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三维视角下的贫困设计研究

2023-01-03 17:40屈云东毛寒
湖南包装 2022年1期
关键词:设计

屈云东 毛寒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在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成为关键性的因素。随着设计师不断扩大对乡村变革的参与度,设计对象正从产品系统转向服务系统,设计不仅要促成乡村问题的解决,还要促成自身意义的建构。笔者在参与江华瑶族国家精准扶贫项目的过程中,一直在产品服务驱动和设计理念驱动两个层面上,思考设计如何引导扶贫的价值理念,如何借由现代设计创意和乡村传统手工技艺所带来的设计创新,对现有乡村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激活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让越来越多的贫困人群受益,实现社会认可的目标。由此,在设计介入江华瑶族精准扶贫实践的成果基础上,笔者总结出“贫困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并倡导树立贫困设计理念、开展贫困设计实践、展现贫困设计美学形态,促进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设计方法论和设计美学的新探索。

当前,针对“贫困设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是在学界较为少见,同现有的、众多的设计命题易于识别,有其独特性和差异性;二是贫困设计嵌入了时代性、地域性、实践性和救助性等显著特征,比较接地气,可普适性推广应用;三是能为设计实践乃至设计学科的发展提出新的命题与思考,成为激励设计巧思和创新创意的源泉。本文运用哲学研究范式,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3个维度展开贫困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建立贫困设计的研究框架,建构起有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贫困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这也体现出设计介入乡村建设实践情境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突破。

1 贫困设计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在国外,1967年,意大利艺术评论家杰尔玛诺·切兰特(Germano Celant)最早提出“贫穷艺术”(Arte Povera)的概念,主要指艺术家提倡从废旧工业和日常生活用品中提炼出粗微的材料作为表现媒介来组织世界,反对审美精英主义、机械化工业化时代和缺乏人性自然的资本主义消费文化[1]。当时,意大利著名的“贫穷大师”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被认为是“贫穷艺术”运动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秉持“艺术应该被生活本身取代”理念,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创作,始终坚持朴素、自然、原始、诗意、戏剧和人性的美学原则。英国工业革命后,以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为代表的英国“新工艺美术运动”,试图改变文艺复兴之后手工艺和艺术家相脱离的状态,加强手工艺与艺术的结合,成为对抗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艺术水准下降而始的设计改良运动。该运动关注技术与艺术相互影响的伦理问题,主张从道德主义的立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带有很强的社会主义色彩和道德观;并主张艺术应该反作用社会,应该把提高国民的思想艺术修养作为己任,具有强烈的民主意味。该运动的设计的社会责任思想对几十年后包豪斯的勃发起到了直接的启蒙作用。从1920到1933年,以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为代表的包豪斯群体强调“为大众的设计”思想,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更是强调直接把设计的伦理诉求当做衡量设计价值的重要尺度,其目的就是为工业文明更好地服务,让每个人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艺术上,都能享受到工业社会的发展成果,都能迅速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获得归属感,过上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20世纪70年代,维克多·帕帕纳克(Victor Papanek)大力倡导“为社会负责任的产品设计”和“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他认为设计里唯一重要的事情是它涉及到人,他的设计作品包括锡罐、回收废纸制作的包装箱、适合发展中国家大量生产的晶体管收音机,以及为瑞典沃尔沃公司开发的残疾人士乘坐的出租车等,他关注于产品如何作用和影响人与环境的设计伦理问题[2]。

