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作品中乡土情怀的抒写

2023-01-03 17:57艾维依韩婷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赵树理传播

艾维依 韩婷

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学传播视域下,关注现代作家赵树理文学实践与作品传播的社会意义。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和比较等方法对作品的阅读内容与作家情感的分析,从赵树理对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其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乡土情怀与乡土风格,从多方面充分说明其农村题材小说的社会价值,并深入研究其作品创作的启蒙意义、认识意义及挖掘其现实意义,通过对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思考,使文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乡土文学 赵树理 乡土情怀 传播

赵树理在文坛的出现,形成了一个“赵树理方向”。首先是一种文艺政策性的引导,是对当时(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主流”的一种阐释与倡导,关键是顺应大众化、农民化的审美追求,正好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变革需求,因而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置。

一.故土乡亲的农民形象

通过作品人物现象的分析,考察赵树理小说中所具有的新的素质,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理解“赵树理方向”的文学史价值。赵树理创作的农村题材的小说是对当时农村生活的反映,也是特殊时代的要求。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讲话将文艺作品的功能定位为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主体工农兵服务,要成为革命机器上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在《讲话》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引下,赵树理意识到文艺作品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简洁迅速的传播手段。讲话还客观上肯定了赵树理的文学追求和创作实践,也由此奠定了赵树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时势创造英雄,英雄歌唱时代,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赵树理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并一跃成为解放区文艺界的楷模。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大的政治背景下,赵树理成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作家之一,进入了自己创作生涯中最为丰产的时期。从1943到1949年,他先后发表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地板》《李家庄的变迁》《福贵》《催粮差》《传家宝》等一系列反映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描写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表现一代新型农民觉醒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崭新的风貌得到了解放区广大干部和工农兵的热烈欢迎,鲜明地体现了赵树理所独有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也标志着革命文學从此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迈开了表现新的世界新的时代新的人物的大步。

赵树理的几部代表性作品和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作家相比,他的小说所描写的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在他的文学作品,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及其所面对的矛盾。他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二.家乡巨变的情感抒写

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有了人民军队、人民政府,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始在广大农村实施,解放区的农村正进行着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长期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通过减租减息,斗争不法地主,建立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发展生产,摆脱封建迷信,大大改变了自己的地位,解放区的天空开始明朗起来。同时,在斗争中,广大农民得到教育,受到锻炼,革命精神充分发挥。这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最深刻的重大的变化,一种由旧中国向新中国转变的变化。在这个解放区农村大变革的时代,描写社会的变迁和表现变迁中农民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精神风貌的新变化自然成为其时代作家关注的焦点。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曾被誉为我国当代的语言大师和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他的创作作品与创作思想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赵树理创作思想的成因可以从作者的个人成长及工作经历的影响、山西地区地域文化的熏陶和特殊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等方面来解释。

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参加生产劳动,曾帮父亲种地、放牛、挑炭、拾粪,过着被剥削的艰苦生活,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从小也受民间文艺的熏陶,喜爱民歌、民谣、鼓词、评书和地方戏 曲,而且会各种民间乐器,会上党梆子、说快板、编小曲。这些经历,对于他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熟悉农民的文化风尚和艺术爱好,培育自己创作的大众风格,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创作,写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九四三年五月,赵树理完成了著名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彭德怀同志为该书的出版题词:“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十月,他又创作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一九四五年冬,写成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与此同时,还写了许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如《孟祥英翻身》《地板》《福贵》(一九四六)《邪不压正》等。在短短几年间,赵树理就以积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并最早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受到人们的热情赞扬。

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情节。赵树理出生的山西省沁水县,那是在苍茫太行山主峰处的一个小县。

处于崇山峻岭间,地势险阻,交通不便,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地方,人稀地贫,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越是贫穷,人们的思想就越落后腐朽。在此地,文盲遍野,能断文识字的如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山野之地,人人都迷信愚昧,敬奉神灵。封建迷信思想犹如郁结在深岭巨壑中的瘴气毒雾,污染着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的人民,当然也包括了童年时代的赵树理。迷信的地域环境一方面把赵树理约束得胆小怕事,另一方面却也培养了他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质,养成了他终生乐善好施的习惯,这对赵树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文风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了把农民真正从落后思想的栓桔下解放出来,他走上了“文摊文学家”的道路,成为一个坚决彻底反封建迷信的斗士。出于对反封建迷信思想的长期性、艰巨性的清醒认识,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深受毒害的人物:有令人可笑的三仙姑、二诸葛、常有理;有令人可怜的老秦、福贵、小飞娥、袁小俊;有令人深思的小元、小昌、范登高、杨老太爷。因此,反封建、反迷信始终贯穿于赵树理的全部创作之中。还应注意了解赵树理小说中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那山西味道晋阳气息中所渗透的文化内涵。民风民习被他作为一种“社会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赵树理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创造上的重要突破。他的读者群包括广大识字的农民,他的现代评书体小说形式完全适应了这种读者的需要。应从两方面了解赵树理的小说形式如何改造和运用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小说形式: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二是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三是口语化,在艺术与通俗性结合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乡土文化的丰富展示

