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为例

2022-12-31 06:45王莎莎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理政

王莎莎(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苏振扬(黄冈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部2020年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规定了英语专业教学更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的渗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文秋芳(2021)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1]

国外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在道德教育领域中蕴含着一些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比如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国内已有学者对外语课程思政进行了研究并产出了一些学术成果。从宏观方面,刘正光、岳曼曼(2020),文秋芳(2021),罗良功(2021),蔡基刚(2021),黄国文、肖琼(2021)探讨了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方案;陈法春(2020),王欣等(2021)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议。微观方面:徐锦芬(2021)、孙有中(2021)、张敬源、王娜(2021)、王守仁(2021),胡杰辉(2021)详细分析了外语课程思政内容和教材设计,文旭(2021)、尹晶(2021)、丁凤等(2021)、常晨光等(2021)针对语言学、英国文学、交际英语、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具体课程思政路径进行了探讨。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研究,王明杰(2020),司显柱、曾剑平(2021),刘奎娟(2021)从翻译角度分析了我国对外政治话语相关原则和策略;周忠良(2019),董雁、马杰(2021)探讨了该书海外传播的影响力。

已有研究尚未探讨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未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纳入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笔者认为把中国文化作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是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纳入英语词汇学教学,挖掘其思政元素,是践行外语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该研究有利于践行教师“教书育人”宗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学兴趣,促进高校外语专业课程群思政建设,提升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质量。

二、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目标

如何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有机协调英语词汇学教学与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是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具体聚焦:

(一)解决思政教学目标与知识教学目标偏离的问题

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生硬地贴标签,应当与词汇学知识教学目标有机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在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其运用到英语词汇学教学中有利于促成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知识教学目标的统一。

(二)解决思政教学内容和知识教学内容孤立的问题

英语词汇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汲取经典教材之长,同时选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相关英语词汇实例进行分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践行正确的价值观。

(三)解决思政教学支架和知识教学支架不一致的问题

思政教学流程设计的误区一是教师一味地搭建知识教学支架,忽略了思政教学支架,无法实现思政教学目标;二是教师直接将思政元素灌输给学生,忽略动态教学支架的搭建。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的英语词汇学课程,其思政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堂话语权,实现互动体验式课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将思政教学支架融入知识教学支架。

(四)解决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不协调的问题

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侧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如使用形成性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等,忽略了评价的思政内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中的中国特色词汇、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爱国情怀可以为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评价指标提供重要借鉴。

通过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内容、流程和评价之中,是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的目标,也是实现该课程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必经之路,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思政目标的潜隐化

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目标潜隐于词汇学知识、语言、能力、素质以及价值观目标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英语词汇学课程内容凸显中国元素,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本土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教学流程的支架化

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流程结合知识教学支架和思政教学支架,二者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动态学习过程,实现互动体验式课堂。

4.评价内容的思政化

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评价重视评价内容的思政性,增加中国文化阐述能力的相关指标,对接思政教学目标,确保评价反馈的促学作用。

总之,“教师在进行外语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以语言形式为载体,以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为抓手,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引领教育,做好‘教书和育人’相统一”[2]。

三、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具体研究内容

外语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系统,本研究聚焦课程思政的微观教学设计,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报告、讲话、演讲、批示、指示、贺信等92篇内容作为英语词汇学课程中的教学素材,挖掘思政元素,探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教学设计。具体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一)明确思政教学目标

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将英语词汇学知识和中华元素有机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认可中国元素,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思政教学目标应贯穿于知识、语言、能力、素质以及价值观目标之中。(1)知识目标。了解英语词汇的历史发展、形态知识、语义知识、语用知识以及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知识等;通过英汉对比提升对汉语语言及文化知识的了解;(2)语言目标。扩大英文词汇量,掌握中国特色词汇和热词、新词的英文表达;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能选择正确的词汇表达观点,能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3)能力目标。具有“问题意识”,能发现问题,运用已学方法或理论解决问题;具有批判性、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具有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能通过同伴合作、小组合作促进学习;(4)素质目标。结合词汇学跨学科性质,从其人文属性中提炼人文素养,从其社会属性中获得专业荣誉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其自然科学属性中,学会实事求是、逻辑思考;(5)价值观目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西方文化不盲从,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与道德修养;文明互鉴,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价值观。