在国内,2006年,邱志杰最早提出“贫困设计”的概念,用于指涉日常生活中,底层人民为解决生活需求,随机进行的设计和制作行为[3]。他在博客中撰文写到,设计的本意是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不幸今日之设计常被曲解为美化,沦为趣味,再扩张为时尚,使用者有时竟要享受这种“设计”带来的不便和危险,高跟鞋和隆胸术大抵都属此类,将品位看得比舒服更重要。于是,设计的真意便只能由穷人们来承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巧,穷人的生活到处是不便,他们必须调用最有限的生活资源来解决难题,实现欲望。他们也追求浪漫,但永远以廉价和方便为前提,他们的困窘逼出了种种奇思妙想——变废为宝,物尽其用,蔑视所有的规则和成见,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设计的巧思,更是人性的光辉,这是将永远温暖我们的力量[4]。韩超、邵陆芸在《“为贫困民众而设计”的伦理考量》一文中探讨了为贫困民众而设计的内涵及外延,解读了贫困及设计主体所承担的责任义务,在伦理视角下明确了为贫困民众而设计所体现的原则及意义[5]。方晓风在《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一文中特别指出中国的悠久传统锻造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审美文化体系,我们要抱持尊重的态度,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6]。李人庆在《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一文中认为艺术乡建工作者要借助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结合当代乡村振兴实践的广阔需求,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和支撑[7]。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主要体现在贫穷艺术的理论与实践、为大众的设计理念、取材的特点、审美的视角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体现在贫困设计概念的提出与阐释、贫民的贫困设计分析、贫困设计的伦理视角等方面。国内外研究中反对精英、关注日常、选用常见材料的创作理念和设计应更多地关注穷人、残疾人和老人的视角,为贫困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开启了路径探索。但是,当前国内外有关贫困设计的探讨仅限于美术界,在设计界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没有引起重视和发展。因此,有关贫困设计的研究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地深化与拓展:一是如何将贫穷艺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贫困设计的研究成果。二是如何将平民的设计巧思转化为为贫困民众而设计的创意动源。三是如何将平民的生存行为转化为设计师的主动设计行为,实现其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四是如何确定贫困设计的新口号和新目标。五是如何在哲学视域下构建贫困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使其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设计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设计指导作用。

2 贫困设计本体论

本体论(Ontology)是研究存在本质的哲学概念,是对概念的精确描述。理论构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回归本体论层面对相关概念内涵和表征予以论证,贫困设计理论建构概莫能外[8]。能否讲清楚贫困设计的概念、本质、理念、表征等内涵,是阐释其与其他相关理论的区别所在,是其特色和唯一性所在,也是建构贫困设计本体论的根本内蕴和其特殊环境下特殊价值的存在。

2.1 贫困设计的概念界定

“贫困”意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9]。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基本能力[10]。英国的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则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11]。邱志杰认为:Needy这个词直译就是贫困,但是它和Need(需求)的联系使之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说出了为形势所迫不得不为之的意思,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化废为宝等更为具体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来[12]。可见,贫困不只是经济概念,更关乎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需求等,其实质是一种权利、能力和需求的贫困。

基于以上学者对“贫穷艺术”“贫困设计”和“贫困”的概念阐述,笔者有必要对“贫困设计”的概念内涵作出进一步地界定,贫困设计(Poverty Design)可理解为贫困民众的设计和为贫困民众而设计,设计需要全面思考人、物、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用现成的、可循环使用的或看似“贫困”的资源材料作为表现媒介来实现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创意。这种以原始而质朴的材料建构设计的方法和形态,以极简的方式传达诗意效果的设计风格,关乎设计的精神力量和伦理考量,它旨在改变设计商业化、工业化倾向,保持物体的本真和生命,重新界定设计的语言和观念。需要强调的是,贫困设计不带贬义,它是从荒凉与贫瘠中生出的质朴设计,它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而设计,是带有正能量的词汇。

