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

2022-12-31 06:45:38赵根成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关键词:培育劳动意识

赵根成(华中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本次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现状调查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一共回收了744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总共有32道题目,分为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和调查内容两个部分,问卷调查具体内容还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为了使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选择了中东部地区各个省市、各种档次的高等院校开展研究,包括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调查个体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

被调查对象“出生地”比例:农村为47.71%,城镇为27.69%,城市为24.6%;独生子女比例为40.19%。学历层次:本科生为88.58%,研究生为10.08%,其他1.34%。目前就读学校类型:工科比例为72.98%,文科3.49%,综合性大学23.39%,艺术、体育类0.14%。从被调查对象“出生地”“独生子女比例”“学历”和“目前就读的学校类型”等四项基本信息看,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农村和城镇;超过半数不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大多数是目前在读的本科生,且主要是在工科类院校就读。

一、高校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的“弱化”

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劳动意识培育的重要性愈发地凸显出来。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第一次将“劳”和德智体美一起当作国家的教育方针,特别强调了劳育的关键战略地位。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1月举行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劳动教育要有效地实施起来,学校从今年起就要狠抓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2]。

调查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虽然成效明显,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被“弱化”。

不开设劳动课程。“是否开设了劳动课程”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30%的被调查对象回答就读的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还有将近50%的调查对象不清楚就读的学校是否开设了劳动课程。关于“目前您就读院校每学年是否有劳动周或劳动月”,有34%的被调查对象回答就读的学校没有劳动周或劳动月。

没有劳动实践场所或实践基地。“您目前就读院校是否有配套的劳动实践场所或实践基地”调查结果显示,有近22%的调查对象回答就读的学校没有配套的劳动实践场所或实践基地。

没有专任劳动教育教师。调查显示,有近30%的调查对象回答就读的学校没有配备专任的劳动教育教师,从整体来看,配备了专任劳动教师的高校较少。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很少。在回答“您目前就读院校每学年是否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时,有一半学生表示其就读院校每学年不会举办劳动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弱化”的原因

导致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存在“弱化”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高校及社会等三个方面。

(一)家庭方面

第一,劳动教育理念的不正确。劳动价值观,是指人类对劳动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它由人类对劳动的目的、价值、意义和态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所组成,是人类世界观和人生观中的主要部分[3]。部分父母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家庭是青年大学生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而家长又是青年大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因此父母的教育思想和对劳动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和观点。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同时,在我国当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部分父母也存有着把“劳力与学业对立”的思维,并且对体力劳动也有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比如有部分父母经常这样告诫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去干苦力活,长大以后就只能当农民工,出卖廉价劳动力。在以上多种原因的影响下,父母普遍负担了全部家里劳动,没有很好地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这种对青年大学生的过分关怀,造成了必要的劳动锻炼在社会家庭日常生活中被忽视。不少大学生劳动意识淡漠,甚至劳动态度消沉,更不能形成一种较好的劳动习惯。

第二,劳动教育方式不科学。当前家长对青年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方式不科学,普遍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甚至劳动成了家长惩罚青年大学生的一种手段,这明显是不利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类的生存格局比较过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家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始终没有撼动,家庭建设不能放松。必须始终立足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坚持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优良家庭道德,特别重视好家风在家庭构建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影响。”[4]家庭教育要形成尊重家庭劳动的优秀家风,而父母也要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广大青年大学生都形成从小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高校方面

第一,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劳动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劳动教育形式也较为单调,这一现象是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高校目前对劳动教育最需要加强的地方。目前高校多是通过让大学生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开展劳动教育,而缺少对与社会劳动有关教育理论内容的传授,而这些劳动形式又削弱了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劳动的浓厚兴趣与热爱程度;第二,劳动教育考核体系不健全。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只有近30%的被调查对象就读的院校具有健全的劳动教育考核体系,超过20%没有健全的劳动教育考核体系,还有近50%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清楚就读院校是否有健全的劳动教育考核体系。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学校是没有完善的劳动教育考试系统的。然而,完善的劳动教育质量考评系统对于大学生劳动素质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使大学生知道劳动的真正意义,并且使大学生意识到劳动教学并非可有可无的。高校进行劳动教学的质量考评,对于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对于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建立、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社会方面

