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探究
—— 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2023-01-02 14:15中华女子学院操雯雯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2期
关键词:红高粱文化

中华女子学院:操雯雯

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的时代,主流媒体更应该坚持以高专业素质进行正面宣传,营造良好传播氛围,讲好中国故事。《故事里的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答卷。主流媒体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讲好关于中国的故事,传播好属于中国的声音,让世界全方位地认识中国,也让年轻人更加了解中国。

1.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现状

如今,文化类综艺节目不断发展创新,出现了大量关于中国故事的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是构建一套以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为基础并结合当下中国经验的新话语体系的一种尝试。

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善于用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上新了,故宫》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第一次作为联合制作方出品的节目,探寻深厚的故宫历史文化,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故事里的中国》通过讲述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人物故事,向观众展示了近代中国各个领域的平凡英雄,彰显了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像这样的节目层出不穷,在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下,主流媒体也在不断完善优化节目内容,为讲好中国故事竭尽所能。

但是,在大量节目层出不穷的时代,一些主流媒体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经常会产生目的性特别强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执着于输出节目所想传递的想法与价值观,这样只会导致观众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原本的目的性;另外,一些主流媒体在讲中国故事的时候采用的方式通常过于枯燥乏味,很难去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而一些言语方面的障碍源自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这会使得我们所传递的中国故事的价值和意义无法精准的传达给外国的观众。

2.节目的艺术性与纪实性

2.1 多重表现形式满足受众差异化需求

2.1.1 以“戏剧+影视+综艺”的方式展现文化内核

《故事里的中国》抛开以往常见的综艺表现形式,通过一种新型的呈现手法——“戏剧+影视+综艺”的方式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串联出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致力于打造一个殿堂级的文化新品类。因此,这部融合多重表现形式的节目实现了视觉上的创新,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

例如,《林海雪原》这一期节目中,先是通过播放著名的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的片段,来进行铺垫烘托,接着通过演员的话剧表演重新演绎《智取威虎山》,通过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让杨子荣的传奇人生再次展现在观众面前。话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大众艺术形式,可以满足较高层次受众的艺术性需求。多样的节目表现形式在给予观众新鲜的观看体验的同时,也有力地增强了节目对于不同受众群体的吸引力。在第一季的第一期节目《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首先邀请了观众熟知的实力演员、知名度较高的导演等,以话剧形式重新演绎,满足了年轻受众的需求。在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同名电影,也不断的被重新翻拍或进行二次形式的演绎,已经被大多数观众所知晓,而在节目舞台上进行编排演绎,使用新形式的创作,让观众更深层次地知晓《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故事。

2.1.2 让经典焕新,年轻群体引发共鸣

年轻受众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群体,但近年来电视媒体传播方式对年轻人普遍缺乏吸引力。但是自《故事里的中国》开播到现在,这档节目尤其吸引了很多年轻的观众,成为获得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和讨论量累计破50亿,公众号文章近百篇的阅读量突破高达10w,吸引了8亿人次的观众的“流量之作”。通过酷云大数据显示,蝉联榜首12周的节目收视表明了节目的口碑不断提高,豆瓣评分从8.3一路最高到8.8分。1958年以来,《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同名电影多次以舞剧、歌剧、电视剧、翻拍电影等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自节目一播出,实时关注度就破了1%,并且在同时播出的节目里,《故事里的中国》的年轻受众明显较多。数据还显示,节目以青年用户为主,18-44岁占比77%左右,与其他节目相比,明显的是节目很吸引18岁以下的少年及儿童,对教育行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节目增添了现代化的元素,如选择口碑较好的当红演员、加入访谈综艺元素、邀请现实中与经典故事关系密切的人物等,这些传播方式都有效满足了年轻群体的心理需求。

2.1.3 采用象征性符号,传播中国文化

象征性符号对于每个文学作品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而《故事里的中国》每一期节目经典再现时都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性符号,这就使得整个节目的仪式感和仪式化更加突出,也加强了观众的视觉冲击,更加容易触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崇高感,也为观众和演员提供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例如,图像符号就出现在李侠夫妇相互拥抱依依不舍的告别、孙少平与田晓霞在梨花树下的相约、江姐在狱中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还依然坚持绣五星红旗等画面中,用最经典的画面定格瞬间。另外,在《红高粱》这期节目中,红高粱的存在性就十分强烈了,在节目中“红高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北方的经典农作物意象而存在,也包含着如“我奶奶”一样生活在这片红高粱地上的人们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以及那热烈粗糙、顽强不息的民族性格指向。在《烈火中永生》这期中,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深刻阐述了“永生,在烈火中永生”这句话,“烈火”是战争的意象,是那个战火纷争的时代的描述,“永生”则代表了在如此艰难环境面前,革命烈士也依然拥有必胜的决心。

2.2 选材真实,让观众产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人的红色情结是骨子里的,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而红色文化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在现实的土壤里滋生发芽出来的。所以,主流媒体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选取贴合观众的兴趣点,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观众心里,才能更好的传播红色文化。

