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飞行员心理卫勤保障特点及体系构建思考

2022-12-31 18:18文静刘瑛邵小琴邓文曦董薇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卫勤飞行员航母

文静,刘瑛,邵小琴,邓文曦,董薇

随着我军海军战略向“近海防御、远海护卫”逐步转变,舰载机飞行员战斗力的全面提升成为了海军走向深蓝,决胜远洋的重要步骤,也是维护我国大国地位,保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的关键一招,同时还是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新型海军的必由之路。舰载机飞行员的作战训练主要在海上空域,与陆基飞行员相比,海上飞行环境复杂多变、起降环境难度高、飞行训练任务重等因素都会对舰载机飞行员生理心理产生巨大挑战,从而影响作战能力发挥、甚至导致飞行事故发生。航空母舰作为“海上巨无霸”,在中远海作战训练方面发挥着独有的、难以替代的作用。舰载机飞行员是航母作战编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心理卫勤保障体系对于维护和增进飞行员心理健康及巩固和提高整个航母编队战斗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舰载机飞行员驻舰作业特点

1.1 驻舰环境复杂,舰载机飞行员所受干扰大

舰载机飞行员驻舰作业中易受噪声的干扰。噪声通常是不间断的响动,不仅对飞行员的听力造成损伤,还会导致飞行员感觉、运动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下降,甚至对情绪造成影响。此外,航母在海上作业时受海浪影响会产生不规则振动。不规则振动幅度大、频率低,造成舰载机飞行员的辨别能力、调节能力下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不规则振动还可造成晕船。晕船是舰载机飞行员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相关研究表明,81.7%~90.0% 舰载机飞行员有过晕船反应,而严重晕船不能坚持飞行者达7.7%~18.2%,由于晕船、呕吐、食欲减退、消化不良,飞行员体力消耗增大,甚至发生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抗压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大大降低[1]。晕船看似小事,却对舰载机飞行员的体能与健康、工作效率及飞行安全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1.2 飞行环境多变,舰载机飞行员作业难度大

海洋易产生大风大浪,干扰舰载机飞行员作业。此外,海上飞行环境单一、气候复杂、气象条件变化频繁,海面眩光的刺激使飞行员较易产生疲劳和运动病,还易发生迷航和坠海的事件。

舰基起降环境与陆基起降环境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陆基跑道是固定的,舰基跑道是运动的。海上行驶时,航母甲板是一个六自由度运动的平台,在海浪的作用下不仅有平移运动,还会有转动,大大增加了舰载机飞行员的作业难度。此外,航母甲板的长度远远短于陆基跑道的长度。陆上机场飞机的着陆跑道一般都在2 500 m 左右,而舰载机起飞降落的距离通常只有200 m 左右,这要求舰载机在2~3 s 内从240 km/h 左右的速度减速至静止状态[2]。与陆基起降环境相比,舰基起降环境还存在海面眩光、空间狭小等因素。

上述特殊环境因素会对舰载机飞行员心理(如情绪稳定性、焦虑程度)和作业效能(如操作准确性、稳定性)产生很多不利影响,直接影响飞行效率和飞行安全。据统计,美军航母舰载机发生在着舰阶段的事故数量最多、损失最大,占总事故的41.50%[3]。1981 年5 月26 日,美海军“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上一架飞机因着舰偏向与停在甲板上的其他飞机相撞,酿成16 架飞机严重受损,14 人死亡,45 人重伤的惨剧[4]。

1.3 飞行任务繁重,舰载机飞行员身心压力大

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作战的主要特点是执行任务复杂、续航时间长、跨时区飞行和短期内重复多次飞行。舰载机担负的重要作战使命主要有对陆打击、反潜作战、远程预警和空中指挥等,每一项都对舰载机飞行员有着高标准、严要求。随着海军作战装备不断改善,飞机性能大大提升使得续航时间越来越长、夜航越来越多,飞行员易产生生物节律紊乱和精神疲劳[5]。任务要求不断提高,舰载机飞行员的飞行任务也将日益增多,势必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巨大挑战。

以美海军为例,“福特”级航母在30 d 周期内,每天12 h能够持续出动攻击舰载机160~220 架次。应急情况下,连续4 d 每天24 h 出动舰载机270~310 架次。飞行员在航母上频繁起飞,不仅对他们的身体要求高,而且心理负荷也大,易产生精神疲惫及睡眠问题。舰载机飞行员海上飞行引发的精神疲惫比陆基飞行更为严重。陆基飞行所产生的精神疲惫通常在短期内就能消除,而海上飞行所产生的精神疲惫呈持续性、难以消除,表现为头昏脑涨、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等。这些可能与海面环境特殊、海上飞行任务特殊、飞行任务繁重有关,飞行员精神疲惫不仅使工作效率下降,也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睡眠与人的健康及工作效率息息相关。舰上的特殊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极易导致舰载机飞行员出现睡眠问题,再加上飞行任务繁重,夜航训练还易造成昼夜节律失调,导致睡眠-觉醒障碍[6]。如果舰载机飞行员存在睡眠问题,发生飞行事故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研究发现,当飞行员睡眠时长少于8 h/d 时,其事故发生率是多于8 h/d 者的2.5 倍[7]。

