维能力。
首先,教材的选择要体现医学特色。 医学院校的管理类教材有部分采用了卫生管理系列教材,但仍有些专业课教材还没有融入卫生管理的内容,结合大健康产业链的特点修订教材,使其不仅反映医疗机构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健康产业的特色,使学生的医学知识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够用,同时管理知识体现卫生特色。通过成体系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相关管理学的理论与我国大健康背景下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结合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和引领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以及价值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①管理学科的教师应与医学背景的教师沟通学习,打开不同专业的壁垒,厚植教师的理论功底;②高校的教师需要在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参与社会实践,而不仅仅是完成科研项目。 高校应与企业、政府建立常态化的实践交流机制,为教师搭建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现状以及先进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为做好课程教学奠定基础;③学校定期聘请校外的专家举办讲座,进行理论与实践交流,提高校内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素养。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一直不够完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完善的实践课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根据实践教学的场所不同,实践课分为校内实践课和校外实践课。无论哪种实践课都应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
3.2.1 校内实践课的教学应与理论课内容紧密结合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可以借鉴医学相关专业的课内见习方法。根据教学大纲中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课程的内容设计具体的实践内容,并确定具体的考评方式。一方面,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大一、大二、大三期间安排学生分阶段去医疗机构、卫生行政机构见习,了解卫生管理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软件,虚拟仿真教学、分角色模拟操作等对管理内容进行实践。实践的内容应结合理论教学内容编写实践教学案例或教材,指导学生操作;同时确立每个环节的完成标准,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评定。
3.2.2 校外实践应建立规范的实践体系 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应以本专业相关单位为主。首先,对于实习基地的选择机制要规范。学生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应明确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条件,如实习基地应有专业的带教教师,对所实习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较高的实践经验;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要规范[16]。其次,注重实习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与实习基地协商确定实践内容和实践环节,定期对实习单位的带教教师进行培训,校内理论课教师与校外实践教师定期沟通,及时更新和反馈实习内容,使实习带教教师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同步,明确学生的实习完成标准。再次,实习环节要完整。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来讲,重点在于管理岗位实习,同时学生也应了解实习单位的经营管理过程,因此实习应采用轮岗的形式,学校与企业或医疗机构应约定学生实习的各个环节。健康产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较多。 为使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可以根据行业的特点,将本专业主要的就业岗位进行分解,将工作任务和能力需要与所学专业课对应,将岗位需求转化为专业知识[17]。
3.2.3 建立实践环节的教学评价机制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应建立独立的实践课教学评价机制。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效果难以准确评价。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与制订,真正体现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也会督促教师参与实践,提高自身的能力。
改变专业课考核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办法。在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以及期末的终结性考核中,除了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结合学生课内实习实践表现,对于学生的实操能力进行考核。 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大赛,专业知识竞赛等成绩均可作为能力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能力考核环节,可以聘请卫生行政机构和医药企业的专家参与制订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定。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标准应可以体现社会卫生事业管理人员的社会需求标准与水平,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规格相适应,真正达到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