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悦,李 媛,焦 媛,张若诗,徐世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历代医家论治伤寒、内伤病证各有发挥,王好古则继承《黄帝内经》中伤寒传变之说,认为伤寒指的是冬伤于寒后伏藏,至春夏外感风寒后引出内邪而发病者,且外感病与内伤病可相互传变、相互影响,内伤病则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然妊妇体质异于常人,鲜有医家对妊妇伤寒病的治疗加以阐述。王好古善用名方进行加减,论治该病使用六合汤。六合汤是在四物汤基础上外加2味药物所组成的方剂,因其总由6味药物组成得名。此法独具特色,因此本文着重对六合汤治疗妊妇伤寒、内伤病的方药特色进行探讨。
王好古论治伤寒杂病主要以内外一统论学说为主。内外一统论是王好古继承张仲景六经辨证法和易水之学的再发挥。张元素为易水学派的开山人物,其在《金匮要略》《中藏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以虚实寒热为纲、理法方药完备的脏腑辨证理论;李东垣继承先师但更重视脾胃内伤;王好古尽得张洁古、李东垣真传,且深受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影响。如其在《医垒元戎·内伤论》(以下简称《元戎》)提到:“内伤者,先伤胃足阳明也。[1]3”其次,王好古认同《黄帝内经》“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的观点,认为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可以相互引发,如《元戎·伤寒之源》中曰:“先外伤后内伤,外就内而合病,先内伤后外伤,内就外而合病。[1]1”因而在治疗上创造性地以张仲景伤寒论为源,提出将伤寒杂病统归于六经的内外一统论,提倡使用六经辨证原则对杂病进行治疗。根据六经经络所属脏腑,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他将四物汤证归于厥阴篇中进行论述。
关于伤寒病与内伤病的病因病机,王好古提出:“伤寒,冬伤于寒也。”“已有冬伏寒邪,若内伤唤出旧邪,便见太阳证也”。“内伤,先伤胃,或上热下冷,伤食病也”[1]。他指出风寒和饮食内伤为外感内伤病的首要病机,但其界限并不绝对,二者可先后传变并同时出现。王好古在伤寒之源篇发《黄帝内经》之说,认为伤寒病多由人体正气不足而致邪气内侵,或因冬季感邪后伏邪至春夏发为热病,抑或因春夏复感风寒后内外并病所致。其将饮食内伤作为首要病机,是因王好古深谙脾胃内伤学说,认为饮食不节者或饥或饱,或食冷硬之物,若有邪气外侵则邪气内并,内外同病也,故有“雾露入腹,虽不饮冷,与饮冷同;内伤饮冷,虽非雾露,与雾露同”[2]之见。
另外,王好古提出妇人与男子尚有生理差异,其所异者“以其冲任盛而有子,月事行有期”,可见他深知妇女因月事及妊娠所致特殊生理情况尚需额外注意。陈自明云:“气血者,人之神也。然妇女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血气宜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3]”妇女受孕后阴血需集中于冲任以濡养胞胎,导致妊妇处于阴血不足而阳气偏于亢盛的生理状态,因此妊妇还具有气血虚弱的基本病机。
王好古论治妊妇伤寒、内伤病,用药重视顺应四时之气,该思想主要来源于易水学派对五运六气学说的发挥。张元素进一步发展了刘河间的“六气病机论”,将方剂和中药以六气进行归类,补充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调治脏腑疾病,并以此为临证用药的基本原则;李东垣继承张洁古先师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且以《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基础,提出用药“应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4],倡导用药外应四时升降浮沉。王好古吸收二师所授并将五运六气学说融入其所创的阴证学说中,如其在《阴证略例》中载神术汤六气加减例:“太阳寒水司天,加桂枝、羌活;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等。[2]51,52”其重视四时之气的例子在其著作中屡屡可见。