2.2 贫困设计的本质

贫困设计具有为贫困民众而设计的生命本质和情感本质。贫困设计直面现实,想要引发的是“良性的社会关注”,关注并考量相关各方真实的深层情感需求,强调态度和以“尊重”为核心的精神诉求,关注贫困人群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是具有情感、灵魂、理性的设计。贫困设计的精神本质是在贫困的环境、贫乏的资源、贫穷的人群、贫困的材料中找到设计介入贫困研究的某种价值。其理论的完善与构建需要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和行为准则,即需要从“人”这个角度出发,秉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指少数权贵或个别特殊人物,而是广大的平民人群;不是抽象概念的人,而是生活中具体的人,是应当受到充分重视和尊重的、走向全面发展的人。贫困设计的理念和实践都是为了“使人成为人”,尤其是为了使贫困民众成为有尊严的人,在设计关怀的过程中彰显责任意识,尽可能地提供一些与设计有关的指导和培训,为贫困人群自主脱贫创造机遇。贫困设计具有“贫困而不平凡”的创造本质,就是要通过化低廉为高雅、化平凡为非凡的形式扭转对资源消耗的问题,将看似平凡甚至无用的物质形态转化为有用产品,重复利用了资源;将己经废弃的物质形态转化为有用产品,达到优化资源的目的;将看似无用的“构思”过程注入到设计中,以期达到别样的价值;将看似无用的“非物质”形态(如情感、理念、服务等)注入到设计中,使得产品赋予“非物质”的特性,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等[13]。

2.3 贫困设计的表征

贫困设计的表征是贫困设计内涵的精确描述,与前述概念共同构成了贫困设计本体论。分析贫困设计表征,需要抓住贫困设计的本质特点,同时借鉴贫困设计普适性发展阶段的逻辑脉络,这主要从以下4个层面体现出来:

(1)平凡的材料。贫困设计的字面翻译意味着“贫困”的设计,但不仅仅指材料的不足,现实世界中的日常物、废弃物,甚至任何物理的、植物的和动物的材料,都是设计师表达其设计理念及追求的媒介,他们使用木头、石头、沙子、陶土、纸张、棉布等普通的日常材料,寻求材料与形式的文化象征意义。

(2)朴拙的质感。设计师通过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与处理,利用每种材料的特有属性,将作品处理到最基本的、未经装饰的样子。但其“贫困”的命题和状态,却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不是简单粗劣的设计,而是质朴温暖与充满怀旧质感、简朴与节省、减量与克制的设计。

(3)创意的形态。设计师通过日常材料的解构与重构来呈现陌生化的效果,或利用旧物的“二次创造”让“错误选择”变成灵感的迸发。这是对生活常识、社会伦理、历史和道德逻辑发起挑战,也是必要的精神创造力的来源。贫困设计反对过度商业化的潮流,即试图通过反物质主义的行为来打乱传统的审美规范,打破关于材料,技术,规模,形式和概念的定义。

(4)实用的设计。贫困设计是实而不华、质量可靠的设计,是忠于内容、简化装饰的设计,是再用与再生的设计,是实用与耐用的设计。

2.4 贫困设计的理念

贫困设计介入乡村建设如果能让偏远地区的村民享受到最接地气的设计方式,则是设计界最爆棚的正能量。很多设计师强调将城市先进的生活方式带到乡村,贫困设计的理念恰恰相反,村民不应该重复城市人的生活状态,应该在自身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进而得到属于乡村的生活方式,这主要体现为:

(1)“贫困”的设计理念。贫困设计一方面应紧紧围绕“贫困”两个字,展开对贫困的对象、贫困的环境、贫困的用材、贫困的理念、贫困的策略、贫困的方法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应追求贫困设计不平凡的表达,如创意地追求、文化地追求、情感地追求、良知地追求、质朴地追求、功能地追求、舒适地追求、生态地追求等。

(2)“两型”的设计理念。贫困设计通过可持续利用材料及原生态制作技艺这一“资源节约型”的做法来改善设计生产的方式和面貌,在发挥资源最佳利用值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的破坏,构筑一种以关怀贫困群体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的设计模式。

(3)“在地主义”的设计理念。设计师与贫困民众共同开发设计产品,不可能要求当地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只有因地制宜、就地选材、因材施用,才可能降低成本,形成有利于当地发展的设计“生态”。

(4)“生活即艺术”的理念。贫困设计关注艺术和生活,需要贯穿一种平民化、日常化、大众化的痕迹,将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现,将日常物转化成艺术,这样才有浓郁的生活味道,才能够更打动人心,这也是设计师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艺术呈现,真正做到了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3 贫困设计价值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中央决策层综合考察国内外情势,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一2020年)的总体思路,为贫困设计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价值效应是我国乡村面貌的改善、设计事业的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元价值。贫困设计研究以设计扶贫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为指引,遵循设计扶贫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契合了中国特色设计扶贫的应有范式,对设计扶贫优化具有较高的引领价值。元价值的释放并非只在于贫困设计研究的本身,而是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宏大格局中,从而产生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3.1 理论价值

