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雯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金融税收系 江苏 南京 210003)
2019年末至今,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并持续发酵蔓延,影响了各国以及各行各业正常运转的步伐。其中,原本形势就不大乐观的国内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再一次受到了一记耳光。在诸多就业细分市场当中,金融行业一直陷于“僧多粥少”、“人才失衡”和“流动跳板”等一系列尴尬局面,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更是刨去了一部分用工岗位。据数据统计,2021年毕业的国内大学生待就业数量达到900万,加上新冠疫情影响下滞留在海外的大学生待就业数量,总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毕业于金融相关专业的人数占据半数以上。这对我国当下的金融产业与相关用人单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金融行业岗位的供给数量有限,岗位与人才的适配度不高,难度系数高的岗位招不到专业过硬的精英,难度中等的岗位需求量却不大;另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就业质量始终得不到保证,主要源于人才的高离职率与高流动性。
1.1外部原因
首先,部分流媒体对金融从业有关信息的不当传播与报道,导致金融专业大学生对于金融机构有着盲目的崇拜与憧憬,这一点在面向投行与券商类高薪酬单位时尤其突出;然而,更主要的是,高校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环境与课程设计尚存在诸多欠缺。第一,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尚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境妥善地结合(冯林等,2020)。比如多数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投资银行学》,教材与授课本身仅仅只能达到理论的天花板,却无法让同学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投行环境,以及相关工作要领。第二,课程的考核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点,且仅满足应试要求而忽视实务感知与运用,缺少实践的部分,使学生们无法自发地生成对金融行业的客观认识。最后,教师们自身的行业经验不足,对于实践部分无法进行知识拓展。尤其是海外归来的青年教师群体,他们的思政元素并未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与就业择业结合的引导力量则更加薄弱(陈诗宇,2021),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过程中的的体验感与获得感,无法形成正确择业观。
1.2内部原因
1.2.1 追求金钱至上
金融专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对薪酬的考量。与其他专业相比,金融专业从业者的薪资和福利的确高出不少。根据2020年应届生求职数据显示,银行与金融机构平均月工资11338元,稳居行业前茅。梁广华(2021)在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过程中发现,按照需求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时,关注的首要因素就是薪酬;类似的,井宇轩(2017)提出,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们越来越重视第一份工作所获得的报酬,在多种选择下,他们会倾向于薪水与福利双高的公司为之贡献力量。近几年甚至出现了行业内“薪资攀比”的现象,由于券商这类机构比商业银行薪资水平高,于是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择业时会更加偏向于寻找这一类机构的工作,但是这类岗位的需求颇高,难度较大,需求量少,许多学生为此放弃了大众化的银行柜台、企业财务等岗位,从而在找工作中频频受挫。
然而,薪酬不该成为应届毕业生衡量一份工作的首要甚至唯一标准。正确的求职观应当是综合多方面条件与机会的考量,比如发展空间、晋升机制、工作性质等等(梁广华,2021),唯金钱是图者,动机并不纯粹也不正确。尽管现如今大环境动荡,就业形势严峻,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更是冲击着国内的就业市场,现如今岗位不稳定因素很多,但是,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具备应对疫情冲击下劳动力市场波动的能力,保持立足当下奉献社会的决心。
1.2.2 缺少契约精神
唯利是图者的直接结局是无法在现有岗位上长久地干下去,从而向单位提出离职,有的甚至需要支付合同尚未到期的违约金。钱微微(2021)在研究金融行业员工流动现象问题时提到,金融行业离职率较高,尤其是券商行业从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人才流失严重。这一类职工,自然无法看到职业的规模效应与晋升道路,更无法获得后续职业红利。不遵守契约的求职者,会毁掉自身的职业前途,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举措,最终会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
1.2.3 背离坚韧性人格
坚韧性人格的缺失使得金融专业大学生们在择业时作出冲动的决定。黄玲玲(2017)曾提出:大学生个人的坚韧性越高,越能够面对求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甚至能稳定今后的职业生涯,应对种种不安与焦虑。现如今生活条件发达,科技进步飞速,“快消费”时代的来临,人们获得信息、做出决定、后悔决定的机制愈发快速,再加上试错成本的降低,导致当今大学生们会有态度、情绪、自我调节方面的诸多波动。一系列焦虑与不满,会肆无忌惮地激发冲动离职行为。另外,过分强调人生“体验感”,反而不利于长久韧性的形成。有理想、有抱负的“90后”与“00后”们,更在意人生当中有一段经历,而非长期稳定地持续工作。渐渐地,学生们主见丧失了“从一而终”的思想高度,偏离了坚韧性人格的塑造轨道。
