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玉玲(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教师进修学校)
优秀的习作能力一定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提炼出来的,欣赏佳篇、名篇,是每一位小学生学习自作的必修课,从优秀篇目中汲取素材,能够在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学会写作方法。与其相辅相成的是习作修改,良好的写作思维与写作技巧,不仅需要学习,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习作修改能够让学生快速找出自身缺点、劣势,进而完善写作思路,实现习作能力的提升。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教学中的方法及策略。
欣赏习作是一种知识输入的过程。不同题材的佳作,能够教会学生写作方法、技巧、思维,同时也是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储备的有效过程。不仅如此,欣赏习作还有另一层教学价值,它还能够渗透德育、美育。小学生在欣赏不同习作的过程中会逐步完善社会观、人文观、价值观,审美能力和道德观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有着积极正向促进作用。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欣赏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够得到激发,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丰富体验,这对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有积极的帮助。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取材广泛,不同的文章类型,传达的价值和情感不尽相同。小学生认知能力较差,如果单靠理论化讲授,学生的认知并不强烈,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构建情景来深化学生的感受。
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本文看似描绘了小女孩的美好幻象,但实际上却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受不到作者的弦外之音,甚至会觉得结局很美好。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构建场景,将文中的“意象描写具象化”,例如“富人家烤肉的香气”“小女孩家徒四壁”这种环境对比;“小女孩脚上大拖鞋、小拖鞋”的窘迫;圣诞夜街上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小女孩衣衫褴褛在寒风中卖火柴的突兀感。通过这种环境对比下强烈的“差距”,能够让学生心生怜悯,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多媒体构建的场景下,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小女孩的凄凉和人们的漠视以及穷富间的差距。看似单纯的童话故事,通过教师的场景构建,学生能够清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而通过分析意象来强化学生感受的这一途径,教师也可以进行逆推,让学生学会利用意象的对比,来表达情感。
除了多媒体,教师也可以运用情景剧、音视频、教学白板等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这种教学手法来丰富欣赏过程,优化学生的思考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欣赏效果,其实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习写作手法的机会,在不同的文章题材欣赏中,学生通过外部情景的构建,能够强化其审美能力、德育观念、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想要正确的欣赏文章,获得文章传达的正确价值和内涵,阅读方法十分重要。想要教会学生方法,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欣赏习作中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欣赏”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小组合作欣赏的好处在于,学生间的能力差异,能够通过合作相互弥补,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同时,小组合作欣赏的过程中,有利于教师集中化收取教学反馈,查清学生的问题所在。在学生完成一轮欣赏后,教师再引导进行二轮欣赏,生生合作欣赏加上师生合作欣赏,对知识进行反复学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感悟相结合,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欣赏得出,本文写的“母爱”特别深刻,让人有一种难忘的感觉。但是为什么“深刻”,学生却说不出来。而在教师引导欣赏过程中,通过对原文几句话的标注,学生就会感受到,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反衬这种手法,总是把母爱的元素融入一种“母亲看似不爱我”的氛围当中,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师的点拨是对学生思维深度的一次拉升,而学生反馈的内容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一次完善。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思维上的点拨,一些基础的欣赏方法,应当让学生形成习惯,比如做批注、留问题、标佳句,让学生形成“动手赏析”的习惯。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多收集学生自主赏析中遇到的问题,将此作为改变后续教学的依据,这样能够提升教学与学生的适配性,使得习作欣赏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强化。
欣赏佳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提升个人的习作技巧,那么在欣赏过程中,穿插写作技巧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以赏带写”的手段,来优化学生的创作思维。以教材当中或是课外名篇为模板,建立群文库,在学生进行某个题材写作的时候,教师通过欣赏名篇,来让学生进行短句仿写、段落仿写、篇目仿写,通过“先仿后创”的思路,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例如在以“观察日记”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爬山虎的脚》这一文章,让学生以生活中的某种事物为写作对象,以《爬山虎的脚》为范围,将写作结构、写作技巧一一照搬,随后对比自己所写内容与原文之间的差异。在赏析的过程中,以“句—段—文”的顺序,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提升个人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续写、重写”名篇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创作范围。通过续写、重写名篇,可以让学生延续作者思路,以赏析过程中的感悟实现与作者的思想对话。需要注意的是,续写、重写文章时,当以故事性题材为宜,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创作难度。
情感表达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也是体现文章深度的关键,这是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一大弱势。学生认知能力较差,所以对文章中的一些人文情感和思想内核领悟不清,缺乏同理心,不能够与作者感同身受,导致赏析效果变差。教师需要通过适当引导,将文章带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将情感贯穿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内心,进而达到德育教学、美育教学的作用。
