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晨 东港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 (辽宁 丹东 1183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疾病特点,评价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7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35例患者采取GP化疗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采取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法治疗。比较2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短期内生活质量状况(Karnofsky,卡氏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结果:组间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42%,P<0.05;组间治疗后KPS评分比较,观察组1个月后(80.50±3.50)、3个月后(82.50±3.30)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气胸、胸腔积液、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发生率11.42%低于对照组的37.14%,P<0.05。结论:与GP化疗治疗比较,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法治疗周围型肺癌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优势,改善患者的功能状况、生活质量,是优选治疗方案。
肺癌是严重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一直呈递增趋势。其中,以周围型肺癌最为常见。临床上认为外科切除是治愈肺癌的有效手段,但很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阶段,加上合并心功能、肝功能衰竭等情况,已经错失了手术切除机会[1]。所以,多以放化疗作为治疗手段。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放疗、化疗治疗周围型肺癌疗效有限。局部热消融术是微创技术,包括经皮射频消融、微波消融2种方法,而微波消融较经皮射频消融具有消融体积大、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势。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更具安全性、有效性,本文就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均为周围型肺癌疾病患者,穿刺活检确诊,时间选自2019年2月~2020年2月,伦理委员会批准,总计7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患者年龄50~78岁,平均(62.60±8.80)岁;肿瘤直径2.02~2.80cm,平均(2.50±0.30)cm;病理诊断:腺癌患者22例,鳞癌患者10例,其他患者3例。观察组:男22例,女13例;患者年龄52~77岁,平均(62.20±7.60)岁;肿瘤直径2.05~2.90cm,平均(2.50±0.33)cm;病理诊断:腺癌患者22例,鳞癌患者11例,其他患者2例。分组后周围型肺癌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诊断)均衡,P>0.05,具有研究意义。
纳入标准:①TMN分期Ⅲ~Ⅳ期;②治疗方案患者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预计生存期>6个月;④患者基线资料完整,无血液疾病情况。排除标准: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肝肾疾病患者;③感染性疾病患者;④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⑤接受其他方法治疗患者。
术前CT检查了解患者病变部位、形态以及大小等情况,检查患者凝血、心肺功能等情况。
对照组:GP化疗。患者第1~3天顺铂静滴40mg/m2,第1天、8天吉西他滨静滴1000mg/m2,21d即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
观察组: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患者禁食6h后肌注吗啡(10mg)、口服磷酸可待因(30mg),30min后辅助肺癌患者于CT检査床上仰卧位,给予利多卡因(5mL)逐层、局麻,期间指导患者配合呼吸运动将微波天线分次刺入肺部肿瘤,与微波消融治疗仪等连接,频率以及功率分别为2450MHz、50W,视肿瘤病灶情况调整仪器的功率、治疗时间。
统计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气胸、胸腔积液、恶心呕吐等)以及生活质量状况。
生活质量评分标准:生活质量参考卡氏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呈正比关系[2]。
效果评价标准:参考WHO肿瘤病灶分类与治疗标准评价疗效,完全缓解:治疗后比较治疗前肿瘤病灶组织体积消失>70%;部分缓解:治疗后比较治疗前肿瘤病灶组织体积消失50%~70%;稳定:治疗后比较治疗前肿瘤病灶组织体积消失25%~50%;进展:以上效果未达到[3]。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00%。
数据导入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描述、计量资料以±s的形式描述,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P<0.05为结果差异显著。
观察组、对照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见表1,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51.42%。经统计学计算,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周围型肺癌患者组间临床疗效分析 (n=35,n)
观察组、对照组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2,总发生率分别为11.42%、37.14%。经统计学计算,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周围型肺癌患者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n=35,n)
观察组、对照组周围型肺癌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生活质量改善状况见表3。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差异明显、治疗后组间评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周围型肺癌患者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n=35,±s,分)
表3.周围型肺癌患者组间生活质量评分对比(n=35,±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观察组 69.60±2.50 80.50±3.50 82.50±3.30对照组 70.05±2.30 77.20±2.50 77.50±2.30 t 0.7837 4.5390 7.3539 P 0.4359 0.0000 0.0000
结合临床数据调查结果,近年来,肺癌患病率一直呈递增趋势,疾病发生与患者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养成、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周围型肺癌即起自三级支气管以下、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肺癌,患者早期阶段症状不明显,所以很多患者在有明显自觉症状情况下已经进入晚期阶段,从而错失最佳手术治疗时期,影响患者的生存状况[5]。临床上,针对中晚期阶段周围型肺癌疾病患者以化疗治疗为主,但是化疗在抑制癌细胞生长的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身体功能影响也非常明显,提出了优化治疗工作的必要性,以提升患者的生存性、生活质量[6]。随着治疗工作的进展,发现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更具安全性、有效性[7]。微波消融利用微波热效应、肿瘤细胞不耐热特点,促使肿瘤细胞蛋白质凝固性坏死、肿瘤组织灭活,且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8]。采用CT增强扫描可以判断肿瘤病灶大小、周围血供情况。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确保了疾病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9]。贾晓艳[10]研究指出,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具有推行应用价值。
本文结果显示,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周围型肺癌患者治疗效果(80.00%,51.42%)、不良反应(11.42%,37.14%)、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CT引导下的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周围型肺癌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价值。本文结果与邹红[11]研究结果有一致性,观察组总体治疗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计算P<0.05。分析原因可能会是由于肿瘤细胞不耐高温,一旦肿瘤内的温度升高至54~60℃时,在该范围内下的肿瘤细胞就会由于高温发生凝固性坏死。而微波消融主要是利用了肿瘤细胞无法耐受高温这个特点对其进行杀灭。微波凝固的核心最高温可达100℃以上,而周边也可达60℃以上,这种高温环境可将肿瘤细胞彻底杀死,肿瘤周围的血管在这个温度下也会发生凝固,从而无法继续向肿瘤细胞输送血液,也在进一步加剧了肿瘤细胞的死亡。除此之外,对于周围型肺癌患者而言,其邻近肿瘤周围正常的肺部气体还能产生隔热效应,这种隔热效应能够聚集热能,进一步保障了肺肿瘤的热消融。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应用中,为了确保能消融完全,在进行消融治疗时其消融范围应远远超过肿瘤病灶的固定范围,主要是由于通过微波消融治疗,其产生的电极可造成周围组织的一系列病理学改变,例如胶原纤维增厚、蛋白质变性等,这种病理学改变2周后可表现为消融肺组织被瘢痕纤维组织取代。而新生成的纤维瘢痕组织可对病灶起到包裹的作用。这种病灶的形成可使肿瘤病灶组织与正常的组织间间形成一个类隔离带,类隔离带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肿瘤的转移,因此微波消融治疗还具有一定的防止肿瘤转移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中央型肺癌亦或是肺功能极差的肺癌患者,属于微波消融治疗禁忌症。笔者体会,在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穿刺时应选择病灶距离胸壁最近位置作为穿刺点,以减少穿刺对正常肺组织造成的损伤;②穿刺方向应与胸膜垂直,以减少对胸膜的切力;③尽量减少肺穿刺次数,避免神经、血管的损伤;④穿刺时应快速通过胸膜,以减少对胸膜的损伤。
综上所述,周围型肺癌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大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行治疗价值,满足患者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