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娟
脑梗死是我国中老年人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发生率、致残率等特点,约有75%的脑梗死患者会遗留肢体残疾、功能障碍等,是目前重点研究的疾病。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过程中,步态功能与平衡功能是重点解决项目[1]。相关研究中发现,脑梗死偏瘫患者病后难以进行独立行走,步行训练中,下肢运动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等均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恢复肢体功能时,需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悬吊运动被广泛地应用于康复训练过程中,原因是核心肌群力量训练可有效改善肌肉控制能力[2]。本研究选择医院治疗的104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组后应用不同训练措施,评估悬吊训练对于患者平衡功能与步态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阐述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104 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选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52 例。参照组男29 例,女23 例;年龄最小49 岁,最大80 岁,平均年龄(64.57±5.15)岁。研究组男30 例,女22 例;年龄最小51 岁,最大78 岁,平均年龄(64.56±4.4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入院后给予患者降压、抗炎、脱水等处理,康复训练以Bobath技术训练为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交替变化体位,指导开展关节被动及主动训练、躯体活动,逐步进行坐位平衡、跪位训练、步行训练等。
研究组患者实施悬吊运动:①核心肌群训练。对于腹肌实施训练时,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应用弹力带和悬吊宽带分别固定患者的头部、肩部与骨盆,悬吊点分别是头枕部、肩胛骨、骶骨。将患者悬吊离开床面后指导下肢屈髋屈膝,为90°,叮嘱患者双手紧抓悬吊带,双上肢保持稳定,指导患者将大腿尽量地靠近胸廓进行胸部运动,保证呼吸与脊柱平稳,在大腿靠近胸廓的最近部位时,维持3 s 后恢复原位置。对于腰背肌进行训练时,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应用弹力绳和悬吊带分别固定患者膝关节、髋关节、胸部,悬吊点分别是膝关节、股骨大转子、胸骨柄。将患者悬吊离开床面后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训练,指导患者双手抱头,双手置于头部后方,叮嘱进行抬头训练,实施燕飞运动[3]。抬起头部至最高点后,维持3 s,20 个/组,2 组/次,组间可休息1 min。②下肢分离运动训练。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分别固定头部、躯干、骨盆,将患者悬吊离开床面后,通过治疗师辅助进行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是屈髋、伸膝、外展等抗阻训练,训练时保持呼吸、脊柱稳定。20 个/组,2 组/次,组间可休息1 min[4]。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训练效果:依据参考文献[3]中相关内容评估患者平衡功能与步态情况训练效果,主要内容是无效、有效和显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步态情况:应用SMART-D 型步态系统对于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步态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是步速、步频、跨步长。③平衡功能:应用BBS 对于患者训练前后的平衡功能进行分析,内容涵盖无支撑、转移、转身等,评分与平衡功能呈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训练效果比较 研究组训练总有效率为94.23%,高于参照组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训练效果比较[n(%)]
2.2两组训练前后的步态情况比较 训练前,两组步速、步频、跨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步速、步频、跨步长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训练前后的步态情况比较()
表3 两组训练前后的步态情况比较()
注:与参照组训练后比较,aP<0.05
2.3两组训练前后的BBS 评分比较 训练前,两组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的BBS 评分为(38.26±2.36)分,高于参照组的(36.62±2.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训练前后的BBS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训练前后的BB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参照组训练后比较,aP<0.05
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此类疾病的临床发生率不断提高,已经是造成我国中老年人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脑梗死是因为局部脑组织供血发生障碍后造成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进而引起神经功能缺损、感觉障碍等情况[5]。临床资料显示,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后遗症发生率达到了75%,偏瘫为常见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功能,降低生活质量。脑梗死偏瘫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极易出现平衡失调,因而康复中需要注意提高平衡功能[6]。
脑梗死偏瘫的发生原因是高位神经丧失了对于低位神经的支配功能,肌肉发生紧张,平衡反射减弱,肌群间协调能力降低[7]。对于该疾病的常规康复训练,难以有效地实现康复训练效果,改善患者平衡能力与步态情况并不理想[8,9]。悬吊训练属于新兴康复疗法,主要是通过悬吊装置对于神经肌肉产生刺激,提高肌肉力量,通过本体感觉输入技术,实施主动与被动训练,可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与患者自身耐受力,可加强核心力量,促进稳定性提升[10]。悬吊训练通过悬吊不稳定支撑面实施运动,机体能够募集更多深层肌肉与非随意性肌群,神经系统对于肌肉的支配更为理想,可有效恢复本体感觉,进而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11]。此外,在悬吊运动的过程中,可对不恰当的运动进行限制,避免异常运动模式强化,可重新建立神经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高能力,促进步态恢复正常,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2]。
综上所述,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较高,偏瘫为患者常见后遗症,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开展康复训练,以常规康复训练实施悬吊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平衡能力,进而改善步态情况,对减轻疾病损害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