第一,劳动教育平台不足。当前社会上真正适合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平台相对较少,同时在这少数的平台中可以真正有效服务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也很少,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点,比如劳动教育的周期短、大学生自身的安全因素等等各方面,给其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进入工厂实习,由于厂方知道他是来厂里进行过渡实习的,不可能久待,因此并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重新培养新人,以及出于安全问题考虑怕给厂方带来麻烦,因此拒绝大学生进行实习的请求。第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宣传不充分。当今社会普遍充斥着轻视体力劳动、劳动挣钱论的劳动价值观念,甚至整天幻想能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社会没有充分引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三、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意识的策略

限于篇幅,本文不探究家庭和社会培育大学生劳动意识的策略,只对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意识的策略进行探究。高校应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实干兴邦”的社会主义劳动实践观、“民族振兴”的社会主义劳动发展观、“尊重勤劳”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指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逐步形成系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劳动意识培育制度。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在教育目标上,应坚持思想引领和劳动技能相结合;二是在教育方法上,应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与劳动规律相结合;三是在教育内容上,应坚持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相结合;四是在教育评价上,应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1.坚持思想引领和劳动技能相结合

在教育目标上,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应坚持思想引领和劳动技能相结合,突出价值塑造。青年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劳动思想教育价值属性。做好青年大学生自身的劳动意识培育,着力于将青年大学生自身培育成为勤勉劳动、勇于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人才,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大需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我国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劳动意识培育的全过程,充分挖掘我国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劳动意识教育中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内容,积极打造一些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项目,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育我国青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劳动实践能力,做到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造就新时期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坚持思想引领和劳动技能相结合的原则要把握两方面。一是思想引领为先。教育的基本使命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即要将青年大学生培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立德树人,“德”字当头,立“德”为本。为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过程中,应树牢大学生以下劳动观念:第一,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意识。第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第三,端正的劳动态度、爱护劳动成果。二是兼顾劳动技术。有“德”还要有“才”。新时代大学生如果无“德”就是危险品,如果无“才”就是次品。

2.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与劳动规律相结合

在教育方法上,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应坚持遵循教育规律与劳动规律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比如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差异的。对于大一学生,通过指导学生参与个体业务劳动、校内公益性劳动,锻炼学生独立的生存能力,并培养正确的劳动习性,从而有助于学生迅速应对大学日常生活;针对大二学生,以社会实践教学与专业知识学习为主,通过促进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劳动实践教学相结合,逐步建立学生对当前专业发展趋势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建设巨大成就的自豪感、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幸福感、进而热爱劳动;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围绕提高科研能力与意识,培育大学生至诚报国的志向,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科学研究精神、探索革新的进取毅力,认真严格、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作风;针对大四学生,以推动大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加强职业实习和社区适应能力,确定职业方向,并指导大学生在祖国发展建设最需要的地区建功立业。其次,要遵循劳动规律。劳动意识培育要循序渐进,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时,应先培训简单易于操作的,再培训复杂有难度的。

3.坚持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相结合

在教育内容上,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应坚持传统劳动与新型劳动相结合。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在能力要求、生产周期、劳动时间、风险程度、创造价值等五方面有显著区别。传统劳动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简单,劳动的再生产周期短,劳动时间是确定的,劳动过程中风险程度很小,在创造价值方面相对较低。新型劳动对劳动者的能力要求复杂,劳动的再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是不确定的,劳动过程中风险程度很大,在创造价值方面相对很高。正是源于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的巨大差别,其对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的功能也必然不同,所以在教育内容上需要将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开展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需要进行传统劳动教育。传统劳动特点是动作单一、多次重复、高度机械的体力劳动方式,也因此在传统劳动中,要求肉体的耐心、意志、艰苦、劳累;另一方面,大学生劳动教育更需要新型劳动教育。新型劳动特点是动作复杂、多种类型、灵活多变的脑力劳动为主。

4.坚持过程考评和结果考察相结合

在教育评价上,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应坚持过程记录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需要进行正确、全面、系统的评价,以评促“效”,其中坚持过程记录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过程记录就是将大学生四年学习中劳动教育情况清晰地记录在案。一般分学年、学期,将大学生劳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形式连续性地记载入大学生个人档案。过程记录可以反映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况,客观详细。结果考核即是对大学生参加劳动的情况给予等级评定,一般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也有按百分制评分的。结果考核对大学生劳动效果进行肯定性或否定性评价。过程记录注重大学生的劳动态度和能力,评估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和劳动态度,它有利于营造一种比较感性、和谐的劳动氛围。结果考核注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最终结果,以劳动教育结果为导向,评估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它营造的是一种比较理性、结果导向的文化氛围。为了全面评价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的效果,需要将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的结果考核紧密结合。