对于六合汤,王好古在《元戎》四物汤例中指出:“若妇人尝服,春倍川芎脉弦头痛;夏倍芍药,脉洪飧泄;秋倍地黄,脉涩血虚;冬倍当归,脉沉寒而不食。若春则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若夏则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若秋则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若冬则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1]280”盖春为阳气始发、风邪盛行之季,此时肝络易受邪气侵扰。川芎为少阳本经药,《珍珠囊》曰:其能“散肝经之风”,因此王好古倍用川芎,选加防风,以防风邪侵扰。夏季易中暑热暑湿,因而脉象多洪,易发飱泄。王好古于其《汤液本草》[5]58,67(以下简称《汤液》)中指出,芍药为补津液停湿之剂,黄芩可去诸热、利小肠。夏为心之所主,心与小肠互为表里,故倍芍药以通调水道,选加黄芩清热燥湿。秋季燥盛易伤津燥血,且肺为娇脏易受燥邪侵犯,盖倍用地黄、天门冬滋阴补血润燥。此处未选用麦门冬,是因《汤液》中载天门冬为阳中之阴、气薄味厚之品,能保肺气;麦门冬则为阳中微阴也,更长于治肺热之功,补肺中元气不足。最后王好古指出:“冬脉沉寒而不食。”盖冬季寒气凛冽易致气血凝滞不行,故倍用当归温经活血补血。另可选加桂枝温阳和营,以防外寒侵袭。《汤液》载桂枝“能护荣气实卫气也”[5]79,96,由此可见,王好古在对妊妇外感伤寒、内伤病的治疗上重视因时制宜。
中药归经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但张元素首创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学说,提出选择药物还应注重归经选择作用,同时认为药物不但可以作用于本身所属之经,还能引领其他药物进入其经而发挥药效。如其《医学启源·各经引用》中载:“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少阳经,柴胡;阳明经,升麻、白芷……以上十二经之药也。[6]”张洁古先师归纳的十二经引经药物,成为后世医家所常用的引经报使药。
王好古继承张洁古先师的理论思想,认为用药应取药性之长,各行其经,使得药效卓著。如其《元戎》中四物汤一方,方中熟地入肝肾二经,长于补血填精,为滋阴壮水要药;白芍入肝脾二经,功能酸敛养阴柔肝;当归入肝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润肠通便之功;川芎入肝脾经,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此处,王好古据其所倡的归经思想指出:“熟地黄补血,如脐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于肾经之药也。当归治风泄肝木也,如血虚头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肝经之药也。芍药和血理脾,如腹中虚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脾经之药也。川芎和血,如血刺痛,非此不能除,刺如刀刺,乃通肾经之药也。[1]279”血气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女子生理功能的基础,四物汤中药物主要入肝脾肾三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本同源,脾统血且为生化之源,王好古继承张洁古先师药物归经学说,将四物汤补血养血、调经止痛的功用主治简明扼要阐述明了。
王好古在《元戎·少阳证》[1]97论男子妇人伤寒同一法篇引《活人书》:“妇人伤寒,治法与男子不同,举男子调气,女子调血……仲景不分男女,良以此欤”,并答以“此论然当,犹也未也”,他认为世医皆知男女有别而张仲景男女同诊的观点为偏颇之论。如其举麻黄、白术为例,发“麻黄、防风虽为之发汗,本治乳子余疾,非血药如何”“白术、人参皆以为气剂,本草言能利腰脐间血,非血药乎”之问,认为麻黄虽是太阳病本经药、白术是补益中气药,但麻黄本可治疗乳疾,白术还可利腰脐间血。《名医别录》中便有记载:“麻黄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白术,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7]19,100”可见王好古通过药物考证认为,张仲景深知其理只是未将男女治疗明确分别。并宗张仲景之渊,提出治疗妇女伤寒“在妊孕不得不保,在经血不得不调”,又引《黄帝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强调张仲景未言男子、妇女、妊妇有异,但动血药、发散药、泻下药等并非必不能用,应在顾护妇女、妊妇气血的前提下从轻使用。由此可知,王好古在六合汤中以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味使用,是因其为补血养血第一方。四物汤不仅主治因营血亏虚或血虚郁滞所致的头晕眼花、唇甲色淡、面色苍白、月经不调量少或经行不畅作痛、舌淡脉细弱或涩等病证,同时还可兼顾妊妇气血偏虚的基础体质。
