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改革探析*

2022-12-31 15:14
智库时代 2022年4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夏 禛

(江苏大学)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核心素养课堂培育,要求将课堂的价值引领功能进一步深化,将以德育才的取向、内涵与过程融入课堂[1]。根据这一思想,我国高校开始思索“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课程教育的转化[2]。我国不断地加深相关理论研究,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效果、顶层设计、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现象在各高校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功能上融合度较高,填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思政缺位、教育方法单一、缺乏顶层设计等不足。

一、“课程思政”下大学生职业教育改革的可行性探讨

(1)教育目标一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思想层面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课程思政旨在与各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以实现思想价值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三观、道德、爱国主义以及素质的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内化吸收和改变,树立正确理念、规划职业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在日后的学业和职业生涯中能够始终跟随党的政策方针。大学生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可提炼出相同的教育目标主线,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2)教育内容相通。思政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职业道德品质和责任感的培育,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包括理想信念及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相较于其他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对就业择业观、职业道德品质、职业责任感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共通之处。

(3)教育方法契合。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知行一致,解决什么是“德”以及如何养“德”的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职业规划课程的设置致力于提升毕业大学生的求职成功率,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同样需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在理论教育、案例示范、实践锻炼的课程设置中,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实现价值观的渗透。在教育方法上,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二者的协同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4)教育功能互补。课程思政是一种“宏观”教育,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一种“微观”教育,更看重个人发展,通过引导学生清晰认识自我和职场。二者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和渗透力,加深社会共同理想对学生个人职业理想的影响,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具体需求与思想引领,为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使其真正成长成才。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内在逻辑

我国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时间较短,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未形成符合当代需求的教育模式。为了掌握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笔者对600名在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在此次调查中共收取57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6.17%。从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高校总体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程度趋好,但在教学效果、教学内容、顶层设计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思政”理念可补充发展生涯规划教育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理论、实践与思想结合,仅通过开展讲座、课堂教学、报告会等手段虽能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及方法,但缺乏深度指导作用。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有重要作用,这表明高校已普遍建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调查数据显示过半数的人表示“不是很了解”。只有22%的在校大学生认真地规划着未来的职业发展并为之努力,多数受访者未对此进行过明确规划,其中59%表示“一直在考虑,但不知道怎么去行动,很迷茫”,更有约19%的人偶尔甚至从未考虑过。表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需对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进行改革优化,强化其中关于职业理想、职业伦理等层面的内容,从更高角度解读生涯规划的社会意义。

(二)“课程思政”理念补充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的顶层设计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讲授、技能培养和思想引领三个层面[4]。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大多数高校目前虽然已经有效实施了理论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工作,但过于看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及技能的实际应用,而在价值层面的培育重视程度还不够,课程思政缺位,缺乏情感与精神培育,导致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方向与发展规划。

在关于“目前你准备大四毕业后的去向”的问题中,82.94%的学生选择“国内读研”,只有10.41%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这几年应届毕业生学生选择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考研失败的学生在毕业后宁愿蜗居在校园周边准备二战也不愿意选择参加工作。而当代社会离职、跳槽率日益提升,年轻人工作周期短,工作热情不高,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变化,高校应加大价值培育与引导,解决因思想认识不清晰而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引领疏通和引导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过程中将理想信念贯穿全过程,帮助学生在在不清楚的规划中找到清晰的、确定的目标[5]。

(三)“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促进师资融合,提升育人实效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但这也是当前我国大多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大多非思政专业毕业,教育经验不足,对思政教育认同感不强,讲课时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能力的缺失必然导致课程教学缺乏应有的效果和高度,学生既无法有效的吸收知识,也无法把握课程的总体价值取向。

(四)“课程思政”的实施可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更加完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的教育,课程设置应包含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的方方面面,但当前大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微弱。一是指导能力薄弱。二是教育出现断层。比如关于“是否认真规划过自己未来的职业?”,22.26%的学生回答“一直在认真地规划职业发展并努力实行”,58.89%的学生表示一直在考虑,但不知道怎么去行动,很迷茫。一些高校仅在新生入学时开展讲授理论的讲座、报告会等,在“毕业季”举办就业指导活动;而大学的二、三年级,是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能力的黄金时期,但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却接受不到相应的指导。三是评价机制不完善。作为一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思想引领相辅相成的综合型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存在难点。

