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黟县宏村乐叙堂木构架装饰艺术建筑做法

2022-12-31 09:19叶涛波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27期
关键词:宏村宗祠宗族

叶涛波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一、汪氏家族的缘起

徽州古人对于居住环境和风水的选择极其讲究,同时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若你只身前往徽州,你将会发现,徽州地区的各个村落中,宗祠是屹立于宏村民居中最古老而又伟大的古建筑群。它名宗右族,几座甚至是几十座祠堂在村中是极为常见的,逐渐发展以彰显家族光辉的一面为主要目的。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人文”“四门三面水,十姓九汪家”一直以来用于形容徽州汪氏家族。单单凭借这一说法可以看出,宏村汪氏是当地最有权势以及经济实力的名门望族之一。汪氏族人每年祭拜的地方神汪华乃是家族的祖先神人。他活跃于隋唐年间,后来被朝廷追封为越国公,谥号“忠烈王”,葬于歙州府区。根据宋代以来的徽商发展来看,汪姓族人的祖辈中背井离乡做官、营商的人员逐年增长,明末至清末的三百多年间,是宏村汪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段时间,徽商四起,高官、文人辈出。做官、经商主要是为了回报家乡,为了孝敬祖先、报答乡亲,他们在家乡购置土地和房屋,修桥铺路,修祠堂,挖渠挖塘。一时间亭台楼阁高耸,街巷四通八达,自此形成了村落建设的两次高潮。

在三百多年间,宏村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关系为枢纽的聚合型同宗同祖的民居村落。到了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汪氏后人第七十六世祖汪思齐牢记祖祖辈辈的遗训,结合风水理念来设计村落的整体环境格局。独特的水街巷空间形成源于人工水系的合理布局,住宅和祠堂紧紧环绕在村落四周,体现出较强的内聚性能量。从这一点便可以得出,宏村的民居建筑自此便开辟出徽派建筑中独具特色的水榭建筑民居样式,宛如“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的绝妙景色初吐芳华,绽放在观者的心间,畅游其中无法自拔。

二、汪氏祠堂的布局及木构架分析

(一)祠堂的由来

宏村别名为“弘村”,《汪氏族谱》中记录,当时是因为“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其名曰弘村”,可是到了清代乾隆时期,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弘历”,于是就更名为宏村。宏村乃是一块人间圣地,村里人笃信风水。明代永乐年间,曾任山西运粟主簿的汪思齐等族人曾聘请当时的国师风水先生何可达察看地形参与村落修建,汪思齐认为宏村的地形在风水理念中与一头牛的造型契合,于是发动村民按照“牛形”寓意来规划建造村居。

村落主要是汪氏家族及其后人聚居而成,汪氏族人祖籍为金陵,大约到了南宋时,整族搬迁至徽州,于是便视他们为宏村始祖。村内乐叙堂于万历年间建造而成,后经多次翻修,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因为明代民间建筑等级有着严格的条令限制,当地的仕宦人家和徽商返乡后修建家宅或者祠堂只能侧重于小巧精致,例如汪氏祠堂、承志堂等,并且主要把精力投入木雕装饰用于内部装潢,经过了徽州木雕艺人的精思巧作,便形成了独特的徽州建筑艺术装饰风格。汪氏宗祠内部建造异常精美,无与伦比,“徽州三雕”随处可见,有着特别高的艺术价值。

郭子章(1542—1618,隆庆五年进士)指出:“明嘉靖间,诏天下臣民于冬至日祭其始祖,则得及始祖矣”,“于是,祭不以世限,而人皆得尽其孝子慈孙之情矣”。徽商发家致富后,“宁发徽州,不发当地”,其巨额利润有相当一部分返乡,或用于购地、盖房、架桥、建祠堂等。除常见的总祠堂、家族祠堂、分祠堂等形式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祠堂,如专祠堂、女祠堂等。祠堂建造制度规定最少二进制,多则四五进,大多是三进制。据史料记载,徽州地区曾经建立的祠堂大大小小约有6000座,至今保存完整的仍有100多座,这些祠堂中著名的有乐叙堂、罗东舒祠、敬爱堂和承志堂,大都位于黟县境内。