(二)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培育大学生劳动意识除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要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应从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健全劳动教育考核体系等三方面构建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

1.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高校应科学合理的设置劳动课程。要在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流程等方面建立劳动教育育人的架构,必须首先确定劳动教育系统模块中对基础知识、素养与能力的具体发展评价指标与条件,然后明确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并由此来指导课程体系与考核体系的设定,从而进行具体化的教育教学,以建立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是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形式主要由课内和课外两个部分组成,课中内容主要以劳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为主,包括对劳动教育的理论起源、发展过程、本质属性等方面加以介绍。课外主要围绕着校园清洁、安全执勤、助研助教或社团活动等进行各种等同于必修课的劳动实践活动,成绩计入学分。高校还应当设定劳动教育学分,并将劳动教育学分视为正式学分,与学校的毕业证书颁发相挂钩,并规定在校生毕业前应当按照规定的劳动教育时限,完成学校规定的劳动教育内容,以推进学生劳动意识培养。

二是学校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意识培育元素。劳动意识培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在非劳动意识培育课程中也蕴含着劳动的因素以及劳动的需要。因此,高校应该强化劳动意识培育在各专业中的渗透,也应当把劳动意识培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服务辅导课堂、社区实践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思想道德、法制、就业服务等多方面,广泛培育大学生劳动意识。

2.广泛开展大学生劳动实践活动

(1)校内实践活动

首先,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内劳动。丰富多彩的校园劳动实践是激励青年大学生劳动兴趣与激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劳动意识培育必修课的重要补充与延伸。而相比于学校劳动理论课来讲,校园活动有着更良好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能够促进青年大学生把劳动理论与劳动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比如,高校积极组织举办劳动专业技能比赛和劳动知识竞赛,让大学生自觉地积累劳动理论知识,并引导大学生把劳动理论知识灵活地使用于校内劳动。组织举办“大学生劳动周”等社会活动,发展校内劳动教育型协会,探讨构建微型“校内农庄”制度,以年龄、班为单元,通过大学生轮值轮岗种植栽培粮食作物、绿植花草等方法,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劳动责任意识。同时,可以开展如室内设计、勤工俭学、废品再造、生活器具修理等内容的兴趣小组,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与创新能力。要将校内见习与实训、勤工助学、校内绿化、学校保洁、保安执勤等工作方式的理解和应用、集体劳动的工作方式与技能、集体劳动组织策划等工作项目标准化和理论化,进入教学走进课程。开辟高校学生宿舍、课堂、餐厅、图书室、行政管理等工作内容,安排充足的校内实践活动。

其次,高校应建设大学生劳动教育网络平台。高校要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创造劳动意识培育的网络平台。积极发展线上创新性教育网络平台,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比如,在2014年由桂林电子科技学校首倡,多家高校联合所发起的广西漓江学校秉承“以身作则、才能至上、手脑合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培育青年大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线上打通多校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网上视频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线下依托学院为网络平台进行综合教学实验、课堂比赛,形成“网上教学、虚拟仿真、综合教学实验、课堂比赛”的四位一体,线上线下交互、虚拟现实融合、校企合作的学科教育创新性发展模式。该工作项目吸引了许多青年大学生的参与兴趣,既增强了创新实践能力,也提升了大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5]。

(2)校外实践活动

高校应大力开展校外的劳动实践教育。社会是劳动意识培育的重要主体,社会中蕴藏了大量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大学生劳动意识培育应注重利用社会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打造校外的劳动意识教育教学基地。

第一,高校应通过“校企联合”模式、“校地合作”的形式,与当地企业和地方政府进行协作,增加大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也不应该局限在校园内,可走出去,在校外开展一些社区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展开,从而更加充实劳动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比如山西吕梁学院开展了公共服务型劳动教育,主要通过安排师范生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顶岗置换,服务一线教师进修培训;通过让大学生进入工业实践基地,服务社会工业生产,培养师生吃苦耐劳的“吕梁精神”[6]。

第二,高校应当科学合理地研究设计并规范大学生在校外的社会劳动实践与教学方案。根据大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业要求和发展需要,通过科学合理设计,规范校外劳动实践教学方案,以提高校外劳动实践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也要注重合理布置和设计校外劳动教育作业,并通过学生每日打卡、校内自评、校内评估等的方法,鼓励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专业服务、公益劳动等培育劳动意识。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