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何劼,杨丰,胡乃鉴
当前,国际地缘争端持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军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显著增多。任务后官兵的疗养康复工作,呈现出官兵层级不断丰富、人数不断扩增、专项任务不断增多、疗养康复标准要求不断增高等趋势,给军队疗养机构建设发展和功能发挥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20 世纪90 年代提出的概念,是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的,使用军事力量,以非暴力或有限暴力手段,所遂行的非战争方式的军事行动[1]。其卫勤保障具有准备时间短、保障对象多、补给供应难、防疫任务重等特点。在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救援人员的伤病谱中,主要包括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等[2]。在执行任务中和任务结束后,任务官兵的生理、心理症状或疾病损害大都能够得到及时的临床治疗,但后续在疗养机构开展的生理、心理功能康复训练仍存在运用不广泛、系统不完善等问题。
外军疗养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解决伤残军人的功能恢复和就业问题。目前,除俄罗斯保留军队疗养机构外,西方其他国家主要依托地方专业机构开展疗养和康复工作。我军疗养机构正式编设于1950 年,具备相当于二级医疗机构的人员、设备和专业配备,平时主要担负全军疗养官兵的医学体检鉴定、疾病矫治及康复、特勤医学训练等任务;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中,可以随时抽组专业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前出执行卫勤保障任务;在现场搜救、抢救伤员、控制疫情等行动中,同时具有保障性和战斗性[2]。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后,军队疗养机构具有以下特色功能。
2.1 伤病康复 由于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工作环境复杂、强度大等特点,易造成官兵关节损伤、下腰痛、骨折等[3],进而引起软组织粘连、疼痛、关节肿胀等并发症,迁延不愈,影响官兵正常生活和保持战斗力。伤病治愈中和治愈后的疗养康复是军队疗养机构主要功能职责之一,疗养机构可依托自身或军队区域性康复中心平台,利用先进的康复专业设备及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针对执行任务官兵的伤病特点,制定不同疾病的标准化、规范化康复疗养保障路径与预防治疗相结合的体系化康复方案,批量收治任务官兵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解决任务官兵康复治疗受医院床位、康复时间限制等问题。
2.2 心理康复 根据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类型和阶段不同,任务官兵心理问题呈现不同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方面。既往研究和工作重点大多集中于执行任务期间,忽略了任务结束后官兵心理状态的恢复及心理问题的发生情况[4]。因此,军队疗养机构可充分发挥心理康复作用,在疗养期间对任务官兵进行多项心理康复工作。(1)心理健康评估。结合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评估参加任务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是否需要心理干预。(2)心理训练。可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沙盘游戏治疗、团体训练等方式,达到放松身心,减轻心理压力,促进人际关系的效果[5-6]。(3)心理康复治疗。对于出现心理问题或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后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员,在疗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治疗与干预。这不仅可以使疗养人员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还可提升其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和综合心理素质[7]。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训练和治疗可以达到缓解执行任务后带来的心理应激及相关症状,确保官兵返回部队不留心理隐患。
2.3 体能恢复 军队疗养机构区别于其他医疗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拥有较为完善的体育疗法体系。可利用体适能评估、运动功能检测等先进技术手段评估任务官兵的体能及运动功能情况,进一步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体育疗法,在军事体能训练大纲标准和要求之外,疗养机构还可利用驻地自然环境开展景观治疗(登山、森林浴、日光浴等)、海水游泳训练、保健功法(八段锦、太极拳等)等体育疗法,达到促进休养官兵体能快速恢复和疾病治愈后功能康复的目的。
2.4 营养调理 参加任务的官兵常因执行任务的时间紧迫性和区域补给保障困难,用餐以简餐或速食为主,长期食用易导致营养不均衡,对维护官兵的身体健康和保持战斗力产生不利影响。疗养康复阶段,疗养机构应了解任务地域环境特点、官兵在任务期间膳食营养情况及官兵个人体质等情况,综合疾病矫治、功能康复及训练等任务需求,制定膳食营养计划,调节恢复营养平衡。对患有基础疾病或伤病治愈后的官兵,通过科学的营养调理,也可促进其早日康复和稳定病情的作用。
综上所述,军队疗养机构是军队卫勤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任务后官兵的疾病防治、生理心理训练康复及疗养保障等技术手段,在保障其健康、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 年,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承担军队支援武汉抗疫600 余名回撤医务官兵的医学隔离观察和疗养康复任务,利用海洋气候等自然疗养因子和心理、中医和理疗等技术,发挥出疗养机构在伤病康复、疲劳恢复、心理康复等方面的作用优势,取得较好的疗养康复效果。
但是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军队疗养机构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和任务后,还存在以下一些短板。(1)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还存在疾病谱狭窄、实践机会少、临床经验缺乏等[8],特别是缺乏处置复杂伤病情和危重症疾病的经验。(2)军队疗养机构医疗设备主要用于体检和各专科疾病矫治,缺乏专业的野战医疗器械和装备平台。(3)军事素养还有待加强,针对性的军事和专业技能训练还不够系统、完善等。
因此,笔者认为军队疗养机构在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中还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1)建议将疗养康复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要素固化下来,实现“部队−前出执行任务−医疗救治−疗养康复−健康归建或继续执行任务”的闭环式卫勤保障模式。(2)通过实施军队疗养机构与军队医院双向转诊、专科专病疗养等途径和措施,拓展疗养康复保障半径,提高对任务官兵的疾病矫治和训练康复能力。(3)通过岗位练兵、院校培训等多种途径方式,重点学习掌握急危重症疾病救治、卫生防疫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4)针对部队平时训练和执行军事行动时的常见病、多发病,重点加强心理、康复、军事训练伤防治等科室的业务能力和硬件条件建设。(5)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为牵引,加大军事职业教育培训,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提高遂行军事行动能力。(6)积极开展军事行动后官兵疗养康复的目标、方法、标准等研究,提高疗养康复任务实施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