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涛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形态。作为一种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真理价值。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摸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光荣传统,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包俊洪[1]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和整体要求。曹胜亮[2]认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成就和伟大业绩的根本。现有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不同角度对其理论渊源、地位等问题的探讨上,而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论品质、价值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实践基础与理论渊源两个角度分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形成基础,进而挖掘“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立场,探究其理论品质与价值。
在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初心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并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结束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百废待兴,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党准确把握了人民对富裕生活的需求,时刻将人民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和阶段性特征,探索并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摆脱贫困,步入小康,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的飞跃。进入新时代,党准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踏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时,又再次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3]。
纵观党的百年征程,无论什么时期,无论人民的需求有何种变化,党始终坚持立足国情,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对共产党人而言,这是我们一贯的奋斗目标,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而言,这是其实践的基础。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坚持并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推动历史进步,人民的力量是决定性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对人民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逻辑起点。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形成过程中,继承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与态度。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承担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了所有的人类发展需要的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形成过程中还继承和扩展了邓小平理论——一切为了人民——的内核。邓小平秉承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强调人民群众的国家和社会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吸纳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强调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江泽民的执政理念强调人民的历史作用与诉求,强调要关注人民生活。此外,在形成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还融汇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理念。
一切为了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立场和最终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根本意义在于党的一切工作要对人民负责、让人民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4]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是否得到利益,人民的生活是否得到改善和人民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最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并用“是否真正”进行了三次强调,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向和要求——一切为了人民,这既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党的宗旨,彰显着共产党的一切工作、一切努力、一切追求、一切奉献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人民——为了人民。
“一切属于人民”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固有之义。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公正是贯穿始终的基本发展理念,强调推动发展成果公平公正的由人民共享,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向更多领域和更深深度拓展,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改革,解决好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做好工作。发展成果的分配方式是验证为了什么人这一问题的关键指标,让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的政党性质和政权性质,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切依靠人民既是前述人民立场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目标最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要汲取人民智慧[5]142。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一切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历史由人民创造,也由人民推动。百年征程的伟大实践中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最基本的依靠和保证从来都是人民群众。百年奋斗中,我们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地位,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使我们在群众的滋养中不断成长、不断增长智慧,最终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顺利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的征程。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时刻站稳人民立场,时刻依靠人民的力量。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方能变为现实。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论断。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科学的“历史”范畴,指明“历史不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从多维度界定“人民”,分析“人民群众”的构成,指明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和广泛性。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重要作用,“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6]。中国共产党透彻地认识到了唯物史观的内核和精髓,承认和确立了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将其落实到了党的工作中,人民真正站起来且掌握了国家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情怀的系统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理论。“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扬群众史观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尚书·五子之歌》中大禹训诫之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史书记载的中国民本思想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大融合的时期,治国理政是一个最重要的话题,而治国理政最关键在于对待人民的态度,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一批“以民为本”的思想。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民贵君轻”“平政爱民”“顺从民意”等观点;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强调向善、和平,为人民营造安定的生活环境;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与民休养生息。战国以降,在历代开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逐渐具体化为畏民重民、知民得心、爱民恤民、忧民利民、富民强国等内容[7]。习近平总书记吸收和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立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人本情怀,进一步审视了人民在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历史进步进程中的中心作用,将人民的地位和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并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矛盾,总结出了符合无产阶级斗争规律的、指导无产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理论体系,指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是将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压迫中解救出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这个目的的条件,是无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从而消灭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追求使人摆脱盲目必然性,达到真正的必然性,进而成为自然的主人,领导无产阶级运动和革命,使人从阶级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使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围绕着无产阶级斗争展开,致力于无产阶级的发展与解放。通过发展生产力完成自然主义,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通过制度变革完成人道主义,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在完成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8]。“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强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人民共享,既依靠人民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又满足了人民自身发展需要,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使“人与生产资料自由结合”,使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目标,并把它践行到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和历史进步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这一历史之问。作为一个政党,其性质是其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社会规律和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只有中国工人阶级与全体劳动人民,才是中国民族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全体民族和全体人民的利益[9]。《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实践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0]。“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强调我们的工作要从人民最关心的与人民利益相关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强调人民利益无小事;强调要关心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抓;强调要将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当做工作是否做好是否有成效的判定依据。“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民性一直都是统一的、一致的。对人民而言,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其实现自身愿望的重要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要时刻不忘人民立场,一切工作都要对人民负责、让人民受益,将人民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目标与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5]136。在我们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做好一切工作,在一切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变为现实。
百年征程中,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也一直坚持贯彻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彰显着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全部努力、全部奉献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能够得到实现、保障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现了全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的历史性进步与全方位跃升,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进入到了相对殷实富足的阶段;城乡居民收入比显著缩小至2.5:1,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人增加到10.3亿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人增加到13.6亿人,居民医保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亿城乡居民[1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2]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式的表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深刻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考验面前怎么对待人民、怎么实现人民的利益的问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怎么做”这一历史之问。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从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百年征程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5]18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的地位,这使我们在人民群众的滋养中不断成长、不断增长智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保障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在国家治理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2015年7月、2020年7月和2021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分三批共设立了2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覆盖全国2/3的省区市。2022年8月26日,又增设1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13]。实现了人民群众参与立法,保障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践行。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4]。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人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最好注解。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从马克思人本思想出发,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征程中一以贯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学习、研究、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和辉煌的成就。环顾全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着强大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革命和改革,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发展这一解决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秉承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发扬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全部理论都围绕着人民展开,一切工作、一切政策方向和一切奋斗目标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