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的对策研究

2022-12-29 20:03吴海春
船舶职业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校企院校

吴海春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加上此前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职教20 条”) 和《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等文件,可以看出国家非常重视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落实“育训并重”的法定职责,推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1 高职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意义

1.1 优化教育结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多样性、职业性、终身性和普惠性等特征[2]。开展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通过培训,使高职院校发挥非学历教育功能,面向人人,开展非全日制教育形式,紧贴职业发展需要,以职业技术技能为教育内容,让职业教育陪伴人们终身,加快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1.2 推进学校“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教20 条”提出了“三教” (教师、教材、教法) 改革的任务[3]。高职院校可以将开展职业培训作为推进“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因为要想完成高质量的培训工作,就必须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批贴近企业实际的教学资源,创新一套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而这恰恰是“三教”改革的核心内容。

1.3 提升劳动者素质,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

提升技术工人队伍的素质,是解决当下制造业创新不够、技术工人紧缺、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的关键,而提升劳动者素质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作为开展职业培训的主战场,面向全体适龄劳动者开展职业培训,可以提升劳动者就业与创业能力。

2 高职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的困境

2.1 学校和教师对职业培训的重视不够

目前,学校和教师普遍更重视学历教育,认为学历教育才是主责,对职业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方面,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和学历教育的学费收入,职业培训方面的收入占比很小,故对开展职业培训缺乏热情。另一方面,大多高职院校对参与职业培训的教师只是发放一定的课时津贴,在考核评价、职称评聘上却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导致教师缺乏适应职业培训需要的内生动力,对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2 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

随着国家对职业培训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基本都开展了一些培训工作。但却没有建立专门针对职业培训工作的管理模式。职业培训在招生、学习、考试、学员管理、教师管理、考核与激励等诸多环节都与学历教育不同,因此,沿用学历教育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职业培训工作显然不合适,这将带来职业培训工作管理效率不高、培训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2.3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开展职工职业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素质,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人才不足的难题,同时也可以解决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可谓互利共赢。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高职院校与企业都建立了合作育人关系,但校企合作的层面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学历教育上,在为企业开展量身定制的培训上合作不多[4]。

2.4 职业培训保障不足

目前,公立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中专升高职后转过来的教师、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才等,其中前两者占比非常大,且缺少企业工作经验。虽然教师经常进行集中培训和挂职培训,但培训内容却缺乏专业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知识,短期挂职也很难让教师真正掌握岗位技能,对教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作用有限。另外,职业培训内容上过于注重知识的普遍性,未能体现不同企业的特殊需求;专业知识也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员工提升自身技能的需要;培训课程资源不足,且针对性和适用性也不够。

3 高职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的推进对策

3.1 优化资源,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

高职院校拥有较好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教育资源,但现有资源还不足以适应职业培训要求,必须对其进行优化升级。高职院校应加大对“适应双岗需要”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连续进行跟岗或顶岗6 个月以上,让教师真正了解企业生产环境、熟悉岗位职责、掌握岗位技能。定期聘请行业和企业专家来校,开展前沿技术的专项培训,不断更新教师专业知识。在教师选聘上,严格落实新《职教法》要求,专业教师应当具有一定年限的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另外,培训内容和课程标准要与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满足企业和职工需求。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和企业生产设备,开发与实际岗位相同的实训项目,吸引企业员工的学习兴趣,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与实际岗位胜任能力。

3.2 健全政校企多方协同的培训机制

完善的培训运行机制是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培训的保障。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与分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职业培训的有效性。首先,政府应加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进度,鼓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做好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其次,高职院校要抓住国家大力推动职业培训的契机,主动与政府部门对接,积极承担面向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政府组织的培训任务。高职院校还要主动与企业接洽,对企业进行充分调研,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及技术转型情况,开发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培训项目,并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实施方案。最后,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企业有义务和责任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3.3 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要构建适合职业培训的管理模式,建立培训、考试、发证、学员管理、教师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增设专管培训工作的机构。为了推动“育训并重”落地,工作开展初期要加强组织管理力度,把职业培训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最大限度配置职业培训所需的资源,确保职业培训的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地向前推进。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完善职业培训激励机制,发挥好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培训管理办法,公平核算培训工作量,科学评价培训工作效果。另一方面,也要进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将教师参与职业培训工作纳入职称评聘指标中,激发教师从事职业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提升职业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是高职院校成功开展职业培训的关键,也是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了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学校必须建立起职业培训的内部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建立以政府或行业为主,校企共同参与的第三方质量评价机构[4]。学校要建立质量目标,并对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测,积极吸纳政府、行业、企业、学员的意见,共同制定质量考核评价标准,由第三方进行监督考核。在培训过程中,第三方实时监督反馈培训计划执行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学员学习情况、管理者的状态等[4],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培训结束后,学校要进行跟踪调查,到合作企业调查培训效果,并与企业沟通,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共同协商下一步合作的开展。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的困境,学校要加大对师资、设备、教材等资源改造升级力度,提升资源优势,提高承担职业培训工作的能力;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建立覆盖职业培训全过程的制度,完善培训激励机制,为开展职业培训提供制度保障;要积极开拓培训市场,主动与政府、企业合作,构建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培训机制,在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教材编写、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广泛合作,共享培训成果。同时,学校一定要重视培训质量,将职业培训纳入学校的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并有效运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