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芳,袁本敏,马士朝
军事训练伤目前已成为我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并以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损伤最常见。骨骼肌肉损伤(musculoskeletal injuries,MSIs)多发于腰、膝、踝部位,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并且带来巨额的经济负担[2]。MSIs 是指急性外伤、过度使用、重复性应激引起的肌肉、骨骼、神经、韧带损伤,包括肌肉擦伤、拉伤、肌腱病变、筋膜炎、滑囊炎、韧带撕裂、关节扭伤、关节脱臼、软骨损伤和应力性骨折等[3]。目前我国对MSIs 现况调查的研究较多,但具体防治措施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对我军官兵在军事训练期间骨骼肌肉损伤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防治措施等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提升战斗力。
军事训练直接导致的参训人员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影响正常训练1 d 以上者,称为军事训练伤,简称军训伤,按疾病类别分3 类:骨与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脏器及其他发病情况[4]。其中以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损伤最常见,二者又常称为军事训练相关MSIs[5]。军训伤定义几乎涵盖部队官兵与训练相关的急慢性伤病,对我军伤病统计、监测和预防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该定义包含伤类广泛,未对训练急性损伤、过劳性损伤等进行区分,且各类损伤病因各异,部分损伤与训练的相关性不确定,影响了军训伤相关调查研究[6]。MSI 包含的伤病种类病因相似,故对其危险因素和干预策略研究容易聚集和深入。
我军军训伤发生率的文献报道结果差异很大,范围为7.9%~47.3%[7-8],分析原因可能为军训伤包含伤类广泛,对训练伤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不同;其次,可能在调研对象、人数、方法和时间范围等方面存在偏倚;再次,各兵种训练科目和训练强度各不相同,损伤的发生率也不相同[9]。3 km 跑、队列训练、投弹训练、射击训练、障碍训练、战术训练等各种训练科目均可发生训练伤,其中体能训练、障碍训练、战术训练为高致伤率科目[10]。我军MSIs 多发部位为下肢,其次为上肢及下背部[11],与国外军队研究结果极为相似[12]。损伤类型多为急性与过劳性损伤,分别占22.30%、77.70%[13]。朱成杰等[14]对260 名某基层部队官兵进行调查显示,MSIs 发生率为38.80%,其中腰部、膝关节、足踝部为常见的3 个MSIs 部位,这与跑跳、跨越、搬抬重物等训练任务有关。王新伟等[15]调查海军水面舰艇部队1 934 名官兵发现,MSIs 总体发生率为44.00%,南、北方部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李喆豪等[16]调查发现428 名海军陆战队官兵MSIs 发生率为48.83%,其中急性拉伤扭伤为18.18%,位居首位。MSIs 多见于新兵基础训练期,是日常训练中常见损伤发生率的3~5 倍[17]。另一项研究亦发现新兵训练伤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兵,在训练伤总发生率中占比高达75%[13]。由此可见,我军各军兵种军训伤发生率差异较大,与纳入调研伤病种类、对象和方法不同有很大关系,此外,亦与训练目的和强度有关;因新兵心理素质差,防护措施掌握少,军训伤多见于新兵基础训练期;MSIs 多发部位为下肢,其中腰部、膝关节、足踝部为常见的3 个MSIs 部位。
MSIs 危险因素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指受训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素质、生活习惯、个人防护知识掌握、技术动作掌握程度等,外在因素主要指训练强度、训练器材、训练科目、训练环境、兵源地等[18]。其中身体素质、防护措施、技术动作掌握程度居前3 位,分别占29.46%、14.36%、13.37%[11]。
2.1.1 身体素质 官兵既往损伤史、有氧素质和耐力低、机体灵活性过大、既往体力活动少及体能水平低是MSIs 主要风险因素[19],其中体能水平可预测损伤风险。分析某部2019 年军事训练伤监测报告发现,骨关节损伤与身体素质降低有关,既往膝关节损伤者再发膝伤概率增加7~10倍[20],踝扭伤者重复下肢损伤发生率增加30%~50%[21]。女兵的月经周期对身体状态及心理状态均有明显影响,是导致军事训练伤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22]。
