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具性+人文性”的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2022-12-30 08:32宫琳菁
商洛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日语外语思政

宫琳菁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12月,教育部专门围绕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问题,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正式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2018年6月的全国高校本科教育会议再次强调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品质,并要求各个学科都参与到思政教育当中,每一门课程都有责任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履行育人的责任。2020年5月,教育部再次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为高校建设课程思政体系指明方向。2020年6月教育部还专门进行了答记者问[4]活动,就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做了进一步陈述。2020年韩宪洲发表的《课程思政“三问”: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5]及《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6],从宏观上对课程思政“三问”和“四问”进行了解答。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张敬源等[7]从宏观上阐述分析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原则与路径。成矫林[8]提出“外语课程思政应以深度教学实现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文秋芳[9]在对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理性文化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双维度的外语课程思政描述框架。王青羽[10]立足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外语通识课教学实践,探讨了“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融入问题。黄国文等[11]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六要素。李洁[12]以日语专业为例,从文化自信的视域研究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目前,学者们对课程思政建设及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所涉及的问题从宏观层面的研究居多,微观层面探讨较少,尤其是在怎么做方面没有具体细化。外语课程思政相关方面的研究不分专业外语和大学外语,统一而论的较多,且外语课程思政研究英语专业方面的居多。

大学日语是大学外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日语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必修或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日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13]3。其工具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大学日语课程是基础教学阶段日语教学的展开、提升及拓展,主要目的是培养日语零基础学生和在高中日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二,大学日语课程可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日语或职业日语,让学生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其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日语教学中。简而言之,工具性是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即“育术”;人文性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发展,核心在“育人”。本文基于“工具性+人文性”的大学日语课程性质,以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与课程思政实现有机融合为中心,探讨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以词汇、语法等语言教学内容为抓手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日语教学指南(2021版)》指出,教材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及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和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和保证[13]23。《大学日语教学指南(2021版)》在大学日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材建设及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都有深入明确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各高校应积极推进大学日语新形态教材建设,在大学日语教材的选择上,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其他优秀教材。同时也应重视教学参考资料的选择,优秀的大学日语教材是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语言知识及其应用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的前提和保证。

基于“工具性+人文性”的课程性质,大学日语教学应认真思考如何挖掘大学日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实现日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大学日语课程有着丰富的思政教学资源和素材,应以词汇、语法、课文、练习等教学内容为抓手,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大学日语教学中。

除了假名的发音与书写的入门阶段以外,大学日语的教学主要是按照词汇→语法→课文→练习题的讲解与练习流程来进行的。“外语类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在于语言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途径和目标,而语言与意识形态紧密关联”[14]。如何以语言教学内容(假名、词汇、语法及课文)为抓手挖掘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实现日语语言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是大学日语教学中亟待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大学日语教材“新时代大学日语系列教材”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原则”[15-18]编写的,是一套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材。以该系列教材为例,在日语入门阶段的假名学习(《新时代大学日语1(学生用书)》第1、2课)中,讲解日语假名的发音与书写时,就需要注意到其中的文字源流问题。日语假名最初是起源于汉字,日本人依据汉字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由此,学生在学习假名发音和书写的同时,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词汇讲解中讲到“婚(结婚)”(《新时代大学日语 2(学生用书)》第 5课)这个单词时,可结合日本结婚等相关习俗介绍,对比中日两国的婚恋习俗和语言禁忌等文化现象。以此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及人生价值观。在讲到“持ち帰る(打包)”(《新时代大学日语3(学生用书)》第18课》)这个单词时,可提醒学生食为政首,要始终警惕粮食安全问题,杜绝浪费粮食的行为,外出就餐的时候一定要根据食量点餐,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落实“光盘行动”。在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中,教师可以编写设置有思政元素的例句。例如在形容词相关语法知识(《新时代大学日语1(学生用书)》第4课)的学习中,补充翻译练习可列举例句“スカイツリーは日本の一番高い建物です(晴空塔是日本最高的建筑物)。”“西安は古い町です。名所旧跡が多いです(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名胜古迹很多)”。如此设计,既让学生学习和练习了日语形容词的语法知识,又让他们了解了日本社会文化、学会用日语介绍中国西安,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及用日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实现了语法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在讲到《新时代大学日语2(学生用书)》第5课课文《スマホを買い換えます》(《换购智能手机》)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教育学生不做“低头族”,不沉迷于各种手机软件,不在社交网络发表不当言论,合理正确有效安排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等。此外,教师在教学的导入、课外补充、练习等环节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二、构建“强思政引领+重课程运用”的第二、三课堂新模式

