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铭俊 西南交通大学
我国四川地区继发现三星堆遗址后,又陆续在成都平原发现了温江鱼凫古城、紫竹古城等诸多遗址。这些遗址在文化根源上有着同属关系,因此被统称为宝墩文化。下文主要针对宝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历史进行溯源,同时总结文化特征与美学特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国未来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星堆遗址是古蜀的文化遗址,其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产生与发展的主要时期为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20世纪20年代起,国内外的相关领域专家便已经陆续开始了对三星堆遗址以及出土文物的考察,经过不断的发掘探索,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遗留的文物与早期建筑,这是我国文化探索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发现。三星堆遗址文物与建筑遗迹的现世,帮助专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甚至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的脉络,证实了三四千年前中华文明的存在,以及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三星堆遗址的体系构成复杂,遗址包括三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宝墩文化,这一文化遗址包含了龙山时代到夏代的大量遗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遗址群,也是备受社会以及学界瞩目的一期文化。而以青铜为关键词的商代文明则是二期文化,这一阶段的文明,因三星堆遗址与发达的青铜文明而备受瞩目。三期文化是商末到西周早期形成的,以废旧古城遗址为主的三期文化,即十二桥文化。在这些文化分支中,青铜文明的影响力最大,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青铜文明也始终是研究的重点,这一文化分支的影响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成都平原,而是扩散至陕南与汉江平原等区域,超出了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范围,同时也受到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影响。而宝墩文化作为有着重要价值的一期文化,因年代过于久远,出土文物以及遗迹等的完整度较低,有待还原,因此对其研究依然需要进一步深化。该遗址的出土文物至今为止依然有许多信息有待进一步考证,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即便已经持续争论接近半个多世纪,遗址内当前依然有许多信息未得到明确。
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上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支,是至今在成都平原发掘出的历史最早的文化遗址。通过研究宝墩遗址的历史信息可以认定,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在成都平原形成,人类聚集于此生存繁衍,宝墩文化体系便已经开始形成。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文化分支,同时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证明,宝墩文化有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宝墩文化的源头可能性最大的是营盘山文化。在后续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宝墩文化的陶器制作工艺日益精进是有实际依据可考的,而且能够看出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了其他地区或是族群的文化影响。总而言之,宝墩文化是我国甚至是人类社会早期形成时孕育的诸多文化之一,是四川地区早期人类社会真正迈向文明社会的证明。地理位置分布上,宝墩文化的各个遗址均分布于成都平原上,包括郫县古城村、温江鱼凫村与崇州双河村等均分布于此。早期的古人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但同时也在研究陶器的制作工艺,结合建筑结构、陶器与石器的工艺特征等,可以将宝墩文化根据发展脉络细分为若干期,并且能够与三星堆文化等其他文化相关联,形成更加完整的文化历史脉络体系。对于成都平原来说,宝墩文化是当地文化溯源的主要依据,但是其影响力不止于此。