三、“课程思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实施路径

(1)明晰课程目标,提升育人实效。明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知识、能力和思想不同维度的育人目标,从课程思政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探索。一是将“思政”元素如盐融水般的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修订现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纲,从个人发展与价值观培育等多角度重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明晰本课程的宏观目标。二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重要任务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本位上。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学生,尊重个性,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紧扣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在中观高校育人层面——关键在于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托现有大学教育体系深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引领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微观专业育人层面——以德育为核心,深入探讨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共通之处,在课程具体教育环节中紧扣理想信念。

(2)丰富课程内容,优化顶层设计。丰富课程内容,首先要坚持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明确课程的思想教育目标,提升课程政治高度。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要做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这要求任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全面发展观,深度提取就业观、择业观、职业道德精神等教育部分蕴含的思政元素,贯穿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在树立个人理想和社会目标时,以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职业发展观,结合自己所学探索职业发展路径。其次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主,遵循我国现有教学大纲及规范,通过开发本土化教材,丰富内容,创新内涵理念,可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托,鼓励学生提升自身能力与职业素养。最后坚持实践技能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形式,拓展课程宽度,采取线上、线下多形式协同育人,联系实际,添加案例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堂亲和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切实参与育人实践,发挥育人实效。

(3)改进授课方法,优化教学设计。“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改革,首先要明确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引领价值这三层教育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个现实载体,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明确授课方法,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增加互动参与、沉浸体验模块;依托实践载体,将职业测评、情景模拟、论坛讲座等课堂内容外延向考察访谈、参观体验等课外形式,提升学生的职业参与感;依托网络载体,展示专业趋势、职业信息和行业榜样等,将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方向选择变得多样,“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改进其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职业理想和价值观的教学模块中,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认可度,优化教学效果。通过梳理教学内容,通过将思政目标融入课程目标,将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生涯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通过“报、网、端、微、屏”上各种教学资源,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以“三贴近”为原则,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生涯辅导,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生涯教育形式的改革创新。打通一、二课堂之间的沟通渠道,引导学生将自我规划与国家、社会命运的深度融合。通过“课堂理论讲授+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将西方的职业发展理论体系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生涯教育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策略,以“六要”为原则要求,处理好育人成效的加法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减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4)构建协同育人联动机制。课程思政与职业生涯规划,二者应为相辅相成、合作互补的关系,因此为构建协同育人联动机制,需要系统地对二者进行整合优化。一是组建专项协同工作团队。为保障二者有效融合改革,高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求为根本,强调思政在职业生涯规划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制定制度保障,组建由学校行政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及教师团队组成的专项协同工作团队,形成多方协调配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的联合工作局面。二是增加创设的联合工作团队内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需建立良性互动。互动内容包括育人目标的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设计、思政资源的联合开发、教学效果的反馈。

(5)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高校育人的主力军,教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成效和高度的关键。教师是否专业能力达标、思政意识敏锐,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执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一是要提升教师授课能力。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增加经验交流环节与实践课题,细化阶段培训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师能力提升方案。二是要保证教师的品行修养。正人先正己,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专业知识精通、道德品质高尚、理想信念坚定的个人精神形象。营造这种精神榜样既能切实提高教师个人的育人能力,又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思政意识,对思政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6)建立合理评价系统。为了跟踪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帮助教师更直观地把握教学重点,有必要设置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一方面巩固教师教学成果。综合学生对课堂内容与形式的意见进行针对性改进,同时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资源开发情况和实施效果纳入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兴趣与能力。另一方面,围绕每位学生本人建立学生在校及毕业五年内的跟踪反馈评价机制。主要跟踪考察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及他人评价等方面,系统地进行跟踪评价反馈。

四、结语

“课程思政”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育人使命从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升华到价值维度。通过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困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可行性,从教育实施路径和教育实施方案两方面提出改革建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革是对其教学目标、课程制度、体系、内容、教学队伍的全方位完善,“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此指明了方向,为了发挥二者的协同育人效应,需要高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体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把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原则,深入挖掘其思政育人资源,坚定立德树人思想,与时俱进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