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恒 尹丽娇 张春雨 余秀峰 沈连发 苏友凤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皮肤病防治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皮肤病专科医院,云南文山,663099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后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晚期可致残的慢性传染病[1]。人体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后只有极少部分个体发病,且发病后临床表现多样,说明患者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后发病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宿主的遗传素质[2]。遗传流行病学、双生子研究及家族聚集性分析已经证实麻风具有较强的遗传易感性,其遗传度达57%[3,4]。本文通过对2016年全面开展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后5年与前5年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探讨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在早期发现麻风病例中的作用。
1.1 研究对象 文山州2011-2020年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现的205例麻风病例,其中麻风现症患者血亲家系成员发病34例,麻风治愈者血亲家系成员发病171例。
1.2 标准 麻风的诊断、分型、畸残分级、儿童病例及延迟期标准根据《麻风病诊断标准》(WS291-2018)[5]执行。发病到发现的延迟期在2年以内为早期病例,2年以上为晚期病例[6]。
1.3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2011-2020年文山州7县1市皮肤病防治站上报的年度工作报表和2011-2020年新发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1.4 工作方法 从2016年开始,对当年的麻风现症患者及新(复)发的麻风患者和治愈康复者的亲属每年开展一次体检和健康宣教,并记录体检结果,对有可疑症状者上报皮防专业机构进行复核,并进行随访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采用率、构成比进行病例特点的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计算95%的置信区间,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血亲家系成员中麻风流行情况 2011-2020年,文山州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发现率在0.82/105~0.33/105之间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χ2=6.210,P<0.05)(图1)。2016-2020年平均发现率(0.45/105)与2011-2015年平均发现率(0.71/105)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0,P<0.05)。
图1 2011-2020年文山州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发现率趋势图
2.2 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病例情况 2011-2020年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共发现麻风病例205例,其中2011-2015年发现124例,占2011-2015年新发病例的46.79%,2016-2020年发现81例,占2016-2020年新发病例的47.93%,略高于2011-2015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P>0.05);2011-2015年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发现的麻风早期病例共95例,早期发现率为0.54/105,2016-2020年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发现的麻风早期病例共70例,早期发现率为0.39/105,低于2011-2015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1,P<0.05)。
2.3 人口学特征 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的麻风病例性别均以男性为主,职业均以农民为主,平均年龄均在30岁左右,民族均以壮族和苗族为主,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均以初中及以下为主,但2016-2020年(88.89%)所占的比例较2011-2015年(96.77%)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0,P<0.05),见表1。
表1 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开展前后麻风血亲家系成员新发病例人口学特征对比分析 n(%)
2.4 流行病学指标 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的麻风病例中0~14岁少年儿童比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24,P>0.05),发现方式均以主动发现为主,型别均以多菌型为主,平均延迟期显著下降(t=-2.779,P<0.05),2级畸残比显著下降(χ2=6.230,P<0.05),见表2。
表2 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开展前后麻风血亲家系成员新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对比分析 n(%)
2016-2020年与2011-2015年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现的病例约占新发病例的50%,且2016-2020年的比例略高于2011-2015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仍是麻风的高危人群,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系成员发病较高,这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相似[7,8],提示在麻风重点流行地区,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仍是发现麻风病例的有效手段。
两组人群性别均以男性为主,这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9]基本一致;职业均以农民为主,文化程度均以初中及以下为主,民族均以壮族和苗族为主,说明麻风血亲家系成员发病的麻风患者多为低收入、低文化少数民族人群,但2016-2020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较2011-2015年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的实施,麻风患者及康复者子女入托、入学的权利的得到保障有关。在麻风高流行区,发病年龄高峰通常为20岁左右,在麻风流行得到控制的低流行区,发病年龄高峰上移,通常在40岁以上[8],本文显示两组人群平均年龄均在30岁左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文山州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麻风的流行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儿童麻风的患病情况反映了特定区域麻风的流行传播程度[10],因为儿童麻风的存在说明局部有效传染源的存在[11],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的麻风病例中0~14岁少年儿童占比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人群的0~14岁少年儿童比均显著高于云南省[12]和全国[13],说明发生儿童麻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还应继续对这部分人群保持高度关注,确保有人发病能及时发现,传染源得到及时消除。两组人群的发现方式均以主动发现为主,2016-2020年主动发现的占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符合随着麻风防治与综合性卫生服务体系的结合程度进一步深化,被动发现逐渐成为麻风病例发现的主要形式[14],可能与加大这部分人群的体检监测有关。麻风型比与流行强度和流行阶段有关,调查表明,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特别是经过防治后),型比会上升[15],两组人群型别均以多菌型为主,2016-2020年的型比高于2011-2015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的麻风流行强度无明显下降,麻风潜在传染的风险还存在。
2016-2020年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的早期发现率低于2011-2015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总体麻风流行程度下降有关。有报道指出,降低2级畸残的关键措施是患者早期发现,2级畸残比是患者早期发现工作的风向标[16],新发现病例中2级畸残比是病例发现延迟的重要指标,2级畸残比越高,提示病例发现越迟[17],平均延迟期是病例发现的重要工作指标,能反映病例发现的及时性[18]。本文显示,2016-2020年2级畸残比(14.52/100)与2011-2015年2级畸残比(3.70/100)相比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0,P<0.05),2016-2020年的平均延迟期为(10.77±1.73)月与2011-2015年的平均延迟期(16.23±3.45)个月相比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9,P<0.05),说明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促进了早期病例的发现。
文山州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新发麻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2020年平均发现率(0.45/105)与2011-2015年平均发现率(0.71/105)相比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文山州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防控措施,总体麻风流行程度下降有关。文山州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中麻风的流行虽然处于下降趋势,但潜在传染的风险还很高,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仍然是麻风的高危人群,麻风血亲家系成员体检是麻风防治中的重要手段,对麻风病例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