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风辉,顾雪辉
海军远海多样化任务日益增加,舰船活动范围正在扩展到全球。远海多样化任务通常需要卫勤保障伴随,需要携行各类卫生装备以便满足诊疗需求。执行远海任务时,通常都处在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中,卫生装备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增加,需要加强维护保养,但远离祖国大陆、后方支援比较困难的情况又加大了卫生装备维护保障的难度,因此必须认真思考应对方案。笔者对执行远海多样化任务的舰船、岛礁医院等任务单位的卫生装备保障模式进行探讨,包括装备配置与研发、装备管理和维护、保障人员队伍建设等内容[1-3]。
海军执行多样化远海任务时,卫生装备保障工作相比于其他军种而言有其特殊性。其他军种卫生装备的保障工作主要在国内进行,有设备厂商、联保部队等较多的外部支援力量。海军执行远海任务的舰船、岛礁医院都远离祖国大陆,后方的保障力量支援力度弱,甚至鞭长莫及,主要依靠自身完成卫生装备保障[4]。
从医疗部门的角度来看,目前海军远海多样化任务中卫生装备的保障大致有2 种模式:一是医疗任务为非主要任务,如远洋护航任务,通常由舰船医务部门人员和临时人员组成卫生装备保障队伍,通常人数较少,保障维护能力较弱;二是医疗任务为主要任务,如医院船海外医疗服务、岛礁医院医疗保障等任务,通常除医院船、岛礁医院本身人员外,还会由任务承担人员或支援单位组织人员进行卫生装备伴随保障,并根据任务内容补充相关卫生装备,进行任务前的装备巡检,准备消耗品、维修备件等物资[5-6]。
目前的卫生装备保障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远海多样化任务的需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卫生装备型号过多,增加了维护保障、技术培训等工作的难度。目前海军舰船、岛礁医院配置的卫生装备大部分从公开市场招标采购。医疗设备市场生产企业多、产品型号多,每次招标的中标产品基本上各不相同,导致在用装备型号繁杂不成体系,备品备件供应要联系多家企业,保障效率较低,保障渠道复杂。卫生装备型号繁多不利于有计划地组织大范围技术培训,制约了保障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导致其在任务期间发挥的作用有限[7]。
执行远海任务的舰船、岛礁医院虽然都配置了数量不等的卫生装备,但重配置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相比于其他装备管理而言,卫生装备管理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8]。
海军卫生装备保障人员主要有3 个来源:一是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医学工程部门人员;二是各舰船等非医疗单位的卫生装备保障人员;三是联保部队支援人员。在这3 类人员中,医院医学工程部门更偏向于管理职能,卫生装备技术人员数量不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各舰船等非医疗单位的卫生装备保障人员数量更少,缺乏技术培训和备品备件,技术水平也较低;联保部队虽然会派出人员支援某些医疗需求较多的任务,如医院船远海任务[9-10],但也仅针对个别具体任务,对于海军大量的远海任务,联保部队也难以提供充足人员。总体而言,目前海军卫生装备保障人员数量较少、技术水平较低,难以在远海多样化任务中提供有力的卫生装备保障。
远海多样化任务中卫生装备保障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海军整体卫生装备保障体系在任务期间的反映。应将任务保障和日常保障结合起来,从装备配置和研发、装备维护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3 个方面探索海军卫生装备保障的新方式。
海军使用的卫生装备可尝试建立卫生装备型号目录,选择能够供应多品类、系列化设备的国内大型龙头企业供货,同类装备尽量统一型号。与国内医疗设备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研发适合海军体系化及标准化的卫生装备[4],保持装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以上措施有利于组织保障人员技术培训,便于配件、耗品等物资的筹措。
3.1.1 建立卫生装备目录 总部以招标等形式建立卫生装备目录并在海军范围内实施,明确设备名称、型号、厂家、价格等要素,要求供货企业在较长期间内稳定供应该型号设备及其相关备件、耗品,在全国具备售后服务网络、技术培训人员和高效的物流体系。各需求单位定期将需更新的卫生装备通过军内网络上报到总部指定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统一按目录订货,配发到位后由各需求单位按军队相关规定办理资产更新手续,供货企业向管理部门上传验收单和验收视频,管理部门审核后统一付款。