“乐叙堂”又称“众家厅”,是汪氏家族的总祠堂,也是15世纪初明朝永乐年间所建。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艺术水准很高。乐叙堂与月沼构成了宏村八景之一的“月沼风莲”。那么,祠堂的用途是什么?光绪年间编撰的《重修祠堂碑》一文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载:“宗祠乃一族敬宗、收族、敦伦之所,这里所说的‘敬宗’,就是礼敬祖宗;‘收族’,就是收拢‘族亲’;‘敦伦’,就是弘扬教育。”祠堂是一家人祭祖、承宗、敦伦的地方。祠堂的作用远大于衙门,农村的祠堂可以起到维系宗族、补充政权不足的作用。有时候在祠堂召开宗族会议,商量家族大事乃至村落日后的发展。

祠堂有很多功能。(1)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学习祖先美德的场所,承担了后辈们的精神支柱,汪氏祠堂内就供奉着汪姓的祖宗。(2)祠堂也是家族和宗族联系、聚会和讨论、处理宗族大事,“认祖归宗”的活动场所。(3)它是家族后人开展礼仪、礼制、礼数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承担婚、丧、嫁、娶、喜等大事的功能场所。(4)它是宗族最高权威机关的象征,以族长为代表,族长是话事人,也是最高权力的拥有者。(5)它是村落的道德法庭。族长拥有行使权力的绝对权力,也是处理家事、奖勤惩懒、化解纷争、处理矛盾的地方。任何违反氏族规则的人,都会在这里受到教育和惩罚,直至被逐出氏族。

(二)祠堂的建筑布局

乐叙堂建筑格局为典型的三进两天井七开间,由门楼厅、前院、天井、议事厅、享堂等组成。门厅保存完整,风格上仍保留着明代建造特色。月梁上的莲花座,雕刻线条简洁大方。中门高大,可见家族的显赫地位。进入前院,四柱三房五分壁挂式门楼——五凤楼,气势恢宏。门楼正中写“恩荣”二字,寓意家族兴旺,四周伴有精美的砖雕,雕刻有双龙戏珠、八仙过海、狮子绣球等吉祥图案。大门入口即会议厅,这是家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门口的屏风上写着《思齐公乐叙堂简史》,记载了宏村第七十六世祖先汪思齐请县友为汪氏宗祠取名的全过程。 “乐叙堂”意为“秩叙敦伦、承履和乐”。屏风两侧的木雕勾勒出宏村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和民俗活动,包括斗鸟、击鼓卖货、天官赐福、祭祖、舞龙舞凤等。

祠堂后进称之为“享堂”,享受子孙烟火之所,是宗族内摆放祖先牌位的地方。整座祠堂建在村子中心地带,位于村中月塘北畔正中,位置突出,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整个祠堂空间的序列设计和山水环境,给人一种神秘与灵动之气,增添了庄严、肃静和敬畏之感。

宗族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民间组织,以血缘为纬、以地缘为经将人们编织在一起。汪氏祠堂作为宗族组织传播活动的礼制场所,彰显着宗族的权威,关乎宗族的兴衰;而传统的家礼则是礼仪与秩序的象征,通过儒家思想的传播,在宗族组织下所衍生的传统祠堂、家礼文化的道德精神及内涵,它的作用不仅没有衰退,中国的民众、中国的社会以及中国的文明反而还在继续受其影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现代社会的审美追求是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的。

(三)祠堂中木构架做法分析

整个祠堂的建筑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了宋代的样式做法,具有足够分量的历史建筑美学价值。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点。以基本保持原貌的门楼厅为例,门厅面阔,进深各3间,和现存的大多数徽州明代建筑遗址布局相类似,门厅上方的梁架为典型的明代建造特色,但尺度上却不及清代的宽阔,其中建筑构件雕刻精美的当数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立面左右两侧由山墙处理成“八”字形。东、西两面山墙为穿斗士式,其余为叠梁式。虽然屋顶和瓦片几经翻新,但原有的木架结构仍然保存完好。

1.额枋

额头柱的上端只与额头相连,相当于唐宋时期建筑的阑额,上面没有普柏枋。在宋式建筑中,梁常被加工成月梁样式。额枋头部位置也被加工成月梁状,这是明清徽州建筑外在形象的一大特色。汪氏宗祠额枋头为月梁状,额枋头两端下部镌刻一条长长的新月牙形弧线,为典型的明代建构标志之一。作为宋明两代具有继承性的汪氏祠堂中的额枋,具有直接的历时性美学因素,其艺术研究价值首屈一指。

