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洁,赵俊林,赵心书
(1.青岛大学 医学部,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新时代的医学教育要主动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新时代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在“三全育人”体系中,文化育人占据重要地位。医学院校应加强文化育人品牌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文化育人路径。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把建设健康中国作为实现国家实力全面提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要求大力发展卫生与健康事业,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蓬勃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疫情时代,为了达到健康中国战略的各项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必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医药创新能力。医学院校通过文化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塑造卓越医学人才,为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保障,是勇担使命的时代要求。
1.卓越医学人才应为兼具仁心仁术的“五术”医学人才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医学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五术(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1]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则指出,应把德育作为医学卓越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弘扬“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精神,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2]
2.文化育人是“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3]
就医学院校而言,文化育人是“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相应的医学生也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而当前复杂的临床环境和不断涌现的负面新闻很容易动摇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职业认同。[4]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融合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医学专业知识,提高医医、医患沟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人文情怀,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5]增强了其对院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定了“扎实学习,坚定奉献”的决心。文化建设可以让医学院校在文化教育中传播医学人文理念,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感染力。通过文化活动营造和谐高尚的医学人文环境,加快构建有医学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可以引导师生探索解决现有问题的可行路径,增强院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履行医学院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水平、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责任担当。
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有些医学院校的教师及临床医师非常重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讲授,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有院校虽然制定了文化育人的相关政策,但实际上却缺少相应的教育行动。学生在参与文化育人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从而降低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主动性。[6]
为解决这一问题,医学院校行政部门和党、团组织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积极承担主体责任,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建设新型文化管理模式。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应深入剖析办学宗旨和教育使命,注重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人文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顶层设计,营造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医学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医学生的成长规律,重点培养医学人才特有的人文素养,形成有医学特色的文化育人形态和文化育人模式。
医学院校的文化育人活动和高校思政教育、医学专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三者应互为载体、互相支撑。当前部分医学院校过于强调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不断增加校园景观、完善硬件设施,却忽视了医德医风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7]容易造成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脱节,直接影响了文化育人的效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医学院校应凸显“文化承载思政,思政引导文化”的双向发展机制,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文化建设的思政教育价值;应牢记“学生是主体,立德树人是宗旨”,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医学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素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校友是大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一所学校的美誉度往往来自校友对社会的贡献度。[8]但当今多数医学院校的在校生与优秀校友的联系渠道有限,难以形成面向广大学生群体的榜样教育。医学院校文化育人工作要深入挖掘、利用校友资源,发展校友文化,使校友的优良师德医风宣传成为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优秀校友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榜样力量。
由于医学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医学生完成阶段学习后,多数选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或者从事医疗相关工作,他们的经验对在校学生帮助巨大。故医学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可鼓励毕业生和优秀学生做诚恳的释疑者、平等的交流者和睿智的分享者,以近距离互动的方式打动、感染学生,可鼓励优秀毕业生积极参与学生成长过程,积极回应其关切问题,指引其未来发展。这些工作有助于形成医学院校特有的朋辈相携、校友引领的新型育人机制。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不同的医学院校有不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蕴含了一代代医学人的精神沉淀和院校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更是学校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经验基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深入诠释本校育人理念,激发青年医学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医学职业的责任感。医学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凝炼学校精神,继承、发挥各自的优良文化传统。要注重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学术氛围,通过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医德素养,使“献身医学、恪守医德”的医学生誓言深入人心,在学生成长中打上烙印。
与此同时,医学院校教育更应秉持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医学院校应创新医学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医学专业学习和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文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受到极大冲击,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传播阵地,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强、互动性高、关注度高的特点建设校园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文化育人活动。
青岛大学医学部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紧紧把握医学人才培养辩证法,以精神教育和文化传承为引领,以医学生胜任力为导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医路‘人文+’系列文化育人模式”,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使文化活动不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思政的舞台、学习的舞台,让医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人文素养教育。