1.2.3 憧憬高端工作环境
刚踏上社会尚且不谙世事的大学生们,对豪华办公室、商业市中心梦寐以求。刘洋、韩雪峰(2021)提出,工作条件如办公场所环境、晋升渠道、培训机会等等,在其研究的五大择业指标中占比最高,这表现为大学生择业时对优渥环境的高度依赖,也从侧面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害怕吃苦、投机择业的不健康心理。综合条件优越的公司选人的标准普遍苛刻,若大学生们对自身水平缺乏全面认知,则容易造成盲目憧憬,终究徒劳,与此同时,会错过一些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机会,而这些工作机会才恰能锻炼自身、塑造人格韧性,让他们改变自己想象中对工作的设想,转而从实际出发,制定工作计划,转变工作态度,刷新工作认知。因此,大学生们要对自己的条件更加明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3.1强调家庭教育意识
家庭是一个小单元,是每一个人思想观念形成的摇篮,父母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对孩子有着不可小觑的感化作用。学生们与父母的交流或许要比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沟通更频繁一些,或者说,沟通的质量更高效一些。因此,家长的言辞身行对子女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构成了他们成人、成才路上的第一道楼宇。子女的工作所带来的后续发酵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本身,还影响着一整个家庭。因而家长们应当在人生的道路上正确地引导孩子。在择业这样一个关键的人生路口,大多数年轻人都会同父母商量,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从这个角度而言,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合理建议至关重要。具体来说,第一,在清楚了解孩子的性格后,为其建言献策;第二,在发现孩子的择业观“金钱至上”时,及时制止;第三,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排除一切精神上的困难,让他们坚强地、勇敢地面对工作甚至人生中的一切困难。
3.2完善学校培养体系
学校层面包括校领导班子和具体到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如今,思政教育入校园的要求已在绝大部分高校得到执行,从各大高校的校领导班子到每一位实施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亦或是辅导员,都应当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一方面,校领导层需要做好相关课程的顶层设计,垒起一整个正确思想价值的苍穹;教师层则应当每日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将学习到的思想、价值观、有影响力的小故事等,都作为教学素材,恰如其分地穿插进所教的专业课程中,言传身教感化学生。比如各类财经院校都会开设的《金融学》这门课程,我们应当运用金融行业证券公司发生的一些反面案例,来进行“反洗钱”相关内容的渗透,了解我国最新的《反洗钱法》,了解实务中不能碰及的一些金融实操“红线”。
另一方面,校方应当力所能及地扩大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尤其是金融相关课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交易或者融资项目的实战演练,才能让学生们正确地了解这个行业。如若能在实践中发生一些错误,或许能够让学生们对工作、对金钱、对交易等产生强大的敬畏心理,让他们的错误想法得到及时的纠正。对此,校领导应当努力与业界各个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合作,设立培训基地,为学生们创造更好地认知与实践环境,在培训过程中的一系列经历,都能够让学生们有所反思,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3.3鼓励学生互联互助
想要学生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家长们和学校强化督导。然而,发挥学生们之间的带动作用与彼此鼓励作用,则显得更加有效,这就要求最关键的一小部分学生党员们需要挑起肩上的重担。学生党员有义务发扬艰苦朴素精神,在与同学们、室友们的聊天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实事求是的观点,从侧面击垮“虚无主义”和“拜金主义”,合理地纠正唯利是图这一浅薄动机。尤其是提及就业相关的话题时,更是要宣传“脚踏实地”的思想观点,杜绝“唯工资论”的思想。长达四年的耳濡目染,能够使得更多同窗们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择业。
值得说明的是,纠正不良价值观是一个长线历程,我们很难通过一年两年的变化来衡量这一纠偏行为的效果。况且,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也许只有当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需要做决定的时候,需要自我修炼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一蹶不振的时候,甚至犯了错误之后等等,正确的思想价值才会迸发出一点点火花。然而到那时,可能无人赞美教育的成效,而更多地会夸赞那个人本身。这正是思政教育的结局,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到一个个鲜明的人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