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如何聚合塑人

2022-12-28 07:57李艳君
江西教育 2022年46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学校

■ 李艳君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养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障,如何将“劳动教育”思想有机地融入小学教育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实现教育的聚合塑人呢?

一、“教劳”结合,铸“课程之魂”

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将其落细、落实,从而形成一个高质量育人体系,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育人铸魂的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综合育人的暗线,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还可以让学生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知识到实践的成长,树德、增智、健体、育美。

因此,我们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育人载体的核心之一,全面融入教学课程体系,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整合的一大特色,成为“五育融合”综合育人的有力助推器,最大限度地彰显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具体做法如下:

1.行思结合,以劳树德

“一餐一食,皆辛苦所得,一砖一瓦,皆劳动所获。”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中磨炼意志,将劳动任务变成学习兴趣,将劳动的方式变成生活的技能,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乐观面对生活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感悟劳动精神,锤炼品格,更重要的是将劳动价值观根植于心,重塑学生童真的灵魂。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课程广泛融合,每周除了固定的劳动课之外,还可以将劳动课与综合实践课、语文课、数学课、科学课、地方课程等相结合,不仅开足、开齐课程,还适时地开展劳动教育,多维度搭建特色劳动课程,分学段设置劳动课程的清单。例如,学校创建的“劳动美 文化墙”,就是让墙壁会说话,使学生在“会说话”的校园环境中,了解古往今来的伟大劳动者,激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尊重;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布置“寻找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等主题活动;借助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介绍不同的劳动模范与时代先锋,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与情怀;在综合实践课中,依托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劳动真正在课堂上付诸实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德树人,每学期评选校级“劳动小达人”“劳动小模范”“劳动小能手”等,促进学生以劳求“善”,让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2.手脑并用,以劳增智

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将“学习场”同劳动实践有效结合,融通联动,实现知行合一,不仅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学生感悟劳动之辛、劳动之美,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目的。

劳动是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活动,学生经过劳动和实践的体验,能够有效地促进大脑皮层兴奋活动和发展,从而使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做好教学设计,实现以劳增智。

校园既是学习乐园,又是实践基地,学生既学科学知识,又习生活技能。学校结合耕读文化,让学生了解植物特征,学生网上参观农具展馆,完成并介绍自己的劳动实践体验,能提高阅读、表达、思考、观察等能力,从而拓宽视野、加强认知。

3.亲身体验,以劳强体

“当代少年,修身在行。”一方面,学生在参加劳动实践的体验中,可以得到充分的拉伸和锻炼,提升肺活量,加快血液循环,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能够锻炼脑力,有效提升智力,消除因学习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所以,劳动教育必须以学生参与为最终目的,重视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做法如下:

(1)学校与素质教育基地签署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利用基地优质的资源,带领学生通过参观、实际操作的方式,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参加基地的“幸福寒暑假成长训练营”等活动。学生通过焊接、木工、剪纸、刺绣、串珠、毒品识别、团体辅导等别开生面的课程,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使劳动课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的劳动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利用好校内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我们还要利用好校内资源,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达到实践的效果。学校可以开辟两块小空地,将其变成小农场,分片承包给中高年级的学生。各班级自己决定种植的植物种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植物进行播种、育苗、管理。在种植过程中,学生们汗流浃背、挥汗如雨,在自主的劳动中体会到了乐趣,树立了对食物的尊重意识。

(3)开展劳动技能大赛。劳动技能大赛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小学生劳动意识的方式。参加比赛的选手是经过班级内激烈角逐而产生的,技能大赛分级别、分项比赛。学校精心设计了符合各学龄段年龄特点的比赛项目,如低年级的摘菜、垃圾分类、整理文具;高年级的套被罩、整理行李箱、制作水果拼盘,分层次的项目使比赛更具实际操作意义。

(4)加强家校合作,拓宽小学劳动教育的渠道。家庭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并让孩子学到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全面成长。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简单的家务劳动也需要他们承担。劳动是知识的源泉,家长的言传身教也十分重要,正所谓“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见教育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为了落实“双减”政策,丰润学生家庭生活,切实发挥家校协同作用,学校可以以“我爱我家,家务劳动我能行”为行动目标,开展系列劳动实践教育。学校以学年为单位制订劳动计划,学生在家庭中,通过家长的示范,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体验与父母共同劳动的乐趣,增进亲子感情。

4.动静齐驱,以劳育美

劳动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知,还能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悟美的变化,是美育的最高境界。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人类的劳动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审美活动。

劳动是美的源泉,它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和审美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其过程来说,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感知劳动美、欣赏劳动美,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评价劳动美,进而有可能创造劳动美,获取劳动创造的快乐。

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劳动教育的支点作用,也就是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陶冶情操,培养其感性、丰富、全面、和谐的审美人格。

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

用课后服务的时间,成立兴趣小组,以“种植绿色植物”“培育水培植物”等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绿色植物、水培植物的种植方法、生长过程及营养价值,组织学生通过种植、观察等方式,用绘画的形式描绘植物绚丽的色彩和多姿的形态,让学生在种植中,发现劳动的乐趣,变“教育”为“培趣”,逐步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及审美追求,实现以劳育美。

二、浸润教育,铸“文化之魂”

文化育人是学校德育的常态化途径,也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二十四节气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田园景观;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到栩栩如生的民间艺术;从勤劳俭朴的祖传家训到邻里相助的乡风民俗,都是中华文化的真实写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追求,而劳动教育正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源泉,学校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将劳动实践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领会传统节日的习俗,在参与节日民俗实践劳动中切身感知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感知劳动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力量。学校也可以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种节日文化劳动实践的传承活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传统习俗及具有节日特点的中华美食,使学生在节日实践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包饺子、剪窗花、做元宵、做灯笼、做青团、做风筝、做月饼等劳动实践,在劳动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新时代劳动精神,诚实守信、踏实做事、老实做人的道德品行自然流露,从而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校文化育人工作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和美德,更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文化之魂”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五育”融合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三、“耕读”传家,铸“价值之魂”

小学生要创造美好的人生价值,劳动教育举足轻重。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正因如此,才有今天的世人称颂。劳动育人承载着学校教育中重要的时代使命。

劳动教育可以拓宽育人渠道,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校以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为契机,开展了“培养劳动习惯,争做自律好少年”为主题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分担家务,在此类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守望相助,心心相连,营造了健康快乐的教育氛围。学生在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劳动技能,也领悟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校的劳动教育应让学生在操作、设计、体验、探究、创造中体味不同类型劳动的艰辛与愉悦,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美好,达到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让每一名学生从心底萌发出对美的追求,认识到生活的美好、学习的美好、劳动的美好。

“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办。”教师要以匠人之心去理解劳动教育与课程、文化、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才是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