山西乡村中庙宇遍布,庙宇中又多设舞亭和戏台,演戏活动连绵不断。凭借着在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祀神演剧的技艺和各种歌舞表演的传统,山西地区很早便有了繁荣的戏曲艺术,在这里,赵树理接受了传统戏曲艺术的滋养。此外,他还读过许多弹词、唱本、章回小说,并掌握了说书的技艺。赵树理对戏曲艺术的心醉神迷,以及对民间文化的极大兴趣,对他后来文学创作上大众风格的形成影响极深。

他还创造性地把戏曲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语言技巧引入到小说创作之中,使他的小说创作明显带有“戏剧化”的倾向。如小说总是以完整的故事见长,而不注重情景的描写、人物外表和内心的刻划;喜欢给人物取外号;喜欢用正反对应的对比性情节结构;作品多设大团圆的结局等。

同时,赵树理在和农家孩子的玩乐中,庄稼汉未经斟酌脱口而出的土话俚语,生动粗犷使他铭记在心。他对于农民语言异乎寻常的敏锐感觉,迅速地发达起来,那种幽默诙谐的谈吐也在此时开始形成,这与他以后形成小说的特性,口头性与幽默感是分不开的。

由于传统戏曲对于山西群众来说是属于最大众化、最易接受的文学样式,因此,赵树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戏剧化”倾向从根本上来说,正好体现了他在创作思想上的平民化、通俗化追求,而戏曲艺术的亲民特性也正好可以利用来进行更为有效的宣传教育。

在中国农村最贫困的底层,赵树理看到了遭受残酷迫害的人民的生活现状,产生了对地主阶级强烈的憎恨,他熟悉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以至后来他后来要为群众写作。特别是中国文坛对文艺大众化的问题进行讨论时,他深受鲁迅的号召,成为多为大众设想的作家,竭力来做浅显易懂的作品,使大家能读懂爱看。赵树理在晋中的土地上成长起来,在解放区的炮火硝烟中为父老乡亲写作。他的作品在农民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是无穷的。

新文学的引导、现实的需要、博大的愛心、革命的召唤是赵树理立志对农民兄弟进行现代意识启蒙的深刻原因。自由意识、平等意识、主人意识、民本意识、求实意识、科学意识、发展意识是赵树理对农民兄弟进行现代意识启蒙的主要内容。

赵树理投身革命的年代,封建意识弥漫着整个中国,尤其是赵树理的故乡, 封建思想更是根深蒂固,蛮风恶俗。他的农村题材小说对封建意识所笼罩的现实世界产生一定的启蒙意义。封建思想甚至在业已建立民主政权的根据地也仍是大肆猖獗,如在婚姻问题上,父母包办婚姻仍是一种普遍的婚姻模式,以至发生赵树理名作《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与小芹的原型岳冬至、智英祥那样的恋爱悲剧, 更为可悲的是,面对岳冬至的悲剧,不但村里人不以为然,甚至连智、岳两家的人也觉得教训教训岳冬至是应该的,只是觉得不应该打死而已。由此可见,封建意识是怎样渗透于国人灵魂之中了。险恶的现实环境,让从封建营垒中叛逆出来的赵树理迫切感受到启蒙的必要。

赵树理知道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点燃革命之火,燎原之势在广大农村蔓延,大众化问题受到关注时,他郑重宣布:他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他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阵地,做一个文摊文学家。就这样,他朝着“文艺大众化”的目标努力创造老百姓爱听易懂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政治上起作用,老百姓喜欢看的创作思想。

在抗战时期,赵树理提出要搞通俗文艺,想用群众语言,写出群众生活,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受到教育。因为群众在落后,总是大多数,离了大多数就没有伟大的抗战也就没有伟大的文艺。赵树理是一心跟党走的,他把毛泽东的讲话当成了艺术生命的灵魂,他在写作时首先考虑使群众听起来顺当,读起来习惯。写成一篇小说,往往先念给周围的农民或基层干部听,以检验实际效果。凡是农民听不惯的就设法修改。他不认为这是牺牲艺术性去俯就群众,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真正在广大群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并没有迁就、迎合某些落后、狭窄的趣味,而是在群众口语、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提炼加工。他的作品做到雅俗共赏,把大众化和艺术化统一起来。他强调继承民间艺术的传统,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他清醒地看到民间的传统文艺存在着“缺陷”,需要加以“补充”改造。为了使之丰富多样,便于表现现代的生活,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赵树理的小说又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和“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长处,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民族新形式。他的这种具有鲜明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风格,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发生深远的影响,在五十年代形成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的艺术流派。

赵树理的小说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作为一个革命的作家,通过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等问题的描写,成功地反映了农村政治斗争的复杂状况,表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变革的现实。他所代表的解放区新一代作家其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的特定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因此应注意其新的时代特点。这突出表现为大众化与农民化。赵树理追求的大众化是可以与农民对话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忠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要求,并真正为农民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董大中.赵树理写作生涯[M],第1版.百花出版社.1984

[2]杨志杰.赵树理小说人物论[M],第2版.山西人民.1983

[3]黄修己.赵树理评传[M],第1版.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4]赵树理研究资料汇编[M],第1版.山东师院中文出版社.1960

本论文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新媒体平台助力新疆文化产业链优化发展研究》前期研究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赵树理传播
论赵树理小说的农民性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传经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走近赵树理》
赵树理小说幽默的预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