2.斗栱

汪氏宗祠中斗栱主要分为斜头栱和丁头栱两种。最早的斜头栱见于辽代的建筑中,至金代才广泛使用,金代后却逐渐减少。但是,徽州的许多明清木结构装饰都保留了这种古老的做法。汪氏宗祠的柱头铺为五作式,没有护斗。第一跳的华栱直接插入柱头、计心。第二跳时,华柱上没有指挥杆即令栱,而是斜栱扩大了支撑面。丁头栱也是宋式建筑的一种常用手法,简洁大方,且符合结构逻辑。乐叙堂的丁头栱顶端部位突出隆起,这是早期丁头栱的变异实物。

3.雀替

梁枋和柱子之间用雀替或丁头栱加固。在明清徽州建筑常见的雀替中,应属于小雀替类别,应该算是丁头栱雕刻后而成的一种变体。祠堂下枋有丁头栱作支撑的替木。刘致平先生曾指出,雀替的“雀是宋《营造法式》上的绰幕枋的绰字,至清代转讹为雀。而替则是替木的意思”。汪氏宗祠的替木雕刻异常细致,实际上它已和丁头栱一起成了雀替的变体,其形态非常支持刘致平先生的言论。

4.梁架

梁架基本保留了叉手、支脚、蜀柱等宋式构件,但叉手、支脚被雕刻成奔浪的形状。蜀柱直接支撑着山脊,叉手其实就相当于一双托手。蜀柱和叉手用华柱加固,华柱直接插入蜀柱,降低华栱的位置以和叉手相连,而不用抹颊。蜀柱由莲花墩支撑。在明清徽州建筑中常见的做法是在蜀柱下设置墩台,这应该是受到柱下设计柱基、柱础的启示,其形态、纹饰也多为宋代制法。由于木雕制作比石雕更容易,宋代柱基上罕见的仰覆莲花、宝相花、海石榴花等佛教禅宗植物纹样,在明清徽州地区的祠堂建筑木结构中极为普遍,这也许是和当时在农村地区民众信仰佛教、追求秘理、熏陶心境有关。汪氏宗祠柁墩处有仰莲等四种形态,雕刻生动细腻。平梁和四椽袱均被加工成月梁形状,异常精美。

两宋时期的建筑设计规模虽不及唐代,但风格趋于美观多样。在建筑布局和造型设计中出现了几项新技术,宋代木结构建筑采用模块制和以“料”为基础的定额制,使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技艺两者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标准化的层次。乐叙堂内部建筑中的额枋、斗栱、雀替、梁架等木构架建筑做法与宋代建筑装饰做法如出一辙,规范化的建筑做法与祠堂至高无上的地位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祠堂内的木构架装饰设计与制作,体现了汪姓族人严谨的行事法则,这显然普遍地影响了明清徽州地区权贵私人宅第和氏族宗祠建筑的样式设计。

三、结语

汪氏宗祠的建筑格局强调“天人合一、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始终贯穿在选址布局、平面空间、雕刻艺术之中。乐叙堂的选址布局顺应道法自然理念,与周边环境和谐,简言之,反映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又格外注重“尚中”法则,强调适度、秩序和等级。汪氏祠堂平面中轴对称分布,空间以秩序化的模式沿中轴线依次布置,处处强调中轴线的对称格局,形成以“中和”为特色的祠堂建筑美学,折射出“尚中”思想对皖南地区祠堂建筑的深刻影响。汪氏宗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建筑风貌独特,是皖南明清祠堂的精品范例。宗祠是以“进”为单位的天井院落平面形制,空间秩序明确、层次丰富,木构架建筑体系完整,室内雕刻精致,题材多样。祠堂的建筑形制、构造细部、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反映了明清时期皖南祠堂建筑的设计风格和营造水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

长期以来由于过去在当地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甚至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消失或改变其本来面目。本文旨在挖掘宏村乐叙堂木构架装饰做法的地域特征,同时激发现代大众对传统古建筑遗址的保护决心。通过分析汪氏祠堂的木构架装饰艺术,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中外学者对徽学、皖南古民居村落以及其雕饰进行研究,并为黟县宏村明代汪氏祠堂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宏村宗祠宗族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宏村画卷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画里乡村——宏村
雨色宏村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福建古田杉洋宗祠遗产调查记
浙江上虞市『大舜庙·虞舜宗祠』楹联征集结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