2.2.1 展示红色经典背后的真实现实,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

《故事里的中国》在每期的开头都会介绍一下这期作品的历史故事和来源,再由访谈让观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原本的真实故事,让人物更加鲜活,也提升了观众的民族文化自觉和认同感。例如,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期节目中,在节目的开始邀请了袁霞老师来讲述电影的拍摄过程和革命时期烈士李白和他的夫人在那个年代的感情故事。作为1958年在电影中饰演何兰芬的演员,袁霞老师阐述了自己的故事和角色的故事,让观众动容。观众在了解到本期节目所要展现的故事之后,节目又邀请了李白烈士的家人来到舞台上,主持人进行了引导性的提问,让观众进一步了解真实的故事和细节。通过这群人真挚的讲述,观众可以看到原来大家心中的英雄也有平凡的一面,更加的真实,也更加的鲜活。当故事的感受者和见证者通过镜头将他们的所见所感所听表达出来,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包括表情、语言、动作,都让观众有更深刻的体会。从剧本围读会时候演员的兢兢业业仔细揣摩再到完整的、精彩的舞台表演,也让观众的情绪有进一步提升。在完成戏剧的表演之后,节目又邀请到了李白烈士的情报员战友苏采青,将整个故事推上了高潮,节目本身也得到了升华,观众的情绪也到达顶峰,向那个年代的革命前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最后,所有人一起给李白前辈发出了一封明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这封来自现代的回信,让整个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局,这场跨时空的历史对话在此刻让人热泪盈眶。

再如,《红高粱》这期节目中,节目的开始播放了1987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红高粱》的小短片,让观众初步了解《红高粱》的背景故事。《红高粱》是莫言先生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短篇小说,节目邀请莫言先生来到节目的现场进行访谈,他讲述了关于作品的创作初衷以及背景故事。节目随后还邀请了人民文学杂志社原编辑朱伟先生讲述了有关《红高粱》发表的故事。接着,剧本围读环节的时候,总导演给演员每个人都发了一束高粱,演员拿到高粱之后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让观众也产生深思。在剧本围读结束后,节目邀请到了《红高粱》电影的摄影顾长卫先生来到了现场,讲述了那个年代电影拍摄时候的故事。《红高粱》的主角都是一群普通农民,可是他们身上的那种坚韧不拔,像红高粱一样顽强的充满着血性的精气神,通过这些一点一点传达给观众,在今天看来仍然让人为之动容。

2.2.2 用角色造型重现经典,用背后故事挖掘经典

剧本围读会在《故事里的中国》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节目每一期都会进行剧本围读,从剧本的初步了解到导演的细心讲解,从演员对剧本的理解感受到现场排练,一步一个脚印都是为了提高在戏剧演绎的时候能够把故事完美的讲给观众听。《故事里的中国》不单单只是普通意义的讲故事,它把故事剖析,把真实故事结合,把人物背景、相关人物都一一展示给观众。深入挖掘故事核心,让观众全方面的了解并且感受故事,是节目的初衷。

节目的开始会通过相关影片的回放以及用旁白对作品进行初步介绍,使观众对作品的背景、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方便观众能够快速进入情境。接着,邀请参与作品创作的相关人物或人物原型的亲朋好友来讲解关于故事背后不曾被人知晓的部分,通过多个人物进行多角度的阐述与解读,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还原故事本身的真实。多角度的阐述在增加故事的可信度的同时,还可以让人物更加立体化,让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剧本围读是有组织的将不同人物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叠加,可以使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更加贴近真实人物形象,让观众能够在观看戏剧演绎的时候迅速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东西。最后,不论是参与过访谈还是参加表演的所有嘉宾都会一起站在舞台,书写整个故事进行最后的结尾。让观众在整期节目里收获最大的感悟。

3.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

3.1 让世界认识发展中的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一步一步走到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变化。所以,让世界正确认识不断变化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对于正在强有力前进的中国意义非常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确立了方向。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讲述中国故事便利了许多,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就显得至关重要。从民族复兴到国家发展,从传统文化到民族精神,让世界读懂发展中的中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正确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祖国的发展变化和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以及知晓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如何有序稳定的向前发展,从而使中国青年爆发出更大的创造力。通过讲中国故事,各国人民都能更加全方面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同时促进与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了包容性和开放性。

3.2 增强文化自信,巩固意识形态

主流媒体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是党和国家发声的主要渠道。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主题。《故事里的中国》通过仪式感舞台设计,仪式化的节目流程,使观众能够在节目中感同身受,与历史产生个人情感共鸣,更能够使观众不断构建并强化自己精神文化世界。

3.3 扎根现实语境,树立榜样力量

《故事里的中国》联手腾讯视频多渠道进行播出,内容紧紧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爱国精神”主题,设置不同环节让观众陶醉于“沉浸式体验”的享受中,让人们在精彩绝伦的舞台戏剧的视觉冲击下,感受其中的情感传递,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故事里的中国》选取十几部经典作品,用新媒体技术为受众立体化、深度化解读中国精神。在《烈火中永生》中我们从演员陈数的精湛表演中感受到江姐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革命烈士崇高的爱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在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中我们体会到基层干部爱民亲民、迎难而上的坚韧精神。这些事迹我们耳熟能详,但事迹背后的深层故事和传承价值却是当下大部分年轻群体所不了解的。因此,《故事里的中国》立体化、全方位地叙述过去的峥嵘岁月,让观众感受到真实,感知到在新时代,青年一辈更应凝聚文化自信,做新时代革命精神的传承者。

4.结语

向世界展示中国风貌的最佳方式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坚定民族自信,实现五个认同的重要途径。主流媒体必须不遗余力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奋斗的故事和新中国的故事,讲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故事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故事。同时也必须依靠新媒体实现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才能为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打造前沿主阵地,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与话语权,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才能在国际格局中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出一个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中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价道:“《故事里的中国》守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正,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艺之正,体现了在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需要创建的一种对应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体美学’——既引起了老一辈对历史的缅怀和重温,也让新一代更好地回顾历史、理解历史,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故事里的中国》在文化内核上融会主流观念,开拓全新节目传播形式,独辟蹊径,为当前出现“同质化”倾向的文化类节目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本,在社会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电视综艺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红高粱文化
高粱地里走出的艺术大家
——刘铁飞
红高粱
遵义推进酒用红高粱生产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文化与人
红高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大溪边乡红高粱产业协会党支部延伸产业链“笑弯”一方人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