2.1.2 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知识掌握不足、应急处置能力弱是导致训练伤加重的主要原因,有些官兵受伤初期不知道采取冷敷、制动等措施,反而用活血化瘀药物自行处理,导致就诊时伤情加重[23]。此外,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动作失调变形,极易导致过劳性损伤,从而引起训练伤不断发生。
2.1.3 年龄因素 周青阳等[20]调查发现,以30 岁为分界点,随着年龄增长,骨关节损伤占比逐渐降低,软组织损伤占比逐渐升高。陈欣等[9]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加,MSIs 发生率增高。综上可见,年龄与急性期MSIs 风险呈正相关,并随年龄增长,损伤病种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2.1.4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为诱发士兵训练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新兵,缺乏训练基础,信心不足,普遍存在紧张、焦虑和畏惧情绪,影响其身心的放松,由此造成肌肉韧带僵硬,降低了身体的协调性及准确性,动作变形或不到位,以致受伤[23]。所以,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应及时改善士兵的心理问题以减少MSIs 发生。
2.1.5 睡眠问题 睡眠质量与军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多项研究结果分析,失眠、睡眠不足与训练伤的发生关系密切,且失眠是训练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4],因此改善睡眠可有效维护官兵健康。
训练任务、训练强度是军训伤的主要外在因素。5 km越野、3 km 跑和超越障碍等共同训练科目是主要致伤科目[19]。高志丹等[11]研究发现,导致训练伤发生的前3 项科目是体能训练、队列等其他共同训练项目、专业训练,其训练伤发生率分别占63.61%、16.58%、8.91%。张继雄等[23]对军训伤外在因素归纳为4 个方面:一是科目安排不够科学合理;二是带兵动作标准不够规范,讲解不够清楚;三是训练方法没有科学专业的指导;四是训练环境不安全(训练场地的碎石、障碍网上的铁丝、器械的安全性、作训鞋缺乏支撑等)。因此,制定有序、合理、科学的训练计划,改善训练环境,提高训练员的专业水平,有助于降低MSIs 的发生率。
实践证实,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可预防和减少MSIs 的发生,确保官兵健康体魄。有关MSIs 的防治策略日益受到军队卫勤保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3.1.1 加强宣教,提高官兵防治意识 训练前对新兵进行心理训练,帮助其克服紧张心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内容包括MSIs 发生的原因、军事训练操作规程,普及MSIs 的防护知识。同时,将局部解剖学知识融入军训伤讲解中,帮助官兵掌握主要运动系统的组织结构功能,对训练伤的预防及处理均有较大指导意义[25]。此外,医务人员定期对参训人员培训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自救互救技术,使官兵掌握受伤后的紧急处理方法,加强单兵救治能力。总之,从健康教育入手,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官兵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降低MSIs 发生率。
3.1.2 按纲施训,科学组训 严格执行2018 版《军事训练大纲(系列)》相关内容,科学制订训练计划,可以有效地克服军训伤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按照先易后难,先弱后强的方式逐级增加强度,并合理穿插中小运动负荷的课次,避免过度训练,以保证官兵能够进行长期训练,从而提高训练成绩[26]。
3.1.3 科学评估体适能,补弱强能全面发展 体适能评估分为技能体适能评估和健康体适能评估,主要内容包括身体成分测试、柔韧性测试、肌肉力量及耐力测试、心肺耐力测试等。科学的体适能评估可帮助官兵了解自身体适能各要素的现有水平,发现自身训练的薄弱环节和错误动作,进行补救性体能训练,降低训练伤发生率,为制定合理、高效、规范的体能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案提供依据,有助于提高官兵的训练效果[27]。
3.1.4 精准监测,有效防护 秦梦婷等[28]建议充分利用军事训练伤监测系统,准确分析我军MSIs 发生的特点与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伤防护研究与实际应用,为MSIs 防护提供科学有效的措施,结合伤病发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训练伤防护,从而减少MSIs 发生。