贫困设计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层面:

(1)学术价值。研究将“贫困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在日常设计中树立“贫困设计”的意识、倡导“贫困设计”的方法和手段,并作为创意设计的途径和技巧,有利于推动设计的研究和学科的发展。

(2)美学价值。遵循“传统活化、设计转化、生活美化”的原则,设计提取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和传统纹样,运用本地的工具、材料和工艺创造民族专属的手工制品,展现出多民族风情万种而又天然质朴的美学形态,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记忆价值和手工技艺价值,是冰冷的高科技所无法取代的。

(3)社会价值。贫困问题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是设计问题,通过设计救助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使贫困群众既能用得起有质量保障的工艺生产材料,又能利用支持渠道公平卖出自我生产的手工艺品,这种基于不同关系建构的信任关系,形成一个小型的能够自我协调的集成模式,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4)伦理价值。贫困设计的伦理向度体现为设计伦理和道德伦理双重伦理价值。设计伦理价值表现为设计的民主性、平等性、尊重性,关注产品与人的交互性和人的心理感受,不给人增添压力与负面影响,一个再廉价的设计作品,也要体现对人的友爱和人文关怀。道德伦理价值表现为通过设计打造可持续共赢的公益生态圈,秉持以文化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纽带的理念,通过文化传承、市场联动等模式,使传统手工艺重获新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进而使贫困人群获得关怀与价值,相关自然和社会环境获得关注与改善。

3.2 应用价值

贫困设计研究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贫困设计实践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特定时间、地点和人群,经过量身打造的设计行为,可以改善乡村生活条件,提升乡村生产生活品质。

(2)注重贫困设计创意赋能。通过设计团队的深度参与,一是对现有乡村传统民居、手工艺等进行改造和再设计,二是开发和设计新的适合家庭作坊式生产、方便制作和运输的创意手工制品,为更广大的贫困人群和团体赋能,培养贫困民众的文化自信,让其有勇气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劳实现脱贫致富,在保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形成与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共生关系[14]。

(3)实现贫困人群增收。一是输入了“输血功能”,通过设计扶贫师生的共同努力,制作和生产大量设计作品,并将其转化为商品,带来了销售和商业价值,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二是产生了“造血功能”,通过培训传授,使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帮扶贫困群众获得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使其能够依托自身的资源获得社会的认可,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

(4)在中国人口众多、贫富差距明显、资源有限的国情下,倡导“极具性价比”的“贫困设计”,是设计本体的回归、价值观的改变,有利于在设计介入乡村建设中节省大量的经济成本。

4 贫困设计实践论

贫困设计实践论探讨贫困设计如何作为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精准扶贫,如何能有效地为贫困人群赋能,增强贫困人群自我造血功能,修复贫困人群或贫困村落的弹性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的协作式创新体系[15]。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指向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乡建之路。结合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本文从设计乡建视角观照贫困设计的阐释进路,从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和路径实践3个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的贫困设计实践论的基础。

4.1 贫困设计实践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以产品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充分调动设计院校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为乡村建设提供设计解决方案,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动力。

4.2 贫困设计实践的指导原则

(1)坚持设计助力,精准扶贫。以深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边境地区为重点,以发展能力提升为根本途径,提高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集边境地区政府和企业的产业扶贫能力[16],不断培育提升企业和个人的设计能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贫困地区设计人才培训方式,以扶智带动脱贫。

(2)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尊重地方性知识差异,把握不同地域特点,实行合理规划引导,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利用贫困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独特优势,促进贫困地区的有序发展和加速脱贫。