建立目录后,总部可指定机构承担卫生装备保障人员培训任务,针对目录内装备有计划地展开保障人员轮训,可在较短时间内使保障人员熟悉型号,掌握使用与维护技术,任务期间不同舰船、不同单位人员或装备互相支援时,由于装备型号统一,可快速人装结合,生成保障能力。多个任务单位执行集群远洋任务时,携行较少的备品备件就可以保障整个集群。任务前筹措备件时供应渠道、价格等要素明确,可提高物资筹集效率[11]。
3.1.2 军民融合研发适应远海多样化任务的海军卫生装备 海军卫勤保障单位可积极探索和国内医疗设备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军民融合方式共同研发海军专用卫生装备,逐渐形成适应远海多样化任务的海军卫生装备体系,卫生装备研发定型后保持长期稳定,不做频繁更改。考虑到远海多样化任务所处的通常是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且任务场景可能经常变换,所使用的卫生装备应首先保证设备质量稳定性、易维护性、易操作性,尽量便携化、模块化,不必过多追求设备性能的先进性,满足必要医疗需求即可[12]。
在选择合作研发单位时,可按大类对卫生装备进行区分,如划分成检验、影像、手术麻醉等种类,不同种类装备分别选择该领域的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研发,尽量做到同种零部件可互相替代。卫生装备保密要求相对较低,可通过知识产权转化,将同一种设备委托若干家国内企业生产,形成竞争,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品质。
执行远海多样化任务前,应由任务单位组织卫生装备保障人员对相关卫生装备进行全面巡检,排除已有故障,关键装备储备常用备件,有条件时携行备机。尽可能对任务期间的卫生装备使用人员组织使用培训。
任务期间,卫生装备分散在各科室或医疗部门,由日常使用人员负责装备初级维护,如清洁、外观检查、试机检测等,保养维护工作应作登记,发现异常及时向卫生装备保障人员报告。卫生装备保障人员负责维护巡检和故障维修,调配装备使用,储备配件耗品,建立并管理物资账目。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后方、周边单位请求支援[13-14]。
卫生装备种类多,技术含量高,无论是维护保障,还是科研创新,都需要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在配备卫生装备的单位应设置卫生装备保障人员岗位,明确职能定位;在具备条件的单位建设卫生装备保障人员培训基地,建设保障人员培训体系[15];在军医大学等单位建立卫生装备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
3.3.1 设置卫生装备保障人员岗位 执行远海多样化任务的单位应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卫生装备保障人员岗位,并给予编制保障。对于作战舰艇等非医疗单位,可在医务部门设置卫生装备保障人员,由军士担任,若人员编制紧张,可设置兼职保障人员;对于岛礁医院,可设置1~2 名军士作为专职常驻保障人员,同时与后方医院建立稳定对口支援关系,后方医院设立专职保障人员队伍,每年对前方医院的卫生装备定期巡检;对于医院船,可设置1 名军士作为专职常驻保障人员,执行医疗任务期间加配1 名军官和1~2 名军士[16]。
3.3.2 建立卫生装备保障人员技术培训体系 建立卫生装备型号目录后,组织短期技术培训、轮训变得可行,可在军医大学或士官学校等部门组织海军卫生装备保障人员短期轮训,按卫生装备目录和装备类别,由卫生装备生产企业培训人员和学校教员共同对保障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维修技术培训[17]。卫生装备供货企业必须配套录制教学视频,详细介绍卫生装备原理、结构、维护方法、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内容,随装备一起发送给各单位,便于保障人员随时自学。
3.3.3 加强卫生装备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军医大学等具备条件的单位建立平台性质的卫生装备研究机构,建设开放的医学工程实验室,拨付专项经费。研究机构设置少部分专职工作人员,其余大多数研究人员为兼职,来自各附属医院、医学中心,日常从事临床医学、卫勤保障、医学工程等工作。兼职研究人员从一线工作获得研究灵感,自行组织团队,在医学工程实验室进行工程试验、样机试制等工作,待研究项目有一定基础后申报科研课题,直至完成产品转化。并且通过研究机构的平台作用,锻炼研究人员队伍。
远海多样化任务往往缺乏后方支持力量,卫生装备保障必须依靠任务单位自身进行,这是海军需要建设和其他军种不同的卫生装备保障体系的根本原因。通过装备配置、研发、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的讨论,笔者提出了一些改进保障模式、完善保障体系的设想,以期能够对远海任务卫生装备保障工作有所助益。未来海军远海活动会更加频繁,卫生装备保障模式需要不断改进,跟上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为海军卫勤保障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