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辰宇 沈福美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61~62页“面积的认识”。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从一维空间(线)的长度度量扩展到二维空间(面)的面积度量,是学生关于度量的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面的存在,但对于面积的含义及测量过程缺少体验。将面积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面积观念,理解面积的含义。为此,教师作了如下教学构想。
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物体入手建立“面”的概念,借助大量的实例,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让学生对“面”有直观的认识,对“面”的大小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进而理解面积的含义。
其次,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叠一叠、量一量等方法,逐步提升对面积及其大小比较的理性认知。在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图形面积并比较的过程中,感悟建立测量标准并合理选用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发展度量意识,积累量感。
最后,通过两组习题,一是数图形(一个规则图形,两个不规则图形)含有几个面积单位,二是创造与已知图形面积相同的图形,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提升量感。
教师出示北京天安门老照片(如图1)。
图1
师:你认识这个地方吗?(学生回答)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如果想给它封上一层塑料膜,那么用哪一张更合适?
生:第②张塑料膜和照片一样大,第①张太小了,第③张太大了,所以第②张更合适。
师:是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面的大小有关的知识。
(一)初步建立面积概念
师:教室里能找到面吗?
生:有黑板、玻璃、屏幕、文具盒、数学书封面。师:谁能上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一名学生摸数学书封面的一部分,另一名学生摸数学书封面的全部)
师:数学书的封面指的是它的整个面。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面,比如橘子表面、手掌面、脸面、海平面和地球表面(教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演示)。这些面与数学书封面一样吗?
生:大小、形状不一样。
师:以数学书的封面为标准,哪些面比它大?哪些面比它小?
生:课桌面、海平面、黑板面比数学书封面大;文具盒面、手掌面、橘子表面比数学书封面小。
师:面有大有小,面的大小就叫作面积。
(二)逐步完善面积概念
1.感受“面”从“体”来
师:不同物体的表面印在纸上,能形成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的数学书封面印在屏幕上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它的面积在哪里呢?
(学生用手势比画长方形的面)
2.在涂色游戏中完善面积概念
师:我们来玩一个涂色游戏,请从这些图形中选择1个,涂出它的面积(如图2)。
图2
(学生独立完成涂色后展示交流)
师:为什么没人选④号图形?
生:它留了一个口子,不是封闭图形,不知道涂到哪里为止。
生:像长方形、正方形、圆这样的封闭图形,我们才能表示出它们的面积。
(三)提炼总结面积概念
师:你认为什么是面积?
生:把封闭图形围起来,里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生:像长方形、正方形、圆这样的封闭图形或者桌面、书本封面等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一)直观比较图形面积
师:刚才涂色,很多同学选②号图形,你们为什么选②号图形?
生:我一看就知道②号图形面积小,这样涂色比较快。
师:那①号图形和⑤号图形,能看出大小吗?
生:不能,但可以把它们剪下来叠在一起,比一比就知道哪个大。
(二)单位面积测量大小
师(出示图3):①号图形和⑥号图形谁大呢?(学生思考)
图3
师:小精灵有个好办法,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为单位来测量。在学具袋里有①号图形和⑥号图形,里面还有一些用来作为测量工具的图形。请四人小组一起合作,用图形作为工具来量一量。
(让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图形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各组学生作品,如图4)
图4
师:这些测量方法都可以吗?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测量的都是①号图形和⑥号图形,为什么用的正方形个数不一样?
生:因为第二小组用的正方形比较小,所以个数就多,第三小组用的正方形大,个数就少。
生:有点类似于分一袋糖果,分的人数少,每人分到的就多,分的人数多,每人分到的就少。
师:说得太好了。第四小组只铺了一行、一列,也能比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吗?
生:①号图形里面每行摆了10个小正方形,摆这样的4行,一共有4×10=40个小正方形。⑥号图形里面每行摆了6个小正方形,摆这样的6行,一共有6×6=36个小正方形。
师:第四小组不仅看到了摆出来的小正方形,还想象出了没有摆出来的小正方形,通过测量比较出①号图形和⑥号图形的大小。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哪些方法?要注意什么?
生:比较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有重叠法,还可以用同一种图形去测量。
生:选择正方形做测量工具比较好,既方便又准确。
生:测量大的面积要用大正方形,测量小的面积用小正方形。
(一)量一量,数一数
师(出示图5):这3个图形,你觉得它们的面积谁大谁小?
图5
生:③号图形最大,①号图形和②号图形看不出来,可以量一量。
师(出示图6):我们借助网格图来量一量、数一数。
图6
(学生数完后,汇报:①号图形15格,②号图形16格,③号图形27格)
师:你们是怎么数的?
生:①号图形可以直接数出来。
生:②号图形用割补法数,把三角形割下来补成一个大正方形。
师:你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过程?
(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割补过程,如图7)
图7
生:③号图形把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
师:是这样分一分、移一移吗?
(教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割补过程,如图8)
图8
生:通过这样的割补,它们的面积大小不变。
(二)想一想,画一画
师(出示图9):同学们,这是一个火箭图形,你能创造一个和它面积一样、形状不同的图形吗?
图9
(学生独立创造,教师收集作品并展示,如图10)
图10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作品符合要求吗?
生:③号作品不符合,面积有10格,其他图形都符合要求,面积都是9个方格。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一节课快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可以用看一看、叠一叠、量一量的方法来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面积,平面图形和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生:我会用同样的小正方形或圆来测量图形的面积,比较不同图形的面积大小。
面积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量感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面积概念的过程,也是他们发展量感的过程。本内容教学遵循“建立表象、建构意义、完善运用”的概念形成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掌握面积测量的方法,为后续进一步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课始,教师先利用“照片贴膜”的教学情境引入“面”,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面。学生在众多平面中选择数学书封面后,再让学生通过触摸感受平面。接着,教师进一步扩展“面”的外延,出示橘子表面、手掌面、海平面、地球表面等影像素材,帮助学生对“面”形成更为丰富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找到的面与书本封面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引出面积的概念。最后,借助书本封面,使学生了解“面”在物体上,并让他们通过涂色活动建立“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一概念。这一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材料,从教室内到教室外,从物体表面到平面图形,从规则图形到不规则图形,学生基于这些丰富的实例,在“找、摸、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面积表象,逐步建立起了面积概念。
比较图形大小是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形选择切实可行的比较策略。从观察法到重叠法,再到用同一大小的图形(如正方形、圆形)度量并比较面积的大小,学生在多次动手实践中观察、比较,形成对面积大小的感知,体会面积比较的不同策略和方法。在对“测量的都是①号图形和⑥号图形,为什么用的正方形个数不一样?”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去度量同样的图形,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体会总面积一定时,单位面积大小和单位面积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这一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了量感和推理意识,从而为以后学习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在拓展提升活动中,教师安排了两道题目。题目1要求学生先根据面积的概念,通过剪拼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然后数出正方形的个数。通过“量一量、数一数”,学生体会到割补后图形的面积不变,在理解面积守恒中渗透了转化思想,提升了量感。题目2给出一个图形,请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创造出一个与已知图形面积相等的图形。解决题目2时,学生要先求出给定图形的面积,再根据给定面积画出形状不同的图形。在拓展应用过程中,学生既对图形面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提升了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