通过对宝墩文化的研究,我们也能总结其他文化分支,甚至是他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四千五百年前,宝墩文化诞生,同一时期,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同样发现了铜,同纬度的古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都已经形成了国家,并且已经出现了青铜文化的踪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结合当前对宝墩文化的研究结果,去分析青铜文化是如何跨越地区甚至是国界,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扩散的,以及是否有哪个文化分支影响了其他文化。受到地理特征的影响,当地文化遗址的位置普遍处于山地与丘陵之间,即在平坝与坡地等位置,因为成都平原位置理想,其他位置很难形成大规模聚落,便也无法形成大规模遗址。自龙山时代到三星堆文化时期,当地的聚落形态普遍以“坝子文化”为主。群众三五成群,在河谷周围零散地以线状分布,形成聚落群,进而演变成成熟的村落或是乡镇。借助平原的地理优势与环境优势,便形成了中心聚落,即早期的古城。但是成都平原面积并不足以拓展聚落规模,几个大聚落便更为担忧如何规避领地冲突,因此为保证和平共处,也为了守护部落疆域,便建立起了具有防护作用的城堡,城邑群落就此产生。后续的古蜀文化区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形成的集合体,是戎伯文化与坝子文化融合的成果。成都平原的坝子文化高度发达,基于古城群发展出的古蜀文化与其前身宝墩文化便成了后续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了当地文化的核心,进而使其他临近的、发展不平衡的文化向着更加先进的、独具特色的方向发展,一个独具华夏民族文化特色的古蜀文化区就此形成。加之该文化聚落区正处在长江地区的中下游,在东南沿海位置与西北农业区的交界处,该地区有着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也赋予了当地文化多元化的特色,使得当地文化体现出更加复杂的、南北杂糅的美感,最终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巴蜀文化风格。总而言之,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的文化起源,其遗留的古迹与文物,是研究当地早期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领域发展的重要依据,甚至是研究早期人类社会构成、人类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依据,其影响力甚至是世界性的,其研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三星堆遗址共分四期,其实际的排列综合了自1980年以来所发现的材料以及不同时期的地层迭压特征。每一期分为不同阶段,且每个阶段的出土文物有着不同的外形特征以及美学特点。对三星堆遗迹的整体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陶器。其造型、用料、纹样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三星堆遗址第一期,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1986年第三发掘区发掘出的16-13层。第一阶段出土的多为不完整的陶器碎片,完整的陶器极少,但是通过碎片的拼凑,以及对少数相对完整的陶器的外观观察,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陶器底部多为平底,沿口部分则多为宽沿,此外也有花边口沿器、钵形器、喇叭口等器形。材质方面,一期出土的陶器,材质多为泥质灰白陶。纹样方面,这一期的陶器,其纹饰多为平行线、细绳纹、附加堆纹等纹样,粗绳纹与方格纹虽然也有发现,但是相对较少。二期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1986年第三发掘区发掘出的第12-11层。这一期的陶器,器形方面,多为圈足器、高柄豆、大口罐、陶岙等。材质方面,多使用夹砂陶。纹样方面,多使用锥刺纹、刻划纹、凸棱文等。三期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1986年第三发掘区发掘出的第10-9层。这一期的陶器,其器形除去以上谈及的圈足器、高柄豆等器形以外,还有酒瓶、觚、圜底等。材质方面,多使用夹砂褐陶。纹样方面,除以上谈及的纹饰,还发现了其他纹样,包括蚌纹、米粒纹等。四期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1986年第三发掘区发掘出的第8-4层。器形方面,以圈足器与尖底器为主。材质方面,所使用夹砂褐陶。纹样方面以素面为主,绳纹虽有使用但并不常见。
二是工具。该遗迹遗留的早期工具包括武器、生产工具等许多类型。用料方面以石料为主,只有纺轮与网坠等少数工具使用陶土。石斧、凿等工具,其大小多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为了方便使用与美观,通常会打磨光滑。除此之外,遗址也发现了玉石器。