2 影响舰载机飞行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1 舰载机飞行员常见心理问题

舰载机飞行员驻舰期间远离基地和亲人,生活单调。此外,舰上任务频繁、工作量大、危险因素多。航母飞行甲板被称之为最危险的起降平台,飞行员稍有不慎,就易引发事故,因此飞行员的心理压力普遍大。远航时飞行员长时间呆在航母中,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复合作用在工作及睡眠时一直存在,从而加重飞行员心理负荷,引起飞行员的异常心理反应,表现为冷漠、情绪低沉、焦虑、不愿与人交往等,部分飞行员甚至会对飞行产生反感或厌倦,影响工作效率及飞行质量,严重时可出现事故征候。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海军飞行事故中,有70%是人为所致,而大部分人为事故可归因为心理异常[8]。

现代海战中,海军部队应用数量众多的高杀伤性武器,使战争出现了高毁伤的特点。同时,随着心理战等高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现代战争的心理攻击能力也大大提高,官兵的心理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9]。此外,海军航空兵部队飞行员的日常生活以高强度训练为主,“急难险重”的强刺激因素多,对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10]。国外相关研究发现在舰载机飞行人员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适应障碍、酒精滥用或依赖、焦虑、自杀倾向、情绪焦虑障碍、病态人格、冲动控制障碍等,其中病态人格、适应障碍、抑郁最为常见,自杀倾向约占心理疾病患者的70%[11]。

2.2 影响舰载机飞行员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2.2.1 舰载机起降 由于舰载机起降方式特殊,事故发生率高。据美军统计,航母舰载机飞行事故发生率是陆基飞行的10 倍,是航天飞行的5 倍;航母舰载机飞行员死亡率是陆基飞行员的2.3 倍[11]。因此,在起降阶段,舰载机飞行员承受的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的长期应激状态以及事故后的心理创伤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2.2.2 加速度 加速度可对舰载机飞行员产生机械、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如操作灵敏性、语言、视觉、记忆能力及智力均受高重力负荷的影响[12]。航母舰载机飞行员身处加速度不断变化的环境,可分为2个方面:持续加速度(超过1 s)和暂时性或冲击加速度(少于1 s)。持续加速度影响主要是生理方面,影响最显著的是血液循环系统,其次影响心理和感觉功能。冲击加速度可见于正常或意外情况下的海军航空行动,可导致颅内出血。飞行员损伤通常是由于高速撞击所致[13]。

2.2.3 疲劳 疲劳是指长时间的工作、长时间不睡觉或由于工作要求导致的与人体生物或生物节律不协调的时间安排所导致的疲惫状态。使人体产生疲劳的诱因有长时间的工作以及睡眠缺乏,各种因素如压力应激、温度极限、噪声(>80 dB)、体力劳动和振动的影响。2000 年美海军攻击和空战中心发布的一份关于海军航空兵疲劳指南中确定了急性、慢性和军事行动性3 种不同类型的疲劳。急性疲劳是由体能消耗或睡眠缺失所致,一般在一次长时间的睡眠后可得到缓解;慢性疲劳由抑郁或慢性疲劳综合征所致,应视为医学问题或心理问题治疗。军事行动性疲劳是由连续行动所致的睡眠剥夺和生物节律失调引发的,通常见于3~4 d 的繁重作业后,仅1 次长时间的睡眠无法缓解[12]。

海军飞行员经常执行的飞行任务具有持续性的生理、心理负荷和长时间觉醒等特征,可能遇到的典型负荷包括:睡眠剥夺(不足或中断);座舱工效学和设备的不适;噪声;振动;运动病;咖啡因、酒精、抗组胺药和止吐等药物作用;代谢废物排泄障碍、便秘、腹泻;气压改变引起中耳功能障碍;长时间军事飞行、持续执行战斗任务和其间多因素综合作用等有关的心理负荷[14]。种种因素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飞行员的军事行动性疲劳,也使舰载机发生危险事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航母上飞行员疲劳是安全飞行的潜在威胁。

3 舰载机飞行员心理卫勤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性能战斗机具有的高过载增长率、高认知负荷等特点易引发一些新的航空医学问题,如飞行员空中意识丧失、情景意识丧失、过度飞行疲劳等,严重地影响到舰载机飞行员战斗力的发挥和人身安全[15]。高性能战斗机飞行中载荷可达+9 G,加速度增长率可达6 G/s,舰载机飞行员处于持续高过载及高过载增长率的情况中,极易出现空中意识丧失的情况。通常表现为:舰载机飞行员可能在无任何视觉征兆的情况下突然丧失意识[16],造成飞机短暂失能,对飞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情景意识丧失是舰载机飞行员对自身所处的周边坏境如飞行状态、气候状况、空中其他飞行物失去认识。与民用飞机不同,高性能战斗机受高加速度和高角加速度的影响,舰载机飞行员易发生空中情景意识丧失。空中情景意识丧失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操作错误,因此,舰载机飞行员的情景意识丧失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7]。