例如在赏析《精卫填海》这一课时,作为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展示了一种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可以将这种精神带入生活场景当中。例如持之以恒支教的乡村教师、坚持做好人好事的公益大使、为国家科研不懈钻研的技术人员,通过这种生活化角度的解析,将这种伟大的精神进行直观展现。再例如赏析《赵州桥》时,除了原文,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中国著名的古典建筑,比如长城、故宫、天坛,拓展文章背景,讲讲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带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感悟祖国大好河山。这对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是一种有效塑造,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德育观念的强化,对学生的自主创作大有裨益。
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习作修改对小学生来说,其实就是一次自省与成长的机会,对于懵懂的小学生群体来说,从无到有的习作学习,对学生是一次挑战,想要让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习作能力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问题的总结与反思尤为重要。它能够让学生看到习作过程中的弊病,能够总结出习作思维的缺陷,找到习作中不够完善的各个节点,然后进行修正和强化。习作修改能够加速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习作修改也是学生同自己的一次次对话,它能够进一步提高习作质量,提升学生得习作能力。
想要明晰习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需要一个标杆,与优秀的范文进行对比,才能够体现差距、找出问题。范文的选取可以是教材内的文章,也可以是课外的一些优秀范例,同样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佳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的要求、结合阶段性学习的重点,去寻找个人写作当中的不足。
例如在《缩写故事》这一写作练习当中,本单元有两篇文章,一篇是《猎人海力布》,另一篇为《牛郎织女》,以这两篇课文为模板进行缩写练习,教师就可以选取出学生中优秀的范文进行对比,根据单元练习中提出的缩写要点“时间、人物、情节、结局”四要素,让学生与范文进行对比,判断自己是否达标。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生出现的问题不同,教师要实行差异化评价,同时要注意评价用语的使用,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通过这种学生自主对比范文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找出自身的写作问题,提升个人习作能力。
评价他人的文章,其实类似于欣赏佳篇,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他人写作的问题去进行自我反思,同时能够吸纳他人写作的亮点,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进而实现优势互补。教师要注意的是,要实施多元化评价,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小组互评,根据不同的评价手段,达到良好的习作效果。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班级间的习作交流群,让学生上传阶段性的习作练习内容,让学生多看、多想。学生在观看他人习作的同时,也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强化。另外,学生日常习作当中灵光一现的佳句、好的创意点,也可以在群内进行分享,这样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而在班级互评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互评的形式来进行习作修改,通过两个小组互批作文的形式,形成“集团化”意见交流,最后将各个小组间的意见融合归纳,形成“班计划”写作心得,并进行阶段性的归纳、整理,这种互评机制下衍生出的习作经验,能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催化辅助的作用,无论是线上的交流分享,还是线下的生生互评,教师都要参与其中,起到活跃气氛、答疑解惑的作用,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出主导权,以引导者身份参与其中,以“引导但不主导”的原则,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赏析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够均衡得到发展和进步,同时能够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习作教学效果。
因为学生思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命题作文当中的思路都是大相径庭的,习作手段、结构、技巧、情感表达,都有着不同的习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差异性,进行习作互改。不同于互评,互改更进一步,从思维上的交流探讨变成真正的实践。很多学生因为思维惯性的存在,仅仅通过大量的理论交流无法扭转其思维局限性,而通过作文互改能够有效打破这一僵局。学生通过作文互改,能够跳脱出个人固有的“思维圈”,打开个人的写作局限性,将自身实践过程中的优秀写作方法运用于他人的文章当中。在修改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成长,同时给予他人优秀的写作思路。
在这种批改式的习作交流中,教师可以实行“一对多”的批改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将组内每个人的文章进行展示,然后由组内其他人轮番进行修改,这样能够让不同的学生收获到不同的修改内容,“一对多”的修改途径,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扭转思维惯性,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这对教学有效性的强化有着积极的帮助。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负责最后一关的把控,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他们的批改不一定全部正确,教师要在最后一关进行筛错,同时将学生的批改进一步精细化,这对于被批改者和批改者,都是一次提升。这样在使整个教学路径更加完善的同时,教师也能够集中接收教学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
写作修改的过程,最终要落脚在学生自身,无论是生生间的互相批改,还是教师的指导点拨,最终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内容总结、归纳。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能力。
例如思维导图法,从习作立题开始,以“主题、内容、情感”三要素为重点,分解各部分内容,主题可分为“人、物、景、情”等,内容可分为“叙事、写景、抒情、写人”等,情感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怀人、借物喻人”等等,从这三个要素来区分文章的性质,给文章做具象化的定性。之后由三个分支向下延伸,细究每一个要点当中存在的漏洞和弊端。思维导图法虽然略显复杂,但是好处在于能够抓住“病根”,根治“顽疾”。这对学生的写作思维是一种再塑。方法是提升能力的关键,但是教师要注意,这个总结经验的过程,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反思一次要比教师精批数次更有效,当学生在一次一次的修改当中,体会到自己习作能力的提升,其信心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同时兴趣也能够进一步得到激发,能够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修改的意义、能力提升的快乐,进而使学生逐步爱上习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当中,欣赏和修改作为两个重要的环节,其教学的路径多种多样,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来改变学生知识内化过程,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强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