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提升研究

2022-12-31 09:2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工科育人思政

苏 雪

(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新工科”和“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工科教学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专业教师最熟稔的两个词。无论是新工科建设,还是课程思政建设落脚点均是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而在高校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工科专业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学界聚焦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类专业教师素养培养的研究成果有之,关注工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提升的也不少。但是,在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双重背景下,研究工科专业教师如何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的成果较少。本文拟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 新工科和课程思政锲合度高

2017年,新工科建设构建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三部曲,奏响了新时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篇章。新工科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新需求、国际竞赛新环境、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其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和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新工科之“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专业的新要求”,在日常教学研究中,专业教师普遍关注的是后者。“工科专业的新要求”是指工科专业育人本质没有变,但着力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在新工科实践中,应遵循工程教育发展规律,构建未来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指出未来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自主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数字素养。”[1]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为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为此,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不仅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更构建了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未来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要求,新工科和课程思政具有高度契合性。实现两者真正契合的关键就是教师,第一主角必定是专业教师。作为了解工科发展趋势和具备专业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其课程思政的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必然决定着新工科育人与育才的成效。

2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现状

高校人才培养中80%以上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学生80%以上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专业知识,因此,对学生成长影响最深的必然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凸显专业教育“主战场”和专业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关键是作为“主力军”的专业教师的素养和能力。

在面对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现状如何?根据现有调查研究结果和工作实际情况,笔者进行了粗略总结,可窥其一二。

一是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不深。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几年了,专业教师对其认知还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足,大多数专业教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据学者对“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调查结果来看,26.39%的工科教师知道但不了解课程思政,5.56%的工科教师不知道课程思政。[3]这说明,部分工科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还只是“听过而不知”或“知而不深”。

二是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能力不足。因工科类课程教学内容中几乎没有显性的思政元素,这样对专业教师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要求会更高更广。同时,在教师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工科专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往往忽视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积累和培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从哪里发掘思政元素?如何发掘思政元素?哪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契合度高等一系列问题给工科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堂教学能力不够。工科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完整,知识点多,逻辑严谨,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系统的“公式”演算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势必会影响到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入。在缺乏对课程思政认知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硬将思政元素运用课堂教学中,势必会形成知识与思政两张皮现象,有可能适得其反。

四是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协作性不强。在专业教学中,往往是一门课程一个教师,即使有几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各备各的课,各讲各的内容,互不相关。同样,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也是主要依靠教师的自我尝试。

3 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提升路径

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工科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4]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已成为“经师”的专业教师如何成为“人师”?如何真正地做到“统一者”?

一是提高专业教师个人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在“三全育人”格局下,专业教师必须摒弃思政教育与己无关的认识,树立“人人育人”的主观意识,找准育人角度和发掘有效思政元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针对众多专业教师“想干但不知道如何干”的困局,学校要坚持从“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出发,通过教育、培训、研修和示范等途径提高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和认知。专业教师个人更要主动学习提能,通过自学、交流、观摩和培训等途径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发掘育人元素和提升育人能力。

二是依靠学院(系)教师团队力量促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提升。受制于自身知识体系、时间精力和素养结构的限制,教师需要依托集体力量提升自身能力。首先,可以借助课程教学小组、教研室和专业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开展主题研讨、专题学习、集体备课,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其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结对帮扶作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经验分享会,发挥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推广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进行结对共建,“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优促新、互学共进”共同提高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最后,积极构建由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牵头,院系党组织推动,教师全员参与的学科思政、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机制。

三是构建跨学院交叉融合的教师课程思政建设协同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除了相近学科专业教师集体备课,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外,还需要以思政教育工作为纽带,力邀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学生工作队伍加入。根据专业背景和价值塑造教育经验,结合专业特性和课程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思政元素挖掘融入和完善教学大纲,实现思政教师侧重价值塑造,专业教师侧重知识传授的有效衔接。通过各类教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带动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随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工科课堂教学就能做到“专业不减量,育人有质量”,不再是“冰冷”的说教,同样可以做有温度的教育。

猜你喜欢
工科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