药对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组方用药最小的单元。“药对”最早出自《雷公药对》一书,而后北齐·徐之才进一步论述了不同药对的作用,现代《施今墨对药》《药对论》《中药药对大全》等药对专著进一步介绍了临床常用的药对及其功效。王好古在《元戎·活人四物汤》加减例中指出:“产妇诸证。各随六经,以四物汤与仲景药各半服之,其效如神。[1]285”王好古将四物汤证归于厥阴篇后,再随六经辨证,以六合汤顾护妊妇血气的同时,用以治疗外感伤寒病、内伤病后出现的不同病证。该方选用四物汤为基础方,外加2味自成药对的张仲景药。如王好古六合汤系列方中使用的阿胶-艾叶药对、附子-肉桂药对、人参-五味子药对、防风-苍术药对等,在六合汤中短小精悍,使得四物汤更具有针对性,突破了四物汤的用药局限性。因此,现选取王好古六合汤中部分经典方剂,以中医传统配伍理论对其进一步阐述。
3.2.1 表实六合汤 “若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紧,太阳经病,宜表实六合汤。四物汤(四两),麻黄、细辛(各半两)”[1]281。表实六合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妇人妊娠期因血气不足、受外邪侵袭,致腠理郁闭、卫阳被遏而出现头痛、身热、无汗等症。脉浮紧提示风寒外束、邪正相争,故王好古取仲景麻黄-细辛药对,以麻黄发汗解表,宣散卫表闭郁;细辛长于祛风止痛,《药类法象》称其“治少阴头痛如神”;同时妊妇总属气血虚弱,寒邪易传变入里,选用细辛既可祛散表寒又可温里散寒,二药共为臣药。同时,四物汤顾护妊妇气血为君以补血调血、扶正祛邪,还可制约麻、细二药发散之力太过耗伤妊妇气血。诸药同用,表里同治,滋阴养血,解表散寒。现代研究表明,麻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对发热模型具有解热作用,其他有效成分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路径起到镇咳平喘、抗炎利尿等效用[8];细辛中木脂素类、甾体类和挥发油等成分,能够止咳平喘、镇静镇痛,还有强心、松弛平滑肌及表面麻醉等药理作用[9]。
3.2.2 风湿六合汤 “若妊娠伤寒,中风湿之气,肢节烦疼,脉浮而热,头痛者,宜风湿六合汤,太阳标病也。四物汤(四两),防风、苍术(制,各七钱)”[1]281。《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妊妇因血气下聚冲任以养胞胎,致使正气不足,加之风湿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腠理闭塞,营阴郁滞,湿邪留滞关节,故而肢节烦疼、头痛发热、脉浮。王好古选用张仲景防风-苍术药对,此方以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痛,且其发散之力较为温和。《本经》载其“主大风,骨节疼痹痛,烦满”;苍术苦温芳香,长于胜湿并能解表,尤适用于表湿证,二药为解表祛湿药常用药对且同为臣药。再以四物汤补血调血止痛为君,同时制约苍术、防风过于燥湿而伤阴血,诸药共用滋阴不碍邪,燥湿不伤气血。现代药理实验证明,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升麻素苷和5-0-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具有解热抗炎、抗过敏等作用[10];苍术能够促进胃肠运动、抑制胃酸分泌、排钾排钠等[11]。
自张仲景《伤寒论》后,历代医家论治伤寒、内伤病各执己见,但大多分述二者;虽关于女科杂病的专著颇多,以六经辨证为纲专述妊妇伤寒、内伤病者甚少。然而王好古的内外一统论学术思想以《黄帝内经》、张仲景为本,继承发展张元素、李东垣之法,打破了伤寒病与内伤杂病的界限,以六经辨治内伤杂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所阐述的伤寒病,王好古认为多为伏邪传变或人体正气不足致邪气内侵。针对妊妇外感伤寒病变及内伤杂病,其治疗基于妊妇气血不足的体质创制六合汤。该方用药因时制宜,且重视药物归经的应用,可见其受易水学派影响颇深。其倡导组方选药加减化裁,灵活变通,善用张仲景方中的药物组成药对,扩大四物汤的应用范围。现代著名中医何时希认为,六合汤中所加2味药之间相辅相济或是相制相从、相反相成、相为反佐、引经报使,同时又与四物汤中某药同样具此相辅相济等作用,6味药既可形成2组药物又能混成一体,同时这也启示后人六合汤药味虽少,可灵活运用,执简驭繁,对现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