三是城垣与房址。该遗址的房屋建筑并没有类似吊脚楼的结构,全部为地面建筑,面积多在14~35到三十五平方米。楼形多样化,包括方形、圆形、长方形等不同楼形,而长方形是最为常见的楼形。用料方面,建筑修筑时多使用木、土以及竹等天然材料,并且可以发现很早便使用了具有代表性的榫卯与分段搭接技术,在房屋的四周墙基开挖宽度约17~37厘米、深度约20~60厘米的沟槽。柱间立小木棍或是竹棍。并且使用竹条之类材料进行编制,柱洞的间距普遍在60厘米到1.1米左右。两面均匀涂抹草拌泥,便形成了“木骨泥墙”。建筑的施工手法方面,除了个别墙面为了巩固城墙而在中心使用砖坯,主城墙主要采用分层平夯的方法,护坡的施工则主要采用斜拍技术。
四是墓葬,该遗址墓坑均为长方形的竖穴,少数墓坑有随葬物品,但普遍无葬具。葬式多为仰身直肢的状态。
宝墩文化的分期,综合了多处遗址的发展,包括温江鱼凫村遗址、新津宝墩遗址等。该文化发现的材料以及不同时期的地层迭压特征。每一期分为不同阶段,且每个阶段的出土文物有着不同的外形特征以及美学特点。
1.陶器。基于出土材料可分为四期。一期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宝墩遗址。该处遗址出土的陶器,器形包括宽沿平底器等三星堆遗迹也有的器形。此外还有盘口、敞口圈足尊、宽沿盆等。材质方面,主要使用泥质灰白陶。纹样包括以上谈及的几何纹等部分纹样,此外多使用镂孔纹、多绳纹、戳印纹等。二期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都江堰芒城遗址。该遗迹出土的陶器,器形包括三星堆也有的喇叭口高领罐等部分器形,此外还有浅盘带柄豆、盘口圈足等新的器形。纹样方面除以上谈及的划纹、绳纹、戳纹等,此外还有镂孔纹及凹、凸弦纹等纹样。三期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郫县古城遗址以及温江鱼凫村遗址的早、中段等。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器形方面,除以上谈及的喇叭口高领罐、盘口圈足尊等部分器形,此外还有浅盘豆、敞口圈足尊、折沿罐等器形。纹样方面,除以上谈及的平行线、网状等划纹以外,此外还有三角纹、新月纹等,多使用绳纹。四期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鱼凫村遗址的晚段。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器形以矮领圆肩罐、折复钵、敛口瓮新的器形等为主,用料方面多使用夹砂褐陶。纹样方面,除基本的划纹以外,多使用戳印纹、凸凹纹等。这一时期的陶器风格突破大,大翻口、宽沿的式样居多。
2.工具,该遗址的早期工具以石器为主,工具规格较小,多在6~10厘米,多使用通体抛磨的技术。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形态以斧、凿为主,同时有少量刀、铲等,也均为石制。矛与箭镞等作为武器使用,同时也发现了网坠与陶纺轮。
3.房址与城垣。该遗迹所发现的建筑,多为与三星堆同样的木骨泥墙结构,房形以方形与长方形居多,这与三星堆有共同点。多处遗址发现了木骨印痕的红烧土块,说明墙体是经过烘烤成型的。而建筑的朝向普遍为西北—东南。施工手法方面,构筑城垣主要采用堆筑法,即斜坡状堆积形成的,夯筑主要采用拍打方式,土层上发现的板痕长约50厘米、宽约10厘米,而又因当地土质较黏,在夯筑的同时会在拍打面撒上沙和草木灰。
4.墓葬,宝墩墓葬构成基本与三星堆遗迹相同,均为长方形土坑墓,且随葬品少,无葬具。
综上所述,三星堆与宝墩遗迹在建筑风格、施工手法,不同期出土的陶器风格、材质、纹样设计等方面均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通过不同分期的美学特征总结能够发现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是依然有许多交集之处。两者位置同处于成都平原,生态环境无显著差异,但三星堆文化的一期基本等同于宝墩文化的第四期,相当于宝墩文化产生的3700年后,这样的背景导致三星堆文化很容易被认为与宝墩文化存在传承关系。但事实上当前对于两者的探索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而且两者的发展脉络虽有交集,但也有许多独立的、连贯的发展线索需要进一步发掘。对于两者陶器美学发展的研究亦是如此,目前还无法得出一个十分确切的结论,无法确认两者是否哪一方沿袭了另一方的美学风格。
宝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作为我国成都平原地区的早期文化分支,甚至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分支,无论是对于我国还是对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在遗址与出土文物中所蕴含的美学特点同样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针对两者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且分析了两大文化遗址的建筑与出土陶器的美学特点,希望这一课题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多关注与讨论。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们的研究价值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