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思维推进合肥农业现代化

2022-12-29 22:27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安徽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农户

文/王 微(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一般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把现代科技信息运用于农业的生产全过程,实现产前决策信息化、产中生产信息化、产后市场流通信息化,从而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进而发展农业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1]。此外,农业信息化也常用于农业资源的整合分配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发展,从而满足人们对绿色农业、美好乡村的需求。

一、合肥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合肥积极实施“数字安徽”战略、“数字江淮”建设、“信息入乡”工程、“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雪亮工程”“数字赋能”等项目,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全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奠定了物质和科技基础。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自2017 年起,合肥市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截至2021 年底,合肥市移动电话用户达1108.61 万户,普及率为118.3 部/百人。2021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8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85%。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介入用户435.11 万户,比2020 年增加44.12 万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391 万户,其中100M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比84%。合肥作为首批5G 试点城市,累计建成5G 基站超8600 个,已实现4G 网络城乡全覆盖[2]。多媒体覆盖网范围已基本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农民享受着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和高效。

2.农业物联网建设取得较大成果

近年来,合肥市加快农业物联网在畜牧、水产、种植等产业的应用,取得较大成果。截至2022 年3 月,全市种植养殖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420 多家,32 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点。合肥通过物联网对农作物生长土壤养分、墒情情况、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保障农作物生长处于最优环境,并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结合专业人士的意见,为生产决策提供指导。此外,合肥市积极探索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现已经建设了智慧渔业、智慧农机、两区功能划定等3 个数据平台,初步实现农业信息交流以及满足农户信息需求。

3.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

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合肥市2020 年市场监督管理局动态监测报告显示,全市登记在册的农村电商主体538 户,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微信小程序、电商平台合作采购等线上销售农产品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主体超1 万个,农村电商年网销量也十分可观。此外,合肥市农业农村局顺势而为,推进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可追溯系统,保障农产品质量可查询,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二、合肥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农民信息化水平较低,参与信息化的积极性不高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产业,农村普遍面临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尽管合肥完善了计算机宽带等基础设施,多数农民仍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作为信息来源,本身对电子设备掌握程度不够,也缺乏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耕作的意识。农民仍以传统的分散种植为主,市场化意识不强。在没有奖补的情况下,农民改变原有耕种习惯、参与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不高。此外,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信息化带来的优势,但也存在抵触心理,例如担心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到餐桌的透明化会影响自己的销售。

2.农业信息资源离散,缺乏有效整合

各类信息冗杂、离散、重复是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又一问题。合肥市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越来越重视农业产业研究和信息发布,但各部门信息化发展程度和技术存在差异,以根据自身需求收集发布数据为主,共享程度较低,经常导致农业数据重复或者数据空白。这种状况也让信息检索加大了难度,农户囿于水平有限,“信息鸿沟”现象明显,一方面很难在网上找到想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信息真假的敏感性差,容易造成经济损失。

3.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不足,专业水平较低

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多由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兼任,专业性较低。基层信息服务人员由于培训不足,本身对新型农业信息技术尚不了解,特别是有关物联网、区块链等专业性强的信息技术,同时也不了解农户的针对性需求,致使农户不能完全掌握信息化技术,因此对新领域的关注度递减。

4.品牌建设不足,电子商务发展有待提质升级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应有之义。目前长丰草莓品牌化颇有成效,但合肥其他地区农产品知名度仍然较低,在农业品牌塑造上尚有不足。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尽管互联网设施能够满足发展要求,但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体系(如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设施)有待加强。此外,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尚不清晰、专业人才缺乏也是阻碍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利用信息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突出顶层设计,打通“信息孤岛”

农业信息化涉及到农业的方方面面,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政府顶层设计的调控,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很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导致发展的片面化和局部性[3]。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主动作为,在健全农业信息化设施投入机制的基础上,制定信息化实施和监督细则,加强对农业信息市场的标准化管理,保证数据统一、数据安全。此外,政府应积极搭建线上和线下信息交流平台,帮助涉农企业打通信息孤岛,畅通供需对接渠道,实现农业信息互联和资源共享。

2.以农户需求为中心,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建设

农业信息化的主体是农户,提供让农户“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信息化服务才是有效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信息化服务要把握“三农”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利用大数据切实了解各类“三农”用户如农业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特别是农民等终端用户的信息需求,针对性地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个性化服务。政府应发挥主导地位,搭建农业信息化统一平台,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增强数据可得性,降低信息检索成本,满足“三农”发展需求。

3.加大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专业素质

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和培训制度,保障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应根据情况定期开展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同时要引进农业专业化人才,注重培养新型农民。此外,政府部门要了解农户需求,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例如面向农户开展手机应用培训、电子商务技巧培训等,提高农民信息化素质。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部门要关注他们的发展方向,可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他们在信息化中发挥能动性,成为农业现代化坚实的参与者。

4.以高质量为导向,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绿色优质农产品是市场需求方向,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信息化要以生产高质量、标准化农产品为前提,把现代科技引入农业生产,做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环境最优化。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打消农业生产者的顾虑,更能让消费者放心;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要找准核心竞争力,加大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同时要扩张销售渠道,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产品知名度。[本文系2022 年度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合肥以工业化、信息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FSKQN202234)研究成果。 ]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农户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合肥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合肥市包河区语文老师书法作品选登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