(二)涵盖思政教学内容

思政教学内容应凸显汉语词汇、文化和中国词汇学理论,将中华元素融入词汇形态、语义、语用之中,增强“中国英语”意识。(1)英语词汇形态教学。在词汇形态教学中引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中政治热词的形态构成实例,如复合法:New Food Security Concept(新粮食安全观);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军民融合)等;词缀法:eco-(eco-civilization,eco-environment,eco-conservation)等。首字母缩略法:CPC,BRICS,CMC,PRC;中国特色数字缩 略 词:Four Consciousnesses(四 个 意 识);Four Principles of Deference(四个服从)等[3~4]。对比汉语词汇形态构成规则,熟知中国热词的英汉表达。(2)英语词汇语义教学。在词汇语义教学中讲解语义变化和生成机制,引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中大量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实例进行演绎,如Forever green is the tree of life(生活之树长青);uncharted waters(深水区)等[3~4],对比英汉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的共性和差异;(3)英语词汇语用教学。英语词汇的使用离不开语境,每种语言都有其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这些词反映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以及独一无二的历史语境。“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就是文化传递性,即人类学会某种语言不仅仅是遗传的结果,更是文化传递的结果”[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中有大量中国特有的俗语、习语、典故、特色政治表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境的作用,如The red rising sun will light up the road ahead(红日初升,其道大光);The ceaseless inflow of rivers makes the ocean deep(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等[3~4]。(4)世界英语背景下“中国英语”教学。“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作为世界英语(World Englishes)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英语变体之一,是英语本土化的具体表现,是世界各国认识中国的重要桥梁。在英语词汇学课程中加入“中国英语”的概念,能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本土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很多表述浸润着这一文化内涵,如中国重大科技成果词汇:Wukong(悟空),Mozi(墨子)等;中国传统文化词汇:Lao Zi(老子),Zhuang Zi(庄子),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三严三实),Five-point Strategy(五位一体)等[3~4]。

(三)设计思政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提供知识教学支架和思政教学支架,前者用于帮助学生掌握新理论和提升能力,后者关注学生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思政教学流程设计应当遵循最近发展区(ZPD)原则,考虑学生当前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循序渐进搭建动态教学支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在主动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运用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既遵循了隐性教学的原则,也有利于课程思政目标的内化。如从词汇知识的输入到举一反三的产出,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语言现象,实现思政支架与知识支架有机融合。

(四)实践思政评价体系

思政教学评价能衡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是否达到了思政教学目标,是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评价设计既要考虑评价形式,也要注重评价内容”[6]。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完善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方式和重视评价内容。(1)综合评价方式。如使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人工评价和智能批改等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2)重视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符合词汇学学习的显性和隐性双目标,如“英语词汇构词法”一章的评价指标,除了英语构词法的类别、定义、举例,还应包含汉语的构词法、中国特色词汇英汉构词对比等内容,考查学生语言共性和个性的思辨能力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感悟能力。

四、结语

本文首先回顾了课程思政背景和内涵,其次梳理了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再次分析了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目标,最后探讨了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具体研究内容,从明确思政教学目标、涵盖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思政教学流程以及实践思政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厘清英语词汇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的实施路径。本研究有利于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特色词汇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促进英语专业课程及其他外语专业课程改革,协同合作实施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外语专业思政课程群。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理政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怎样打造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平台——以仙居为例,四问当前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신시대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环球时报 双语新闻   Bilingual stories
环球时报 双语新闻   Bilingual stories
环球时报 双语新闻Bilingual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