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策略

2023-01-04 00:13杜珍琳
华东纸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胜任辅导员心理健康

杜珍琳

(福建工程学院 互联网经贸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更有效的开展这份工作,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并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趋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已经不属于孩子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其典型的心里表现是内心矛盾、报复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行为[1]。自2018年“00后”成为大学新生主角以来,当前大学生主体主要由2000年前后出生的孩子构成,他们成长于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移动互联网广泛运用、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但同时他们也面对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等。内外多重因素叠加造成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心理特点,他们有丰富的信息渠道,具有更开放灵活的观念,但面临选择时容易彷徨无措、举棋不定;他们大多渴望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主见,但同时也过分自我,缺乏包容;他们普遍较为自信,勇于探索新鲜事物,但往往不能很好的应对挫折。

1.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积极开展这项工作,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学生团体。其中,心理健康课借助课堂教学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并与相关的学生组织、团体举办包括但不限于讲座、心理剧、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从而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普及。不难发现,常见的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属于面向全体的普及教育,注重普适性,这一点固然重要,但还需同时做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心理咨询与辅导作为一种一对一的方式颇受重视,然而这一方式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心理咨询对从业人员有很强的专业要求,而大部分高校目前的人员配置往往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的学生需求;其次,心理咨询的有效性部分取决于咨询者的主动性,这就导致容易忽略那些有需求但不积极寻求帮助的学生,教育工作开展的比较被动。

2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与困境

辅导员在高校中承担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位于学生工作第一线,对学生的生活、背景、特点等方面有具体、深入的了解,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容易与学生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这对于他们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是个明显的优势,相较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有很强的主动性,辅导员还在人数上存在优势。因此,辅导员可以很好的弥补心理咨询的不足,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表现在专业性不强,从各大高校发布的招聘要求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并没有明显的限制,辅导员往往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知识或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处理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能分配到其中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发挥好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一方面要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同时又要注意把握好度,以免给辅导员增添不必要的负担。

由此可见,针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策略应该侧重添砖加瓦而不是另起炉灶,如果能基于现有的辅导员能力要求,有选择性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必定更具有指向性和有效性,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3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

3.1胜任力的概念与结构

胜任力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胜任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内在特征结构。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指出那些人们普遍认为能够决定一个人工作结果的因素,比如智力、知识、能力等,并不能显著预测一个人是否能出色完成某一项工作,而只有员工的高绩效行为特征才具有真正的预测效果,McClelland称之为“胜任力”,具体定义是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 也可以是某领域的知识、认知和行为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些特征都能够被可靠地观察和测量[2]。

在McClelland的研究基础上,Spencer进一步完善了胜任力的冰山模型[3],模型把个体特征区分为冰山的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也称之为外显性特征和内隐性特征。在冰山上面的外显性特征包括知识和技能,他们比较容易观察到,也称为“基准性胜任力”,是完成某项工作所需要的最低的门槛性要求,无法对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进行区分,但是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加以改变。而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构成了冰山下面的内隐性特征,也称为“鉴别性胜任力”,他们不容易被观察到,但却能区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是胜任力的核心特质,不过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也不容易通过培训加以提升。

3.2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现状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是能量化的并且可以驱动辅导员优秀工作绩效的 深层次特征,包括特质、动机、自我形象、价值观或态度和知识技能[4]。它是指辅导员这一特定的角色表现优秀所应具备的胜任要素的总和,是针对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而形成的一组要素[5]。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基本内涵包括:综合性,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本质是个人行为特征的集合;区分性,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作用在于区分优秀从业者和普通从业者,因为胜任力是工作绩效的有效预测变量;可量化,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本身具有可以量化的指标;动态化,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是动态变化的,一方面与辅导员所处的工作情景相关,另一方面也存在通过训练加以提升的可能[6]。

目前,关于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杨继、顾倩提出 16 项胜任力因素,即言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关爱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职业忠诚感、个人魅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心理辅导能力、反省认识能力、理解和尊重学生、原则性、参与能力,其中大学生认为辅导员最重要的5项胜任特征是理解和尊重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原则性、关爱学生、职业忠诚感[7]。郝英杰提出了CCR模型,即能力、素质和人格魅力,其中能力包含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格魅力包括爱心、亲和力、处事“三公”、倾听、敏感性、大局意识和道德情操,三项特征中人格魅力的权重最大[8]。陈岩松确定了职业态度、知识与能力、个性魅力三个维度,其中职业态度包括渴望成功、积极主动、服务意识;知识-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人际理解、培养他人、团队领导、沟通能力;个性魅力包括自信心、反思能力、亲和力[5]。

在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研究基础上,国内研究者对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的运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辅导员队伍建设领域,包括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训、考核等[9]。

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策略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在上述的高校辅导员胜任力模型中,有一些常被提及的共同因素,包括专业知识、尊重和理解、沟通、倾听、关爱、亲和力等,而这些因素恰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于此,笔者依据胜任力模型提出以下几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发展策略。

第一,通过加强宿舍走访、线上互动,展示亲和力,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才能认同、相信、信服教育内容。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接触学生机会多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的优势,增进师生交流,培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师生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透过案例学习,掌握倾听、共情等沟通技能。正如前文所说,新时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还未完全成人,另一方面要面对当前社会环境带来的挑战,他们或多或少有着这样那样的心理冲突或困惑,辅导员要通过相关的案例学习,学会用倾听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内心的声音,用共情表达对学生的接纳,加强学生的求助意识,消除学生对老师身份的敬畏感,为后续的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三,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 “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心理现象本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专业知识不熟悉、采取措施不当都会导致无法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的。因此,辅导员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会正确区分、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问题,充分地理解、尊重学生,做到既不麻痹大意,也不反应过度,采取适宜的处理方式,并具备对一般发展性心理问题的咨询能力。

猜你喜欢
胜任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