3.1.5 提供科学的营养供给 新兵训练强度大、时间长,消耗比较大,针对不同的训练项目,为新兵提供营养配比均衡、品种多样的菜肴,保证充足的能量供给,促使身体一直处于健康状态,减少训练伤发生概率。
3.1.6 配发辅助护具 在军事训练中,合理应用人体工程学研发的辅助护具是降低MSIs 风险的重要手段。这些护具包括支架、矫形器、军用鞋袜等,根据部队的训练特点和高风险科目容易引发的训练伤部位,配戴专用的护具,有助于减少训练伤,提高训练效率[29]。
3.1.7 建立合理的睡眠维护机制[24](1)建立基本睡眠制度,严格作息制度。(2)建立平时睡眠维护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缓解官兵不良情绪;开展睡眠质量筛查和评估,对睡眠质量不良官兵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3)建立战时睡眠维护机制,发放配有耳塞、眼罩的睡眠包,降低睡眠干扰性因素影响;军事任务前,尽可能保证9 h 以上睡眠时间;根据任务需求,规定相关人员最低睡眠标准,保证最低睡眠要求[30],提高官兵应激能力。
3.2.1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训练伤的措施有很多。对于骨折和脱位,完成局部消毒止血后可以采用中医正骨手法进行整复治疗;对于各类急慢性训练性软组织损伤,运用推拿、针刺法疗效显著。此外,中药的外洗或熏蒸具有活血化瘀、散寒疏风、解毒消肿的功效,能消除或减轻局部炎症水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张华[31]调查发现多种中医药手法综合治疗军训伤腰痛效果显著,效果优于单一治疗。同时,中医手针疗法与丰富的疗养因子结合,会大大促进飞行员腰椎软组织训练伤康复[32],延长飞行寿命。中医疗法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治疗时间短、适应证广、操作简单、器械携带方便等特点,值得在部队中推广应用。
3.2.2 物理疗法 物理因子疗法是目前治疗软组织损伤最常见的手段。其中超短波电治疗仪、体外冲击波、下肢正压支撑跑台训练联合肌内效贴等物理疗法的疗效显著。刘建聚等[33]研究显示,超短波电疗仪治疗下肢训练伤治愈率50.0%,治疗有效率98.9%。张建峰等[34]调查发现,体外冲击波疗法对军训伤导致足底筋膜炎亦有较好的疗效。除常规物理治疗方法外,临床研究者不断探索创新,以期加快治疗速度,提高治疗效率。有研究显示肌内效贴配合常规物理治疗对肌肉关节损伤具有治疗作用,可持续较长时间,并缩短总治疗时间[35]。同时,有研究发现下肢正压支撑跑台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可以有效促进肌肉骨骼损伤患者平衡能力以及运动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36]。其他如血流限制训练,既可以在减少训练负荷的同时达到类似于高强度训练的效果,又可以提前介入抗阻训练,这样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37]。物理疗法与中医手法结合在治疗军事训练伤腰肌劳损方面也取得较好疗效。兰亚平[38]采用针刀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军事训练伤腰肌劳损60 例,疗效显著。综上所述,物理疗法治疗军训伤疗效较好,随着不断探索,治疗速度及治疗效率更是有了大幅提升。
3.2.3 其他治疗 林海丹等[39]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注射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军事训练所致肌腱病,可缓解关节疼痛,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目前在国内已将其用于治疗军事训练所致肌腱损伤。吴峥和孙黎黎[40]研究发现,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患者予以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此外,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软骨细胞老化、调节免疫、防止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强骨密度等作用,有望成为改变骨骼肌肉疾病进程的药物[41]。军事训练伤在保守治疗半年后症状不缓解的情况下也可进行手术治疗。有调查发现缝合锚钉修复治疗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具有如下优势:(1)创伤小、操作简单快捷;(2)感染风险低;(3)完全恢复解剖对合关系;(4)固定可靠、抗牵拉强度高、外固定时间短、康复快;(5)减轻患者痛苦,无需二次手术[42]。
随着新军事训练大纲的颁布,科学训练已达成共识,但军训伤仍无法完全避免。在积极预防军训伤的同时,应注重尽早治疗,中医药手法和物理疗法治疗军训伤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建议在基层部队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