青岛大学医学部“医路‘人文+’系列文化育人模式”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医学学科特点为指导,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为目标,融“人文+文化管理”“人文+思政教育”“人文+专业教育”“人文+地域特色”四位一体的校园校园文化。该育人模式以思想政治引领、典礼仪式教育、誓言文化熏陶、楷模榜样教育等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该校园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向医疗行业输出了众多兼具知识技能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形成了可参考、可借鉴、可推广的文化育人模式,为振兴青大医学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贡献。
青岛大学医学部遵循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开展与教学进度和院校发展路线相结合的文化建设,对青年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医德医风、人文情怀、责任担当进行培育,保障校园文化的有效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发展。
“医路‘人文+’系列文化育人模式”贯穿青大医学培育过程的始终。本科一年级开设“医路启航”入学引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生活,适应高等医学教育的学习方式。本科二年级开展“医路有你”班级建设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本科三年级开展“医路前行”主题文化活动,让学生提早适应临床环境,实现从基础到临床的顺利过渡。本科四年级的“医路奋斗”巩固学生临床见习成果。本科阶段的第五年开展“医路高歌”毕业主题活动,让学生思考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此外,学部与校友加强沟通,开展“医路辉煌”文化活动,供青大医学人交流心得体会,提高自己,指引后辈。“医年又一年”新年晚会承接过去一年的荣誉和成就,开启新一年的梦想和憧憬。
该模式构建了文化活动之间,文化活动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络框架,避免活动分散独立、脱离医学知识和思政教育的现象,使学生在文化活动中了解班级、适应校园、学习知识技能,同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人文+文化管理
医学部建立了在学部党委统一领导下文化建设监管体系,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目标、标准、措施、责任,制定并逐渐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学部党组织、团组织高度重视,充分拓展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学部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学习,各司其职,学习文化育人本领,掌握文化育人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育人效果。所有教职医务员工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学生为本,始终关注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整个过程,支持师生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此外,学部完善各类学术文化活动和场所使用的活动审批,加强宣传阵地管理,发挥医学院“官网”“官微”的影响力,有计划、有重点、有布局地做好内宣外宣工作。
2.人文+思政教育
医学部将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导向作用,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势头。[9]这是医学部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寓价值观引导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之中,使各类文体活动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学部强化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遵循“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鼓励师生医务员工共同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围绕建党一百周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课题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举办具有时代特征、符合青年特点的系列活动,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鲜活的事实打动人,以互动的方式感染人,引领学生思想,涵养学生心灵,激发学生成才报国的社会责任感。学部、学院在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文化育人建设,实施文化品牌创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3.人文+专业教育
医学部坚决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在医学专业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政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积极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坚定投身于医药卫生事业,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医学部积极发展校友文化,整理自办学以来,一批批逐梦远行、成就自我的青大医学人的励志故事,鼓励青年医学生怀揣梦想、不懈探求,在逆境中谋发展、于艰难中创事业,继承和发展“爱国爱党、敬业奉献、严谨务实、守正创新”精神。学部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让学生在与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指引。
临床医学院的教师们疫情期间通过云端在线授课,对学生进行了最特殊的思政教育。各学院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思政教育探索,如开展“云端导学 图画抗疫——病理生理学课程组倡议学生结合疫情防控深化知识学习”活动;医学伦理学课程组组织“抗击新冠”艺术作品创作活动;人体解剖学打造“有温度的解剖学课堂”;病原生物学系举办形态学创新绘图大赛,以艺术形式展现风貌,支援疫情;生理学、基础护理学、医学免疫学等课程进行了思政教学实践与总结,并通过公众号推广;“局部解剖学”举办开课仪式,进行情境思政,感恩无言良师,成就大医精诚。学部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圈、走向运动场,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医学部培育、选拔出众多学习励志、工作突出、实践奉献、参军援助、诚信友善、科研创新、志愿服务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师生先进典型,开展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举办“青医论坛”“医学部研究生学术论坛”“医学交叉学术沙龙”等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学术经验交流,提升品牌价值。
4.人文+地域特色
医学部凝练并传承青大医学精神,并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分挖掘本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具有医学特色的学术文化和校园文化,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发挥青大医学史的育人作用。学部充分利用医学发展史馆和珍贵历史资料,向医学生讲述青大医学史,并录制“口述青医”纪录片,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医学发展史的研究。加强医学文化教育。学部举办青医地标游览、医学生宣誓、瞻仰沈福彭骨架等入学文化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开展名师讲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排演话剧等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学部加强医学综合楼等建筑的文化建设,将医学知识、医学史、医学名人、医学人文精神等元素融入建筑文化设计。开展典礼仪式教育,建设“誓言”文化。学部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年度颁奖典礼、从基础到临床等重大典礼仪式,定期进行医学生誓言的宣誓和学习,开展“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排演好话剧《青医风骨》传承发扬沈福彭先生终生奉献医学教育的精神。开展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学部举行心理健康DV大赛等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开展心理沙龙、团队素质拓展训练、专家讲座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性格品质。积极推进网络育人。为促进家校联动,引导广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学部举办网络育人专题活动,配合学校及时在各校区园区学生中间开展了生活需求、网课学习、考研就业、心理辅导等专项调研,帮助校园内的师生及时了解校内最新信息,协调校内资源互帮互助。同时指导学生社团、学生骨干建立学生乐于参与、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互动平台,及时把握疫情防控网络舆情动态,主动对接热点问题,做好网络上诚恳的释疑者、平等的交流者和睿智的分享者,形成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提升觉悟、砥砺品格、朋辈相携的育人机制。
青岛大学医学部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文医渗透、医工融合”办学理念,将医学教育同文化建设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院校特色的“医路‘人文+’系列文化育人模式”。医学院校可以此育人模式为参考,结合院校育人理念和办学宗旨,形成科学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并在文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形式,重视榜样引领作用,肩负起培养全方位发展医学人才的重大职责,将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培养兼具仁心与仁术的杰出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