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处于高认知负荷状态中,易导致飞行疲劳。高认知负荷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高性能战斗机座舱仪表设备日益复杂,飞行员不但要对座舱资源信息进行记忆,还要在驾驶过程中进行仪表设备操作,极易造成脑力过度疲劳;二是飞行环境日趋复杂,飞行员需时刻保持精神紧绷状态,极易导致精神疲劳;三是长远程飞行任务重耗时长,飞行员体力负荷大,极易产生飞行疲劳。此外,现代战争空中作战频繁、夜间战斗多、体力消耗大等特点使飞行员昼夜节律紊乱,睡眠不足,容易出现反应迟纯、注意力分散、理解判断力下降的情况,严重影响飞行安全。

4 舰载机飞行员心理卫勤保障现状及思考

4.1 美海军航母人员的心理健康保健措施

美海军对军人的心理健康保健较为重视。自1996 年起,美海军开始实施“海军心理医生海上计划”,即每艘战舰派驻1 名心理医生与1 名临床心理技师,对舰上人员进行健康促进活动,如舰员心理学评价与治疗、举办预防医学教育课程、对舰员进行应激或愤怒处理等[11]。航空军医还会与航母医务中心共同承担飞行员对抗重力加速度、对抗海上飞行错觉等舰载机飞行员生理心理训练[18]。

自杀是美海军人员死亡的第2大原因。因此,在美海军航母人员心理健康保健中,预防自杀是一大重点。为预防自杀,美海军制定了自杀警觉计划,包括在航空中队明显位置公示心理干预电话号码、发布自杀威胁调查表等。美海军还制作了预防自杀培训录像,用于介绍危机干预措施、说明如何向组织部门及当地服务机构寻求帮助。除了海军当局之外,此录像还可用于家庭服务中心及医疗救治机构[11]。

4.2 我军舰载机飞行员心理卫勤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目前我军各军兵种尚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保障体系,尤其对海军舰载机飞行员来说,心理卫生工作组织机构、工作机制、飞行人员心理保障措施、心理健康水平有效评估、平战时心理伤诊断、分类、后送以及心理应战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研究极为匮乏,暂无完整的心理评估及心理维护系统。现如今,飞行员基本靠航医的经验进行心理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无法准确、及时地察觉飞行员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变化,给飞行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关于飞行员心理卫勤日常保障,我军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正规化、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为了更好发挥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心理卫勤保障效能,保证其战斗力有效发挥,需重视和加强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舰载机飞行员心理卫勤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 体制和机制保障 我军根据舰载航空医学保障特点,推行实施了现场与中心联合保障模式。但航母舰载机飞行员的心理卫勤保障并没有完善的法规标准和制度规范,直接照搬陆基航空兵的心理卫勤保障制度也是不合适的。我军可从进一步加强海军舰载航空医学保障机构建设、明确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心理保障机构职能等方面入手,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卫勤保障制度[19]。

4.2.2 防、护、控的有机统一 舰载机飞行人员心理卫勤保障体系需将相关岗位人员心理问题预防、飞行生涯全周期心理防护、作战任务前后心理能力有效控制有机统一起来,通过防、护、控3个维度建立贯穿舰载机飞行人员职业生涯全波段的全维保障体系。

4.2.3 生理心理有机融合 生理素质与心理能力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舰载机飞行特殊的飞行作业环境和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对作业人员的生理心理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舰载机飞行员不仅要达到更为严格的生理指标要求,同时也要具备更好的情绪稳定性、更优秀的注意品质以及更强的心理韧性和更灵活的心理弹性,这些需要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4.2.4 多学科力量联合攻关 借鉴美军心理卫勤保障经验发现,舰载机飞行人员的心理卫勤保障需要在传统模式基础上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联合。不仅需要生理专家进行基础生理能力评估,同时还需要联合临床心理专家、体能训练专家、有健康管理专家对每一位舰载机飞行员进行个性化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全面保障方案,突出舰载特色,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20]。同时,针对舰载机作业环境难度大、飞行任务重、飞行强度大等特点,还可联合临床药师、神经内科甚至精神专科医生给予安全有效的药物使用方案,从而保证作战效能的充分发挥。

4.2.5 专业人员能力提升 舰载机飞行员的心理卫勤保障应打破传统依赖于航医评估报告的单一模式,需要作训、后保、医疗等部门进行有效协同和合理分工,形成心理卫勤保障的专业体系和人员职能定位,通过提升不同专业部门人员的相应专业能力,突破当前制约舰载机飞行人员心理卫勤保障的瓶颈,从而保证整个保障体系的建立及有效运行。

猜你喜欢
卫勤飞行员航母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抽组卫勤力量应对重大疫情的应急培训模式探讨
多种医学影像设备联合应用在突发事件卫勤保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很皮很皮的飞行员
2021年7月22日,演习期间,美军飞行员从F-16战隼中挥手
军事卫勤一体化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从我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看联合作战卫勤动员准备
飞行员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航母的“带刀侍卫”
飞行员的酷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