(3)坚持协同协作,多方共赢。以内力为主、外力为辅,通过乡村多元主体(主要指政府、市场、协会、设计师和村民五大主体)之间的跨部门协商合作构建联动共治、互助共建、共赢共享的参与机制与平台,引导相关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协同推进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数字网络作用,建立设计援助服务平台,扩大设计扶贫受益范围,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双赢。

(4)坚持延续文脉,增强文化自觉。贫困设计需要找到在地文化的IP,具体来说,就是每个村子的在地生活中存有很多文化的东西,可以令人找回很强的自信的内容。设计实践研究需从民族或地域文化的角度,挖掘地方的文化和民俗特色,解读文化内涵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或地方艺术价值。

4.3 贫困设计的实践路径

贫困设计实践立足于中南大学的江华瑶族设计扶贫项目,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既保存了在地文化基因,又与新时代国家政策对接,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各种资源平台优势,实现设计资源的转译和转化,变成贫困民众增收的途径,这是实践路径创新的成果。贫困设计的实践路径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

(1)提升贫困地区设计能力:①建设设计扶贫基地。包括设计研究中心、创意转化与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民族文化创意园、产业化推广平台等,搭建设计扶贫对接服务平台,开发设计扶贫专门功能板块,连接设计师、设计企业等各类设计资源,面向贫困地区设计需求提供设计研究、成果转化、信息咨询、招商引智等服务。②开展设计知识普及培训活动。为贫困地区政府管理部门人员、企业负责人、设计人员、能工巧匠和民间工艺传承人等提供设计知识普及培训,培养一批设计人才,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贫困设计理念和意识。

(2)提升贫困地区设计水平:①建立设计需求信息库。以提升贫困地区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导向,组织相关地区围绕企业产品竞争力短板开展摸底调查,针对生产过程、材料、功能、品质、包装、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不足,建立设计需求信息库[17]。②进行贫困设计的创作与传承模式研究。包括为贫困群众而设计的“手工作坊”模式、“家庭工厂”模式、平台搭建的“创业扶贫”共生模式和“共享经济”模式等,一方面从工艺技术的层面,探究非遗和民族传统手工制品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从设计学角度,总结师生团队设计实践的成果,探究设计文脉、设计规律、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等,积累贫困设计的创作经验、探索设计创新的路径,把诞生于平民百姓的设计智慧转化为设计师的创意动源。

(3)改善贫困民众生活质量:①推出一批贫困人群专用产品。在国家和各地举行的各类设计评奖、比赛等活动中,鼓励面向贫困地区学生、老人、残障、病患等特殊人群的实际需求,开展设计(方案)征集评定,形成一批有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的设计产品或方案,并以适当方式组织生产和捐赠。②组织开展设计师精品义卖活动。组织设计力量,围绕改善贫困地区普通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设计出高品质的贫困设计产品,并组织线上和线下义卖活动。鼓励有关公益平台积极参与,接受公众监督[18]。

(4)推动乡村风貌改观升级:①务实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包括发展农创、文创、智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等,促进贫困设计的产业化推广。②推进乡村新风貌塑造计划。通过乡村规划、景观设计、视觉设计、手工艺、公共艺术等贫困设计介入的途径,激活乡村文化基因,一方面保持乡土风情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赋予乡村新的生产生活风貌[19]。

5 结语

本文从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三维视角建构了贫困设计的研究框架,追问和回答了贫困设计“是什么”“有何价值”“何以实现”等问题,这也是对贫困设计的生成逻辑、本质内涵、价值意义、实践路径的解析与建构过程。本文虽然通过贫困设计实践取得了具有一定意义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不足:第一,在探讨贫困设计实践时,更多的是强调设计思想和原则的指导,还缺少对贫困设计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第二,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贫困设计只是系统设计的一部分,设计扶贫与扶贫工程还缺乏联动性。第三,贫困设计研究主要基于设计扶贫阶段的历史与任务,但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20],贫困设计的方向、目标、价值受到了一定局限。今后可利用贫困设计的交叉性研究和普适性研究等,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索和验证,以期为贫困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借鉴和启发。

猜你喜欢
设计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摇摇棒设计
基于ICL8038的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从平面设计到“设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