基于“工具性+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构建“强思政引领+重课程运用”的第二、三课堂新模式,是拓宽课程思政教育路径的有效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第二、三课堂活动,可以让课程思政教育呈现出更佳效果,从而实现课程育人与课程实践的有机融合。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从内容上看由三类构成,即学生自主参与的竞赛部分、非竞赛部分、教师讲座部分及多媒体网络互动部分。竞赛部分有日语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自编短句比赛、语音朗读比赛、日语歌曲比赛等。非竞赛部分有日语角、原版书籍、课外阅读、与日本外教一日生活体验、影视欣赏等。”[19]那么大学日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部分中不论竞赛部分、非竞赛部分,还是教师讲座部分,以及多媒体网络互动部分,组织者及大学日语教师都应加强思政引领,注重课程运用,做亮第二课堂。以大学日语演讲比赛为例,举办大学日语演讲比赛旨在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应用和思维能力,那么在演讲题目的设定上就要加强思政引领,演讲主题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青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日友好交流等进行命名。例如:2022年度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日语演讲比赛的命题演讲题目就设定为《世界に紹介したい中国の美しさ》(《想向世界介绍的中国之美》)、《中日国交回復50周年に期待すること》(《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所期待的事情》)。此类题目的演讲比赛不仅能够促进参赛学生日语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训练、提高学生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大国文化自信、中日友好交流的使命感、爱国主义情怀等,从而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学习锻炼场所,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和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载体的课堂”[20]。在课程思政要求的引领下,根据院校所在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特色,充分挖掘当地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做活第三课堂,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政育人”三者有机有效融合。教师可以在实践周带领学生去院校所在地区或周边地区的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文化考察,可提前向学生发布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日语导游解说词(如无日语解说词,可教授学生相关关键词汇的日语翻译),教授学生解说词中关键的日语词汇、重要的日语公示语,复习在解说词中出现的已学习过的语法知识等,同时督促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通过实践考察,学生不仅可以扩展日语词汇量,复习日语语法、学以致用,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学习革命优秀传统,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及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文历史观和民族国家观。与此同时,第三课堂中的志愿者服务和社区服务可以根据服务内容不同,结合大学日语第一课堂的相关所学,实现大学日语第一、三课堂的有机联动。例如,学生们在敬老院的送温暖志愿者服务活动,一般包括与老人谈心、为老人理发、表演节目、赠送日常生活用品等,那么在与老人谈心的环节,可以向老人们介绍日本的养生文化、长寿秘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老人的健康日常生活方式、饮食注意事项等方面会有所帮助。学生们在敬老院的志愿者活动可使老人体会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学生们也践行了尊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同时又将在大学日语第一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实际运用到第三课堂中,由此可以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理想效果。

三、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考核

当前对学生的大学日语能力考核主要是由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组成的综合考核,形成性考核源于学生的日常表现,终结性考核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占比因学校而异。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考核也就是期末考试,考试的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基于“工具性+人文性”的课程性质,课程考核中不仅有日语语言知识的相关考查,还应在考核中增加思政能力的考查,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考核。这样做既能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也能对师生起到督促作用。

在形成性考核中,在课后作业布置、课堂表现中的抢答、课堂讨论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课程思政元素。例如,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日本给中国捐赠的物资上出现了许多古诗词。教师可结合时事,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可让学生去网上查阅这些捐赠物资上都出现了哪些古诗词及古诗词的出处,在课堂的抢答环节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在讨论环节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此事件的感想。日本给中国捐赠物资上出现的古诗词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在课堂讨论环节,通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古诗句,可让学生重温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交流史;让学生认识到中日两国在这次疫情中的守望相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也可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到这些古诗词的魅力。这些古诗词使用得恰到好处,温暖而有力量,能瞬间拉近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可以激发学生传承千年文化和努力学好古诗词的激情。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抢答及讨论环节给学生打分,作为一次平时成绩的考核。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古诗词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可以让学生们重温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史,学生们也可以此为契机,为中日友好交流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终结性考核中,同样可设计一些带有思政元素又不脱离大学日语教学内容的考试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在出题时应根据学生当前的日语语言能力,适当地将时事政治新闻、时事热点新闻、中国元素、中日友好交流等融入考试题(语法选择题、翻译题、阅读理解题等)中。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将时事政治新闻融入考试题中还可以考查学生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最新的形势政策等,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及政治素养等方面的考查与教育;将时事热点新闻融入考试题中,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对学生理想信念、工匠精神、职业文化等方面的考查与教育;中国元素融入考试题可以考查学生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中日友好交流融入考试题中可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中日交流情况,具备基本的中日跨文化交流交际的能力等。

四、提高大学日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拥有一支能够理解课程思政意义和其重要性并有能力在实践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大学外语教师队伍”[21]。从“工具性+人文性”课程性质的角度来说,大学日语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及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人文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提升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用仁爱之心面对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胜任思政教育的工作。大学日语课程思政的工作主要由大学日语教师来承担,提升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如何提高大学日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积极调研学习相关课程资源。利用公开课、实际课堂、网络资源等形式,深入学习国家级、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结合所在学校实际,积极向兄弟院校调研学习“取经”。二是积极参加教研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可以让教师重新认识课程思政,并在研讨会上交流经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促进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三是加强教师培训,持续提升其思政教学能力。《大学日语教学指南(2021版)》在教师发展部分指出,各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大学日语教师培训体系,并将大学日语教师的常态化培训纳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整体规划,搭建大学日语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规划与指导;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培训并积极支持教师开展国内外进修学习活动[13]27。

上述三点均为提升大学日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要把思政内容系统性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大学日语教师任重而道远。易鹏等[22]指出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应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学科研评价、职称评聘等机制,持续优化大学日语教师队伍结构,系统提升大学日语教师队伍的实力和竞争力,建设能够肩负起培育学生思想品德重任的大学日语教师队伍。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根据非思政课的课程特点,将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等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使命与担当,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可靠的接班人。在新形势新挑战面前,各院校应不断深化改革,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日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大学日语教师作为大学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应抓住这一外语教学改革契机,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及大学日语教学教育的新要求,将其视为对自我提升的挑战和完善自我的机遇,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定位、客观评判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反思自身修养、能力和工作方法,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努力提高自身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要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课程内容为抓手,基于“工具性+人文性”的大学日语课程性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以语言教学内容为抓手深度挖掘大学日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构建“强思政引领+重课程运用”的第二与第三课堂新模式,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考核,尽可能做到大学日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如盐在水,浸润心田”,从而达到课程与思政交融,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日语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