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学视角解读“双减”政策

2023-01-03 03:48肖海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作业负担双减作业

肖海鸥

(吉首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双减”(doublereduction)是指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解读为量的“减”,即作业的总量和作业时间的量;减轻学生作业的总量和作业时间的量,一方面是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身体压力,另一方面是减轻学生心理的焦虑、紧张和压力等因为作业过多导致的心理负担。2021年7月24日,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double reduction)就是政府针对内卷出台的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作业负担过重带来的身心压力和校外培训带给家长的经济压力,目的是让教育回归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平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双减”工作的理论依据。本文试从教育学的视角下解读“双减”政策的理论意义。

1 “双减”的核心思想: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传统文化等的制约和影响。尤其是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宏观方面来说,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从微观方面来说,影响着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但是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即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不能依附于经济、政治,教育活动不是政治活动,教育活动也不是经济活动,教育就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理解教育的本质要把重点放到对“培养人”的理解。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有针对性的教育)、不平衡性(教育的关键期)、差异性(因材施教)等规律。教育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循序渐进、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抓住教育的关键期等教育措施。现阶段,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违背了教育的发展规律。落实“双减”政策,就是要遵循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初心,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Education(美)、Education(法)、Er-ziehung(德),由拉丁语 Eduiźre 而出,原出于动词 E-duicźre,“E”有“出”的意思。ducź-re有“引”的意思。“教育”含有“引出”“引导”之意。教育的最初含义就是引导、激励人的本性向善发展。因此,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意识和精神,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精神的个体,把课堂教学活动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把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坚持把人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功能和核心思想,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双减”政策的出台是要让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的基本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或者走入社会打基础。

2 “双减”的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

形成正确的全面发展教育观,是落实“双减”政策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现代提出素质教育理论的思想渊源。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核心和灵魂。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有人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了,人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反之,只有每个人个性得到了充分而又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实现。1999年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两大方面,身体发展指人的身体系统、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成熟,以及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过程心理活动能力的发展,以及性格、能力、气质、理想、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中小学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新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科学的世界观、完美的个性和审美情趣。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在反对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论,教育的中心应该落实到“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去教学。学生是有着无限发展潜能的人,用发展的“一分为二”的教育理念去引导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树立全面发展观对搞好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尤为重要。坚持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出台和实施“双减”政策的理论依据应该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 “双减”的现实目标:促进教育公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公平首先是起点上的平等,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即入学机会的平等;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就是为了保证每个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教育公平其次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即考虑以平等为基础的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不论其人种和社会出身情况。它表现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等方面。客观因素是指资源投入,包括师资力量,学校外部的各种因素,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设施等。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对待;教育公平最后是教育效果的平等,指最后目标而言,要求学生走出校门时获得相同的学业成就,从而使不同社会出身的儿童在起点上的差别得以消除,实现实质上的平等。由于我国城乡、地域等方面的现实差异,要实现教育平等,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近几年,国家加强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只有教育起点、教育过程的平等实现了,教育的结果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取消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一方面是保证教育的公平,另一面是避免因为教育不公平导致的教育“内卷”。“双减”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公平,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普及。

猜你喜欢
作业负担双减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探析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