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氯喹联合红光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12-31 03:22刘宪国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5期
关键词:氯喹红光痤疮

刘宪国

玫瑰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是指以鼻部发红,上起丘疹、毛细血管扩张,形似草莓为特征的皮肤病[1,2]。该病多发于20~50 岁女性群体,也可发于小孩与老人,临床表现皮肤潮红、脓疱等症状,少数表现为肥大增生[3,4]。2015 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美国玫瑰痤疮患病率为5.2%,俄罗斯玫瑰痤疮患病率为12.2%,而中国玫瑰痤疮患病率约为3.45%[5]。Damiani 等[6]报道指出,玫瑰痤疮患者有明显家族聚集性,尤其在女性群体,多数玫瑰痤疮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而相关研究发现,玫瑰痤疮患病率与GSTT1 和GSTM1 基因相关,提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7]。而同样有研究表明,玫瑰痤疮发病率与皮肤屏障相关基因(如claudin)有关,提示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也会造成玫瑰痤疮。玫瑰痤疮病因较为复杂,若患者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不仅会导致病情加重,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脂溢性皮炎、毛囊炎等[8]。目前,临床治疗以药物、光电为主,旨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快速恢复。羟氯喹为4-氨基喹啉衍生物类抗疟药,具有调节免疫、抗炎、抗感染等作用,但单一治疗该种疾病效果未达到预期,而在此治疗基础上采用红光治疗,可有效抑制局部皮肤炎症,改善皮损程度[9]。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探究羟氯喹联合红光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90 例玫瑰痤疮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汇总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0 年4月本院收治的玫瑰痤疮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 例。实验组男14 例,女31 例;年龄22~45 岁,平均年龄(34.05±2.25)岁;病程4~35 个月,平均病程(21.21±1.22)个月。对照组中男12 例,女33 例;年龄21~46 岁,平均年龄(33.98±2.13) 岁;病程3~35个月,平均病程(21.01±1.12)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注:两组对比,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符合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包含酒渣鼻初诊及再发者);②性别不限;③临床资料完整;④身体良好,近15 d 内未服用任何药物;⑤两组之间不存在一级或二级亲属关系;⑥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患者及家属具了解该研究流程和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①药物过敏者;②依从性差者;③其他系统性疾病导致面部皮疹,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⑤15 d 内使用激光等物理治疗者;⑥接受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羟氯喹(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63,规格:0.1 g)治疗,首次剂量0.4 g/d,分次服用。当疗效不再进一步改善,则剂量可减至0.2 g/d 维持,维持时,若治疗效果有所降低,则增加维持剂量至0.4 g/d。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红光治疗,其中羟氯喹应用剂量及方法与对照组相同;采用LED 光谱治疗仪(徐州市科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61288,型号:KN-7000D)照射,红光波长设置区间为620~640 nm,辐射剂量130 J/cm2,辐射强度105 mW/cm2,叮嘱患者戴好眼罩,照射距离9 cm,照射25 min/次,每3 天照射1 次,2 次/周。

两组患者均治疗2 个月。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采用本院自制皮损评分进行评价,评分内容包括红斑、瘙痒、毛细血管扩张,各项评分0~3 分,分别对应无症状、轻度、中度和重度,分数越高患者皮损程度越严重。对比两组治疗效果,采用医生整体评估(PGA)量表[10]进行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疗效指数为100%;显效:疗效指数75%~99%;有效:疗效指数50%~74%;无效:疗效指数<50%(包含皮损加重或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治疗前后DLQI 评分,采用DLQI 评价生活质量,评分0~30 分,分数越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AD评分,采用HAD 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总分42 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耳鸣、视网膜病变、肌病、胃肠道反应。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毛细血管扩张、红斑、瘙痒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毛细血管扩张、红斑、瘙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3两组治疗前后DLQI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DLQI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DLQ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DLQI 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DLQI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4两组治疗前后HAD 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HAD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AD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HAD 评分对比(,分)

表5 两组治疗前后HAD 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玫瑰痤疮作为一种面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变的部位累积到毛囊皮脂腺、血管等,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脓疱等,还伴随程度不同的皮肤敏感性增高,干燥紧绷的脱屑、烧灼和刺痛等,该种疾病目前的发病机制还有待研究,不排除神经因素、日晒、遗传、细菌感染、血管收缩功能障碍、皮肤屏障受损等因素。玫瑰痤疮好发于面中部,在患上该种疾病后,患者面部皮损位置会存在较多的抗菌肽,而该类物质是导致玫瑰痤疮患者出现炎症的关键因素[11]。目前,临床治疗以消除炎症、抗感染等为主。Dall'Oglio 等[12]指出,羟氯喹在玫瑰痤疮治疗中效果显著。同时,羟氯喹药物治疗效果已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得到证实。羟氯喹药物具有抗紫外线损伤及抗炎效果,持续使用可有效改善玫瑰痤疮面部持久性红斑,但临床发现,单一采用该种治疗方式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基于此,为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次研究采用羟氯喹联合红光治疗。Wienholtz 等[13]报道指出,红光治疗自身具有的光热、光化学反应对白细胞的吞噬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可有效清除各种炎症递质,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本次实验中,治疗后,实验组毛细血管扩张、红斑、瘙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羟氯喹联合红光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程度,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实验组DLQI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羟氯喹联合红光进行治疗能够充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相关文献指出,玫瑰痤疮患者皮损处表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开始降低,皮肤含水量降低,而且经皮水分丢失严重,表示皮肤屏障功能受到影响[14-17]。皮肤屏障功能的消失会引发玫瑰痤疮病症的出现,该病会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治疗后,实验组HAD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羟氯喹联合红光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次研究所用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效果,与Cameli 等[18]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相比单一治疗,羟氯喹联合红光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在玫瑰痤疮患者中应用羟氯喹联合红光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氯喹红光痤疮
发红光的蔬菜
红蓝光祛痘仪联合复合酸焕肤凝露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
氯喹/羟氯喹治疗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磷酸氯喹
氯喹和羟氯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其心脏毒副作用
70年老药氯喹带来“新希望”
尊严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严重痤疮?
常常摸脸会长痤疮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