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燕,孙雅婷
(沈阳医学院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生药学是我国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核心内容是应用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评价生药质量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生药资源和可持续利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生药学的传承性和实践性包含了很多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充分融入生药学教学中,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形成具有特色的一流课程。然而,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教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笔者对如何在生药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实践和探讨。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由生药质量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层出不穷,中药材市场上假药、劣药充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国际化和互联网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尚未成熟,需要更加精心引导和培养。尤其是药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医药行业的一员,良好的职业操守、责任心和思想觉悟对于他们至关重要。因此,在生药学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是当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的品质,树立不畏强权、不被利益诱惑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保障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部分学生急于求成,热衷于有利于就业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清,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在生药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高度认同并积极继承、发扬和创新传统优秀文化,增强专业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对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药学是中华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既包含传统文化的鉴别术语和经验继承,又融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生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学者的奠基和现代科学家的创新发展,他们的光辉事迹、生药质量问题的相关案例等都是可以挖掘的思政素材。生药学课程特点决定其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内涵,有利于实施课程思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围绕本校药学专业培养目标,全面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系统掌握生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药学道德行为规范,成为新时代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在生药学授课过程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上利用我校长江雨课堂学习平台发布相关思政案例、视频等资源,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挖掘并分享相关思政内容,线下采用生药标本观察、药用植物标本馆及药草园参观和分组讨论的方法,同时采用故事导入式、问题启发式、案例讨论式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生药学是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之一,教学内容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生药质量的鉴定和评价。生药鉴定包括很多经验术语,例如根据野山参的鉴别特点,古代药学者总结口诀为“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三七为“铜皮铁骨”和“狮子头”;黄芪为“菊花心”和“金井玉栏”;牛黄为“乌金衣”等[1]。这些传统鉴别术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生药的性状,不仅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记忆,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继续传承这些传统鉴别的宝贵经验。同时,我国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很多经典药学著作,例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肘后备急方》等,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3]。屠呦呦教授正是因为受到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绞取之”的启发,改变了青蒿的提取方式,使青蒿素的临床效价大大提高,为世界疟疾的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药学专著的学习和青蒿素案例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药学巨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对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继承和学习。
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价值的宝贵财富[4]。例如,附子有剧毒不能直接入药,经过炮制之后,毒性降低,强心作用显现,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生地黄功效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蒸法或酒炖法炮制成熟地黄后,其功效转变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炮制之后改变药性、增强药效、降低毒性的生药非常多,通过这些案例的讲授,可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中华民族古代学者的智慧,敬佩之情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应更好地学习和传承,将中药炮制技术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着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中医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和实践。《新修本草》首次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法对生药进行生动的描述,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屠呦呦团队临危受命,带领团队从整理历代医学典籍入手,筛选了640 多种中药,经过反复的科学实验和临床试验,以及提取方法的创新改进,最终获得了与过去抗疟药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为世界疟疾的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老一辈药学工作者的执着坚毅,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认真严谨、坚忍不拔、不畏艰辛的匠人精神,都值得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取得了诸多重要研究成果,如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穿心莲内酯、紫杉醇和鬼臼毒素等[5]都是疗效好、临床常用的创新药物。通过讲述以上内容激励学生传承精华,坚持实践创新,发挥匠人精神,为祖国医药事业做出贡献。
中医药在当代临床实践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6]。同时国家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等多个政策,以确保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知道,中医药的发展不仅是在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在社会实践方面,都体现了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药学专业神圣而特殊,它直接关系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作为药学生,我们必须具备专业自信和专业信仰。生药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生药质量的评价,具体内容包括生药来源、采收加工、真实性评价、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等,生药采收加工运输中的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7],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随着中药产业的迅速发展,药材市场、药厂和医院等都出现中药质量问题,某些社会责任感不强、个人利益至上的商家为了利益全然不顾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问题,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在课堂上引入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在职责和利益面前,一定要站在为人民安全负责的角度,坚守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国传统中医药五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生药资源多达12 000 多种,临床常用的生药中包含很多野生的珍稀动物和植物。随着中医药学的蓬勃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冲击,在利益的驱使下,濒危珍稀动物惨遭屠杀,濒危植物也遭受过度采挖,以及除虫除草剂的滥用,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致使珍贵药用资源匮乏。举例代表性的濒危灭绝动植物和国家保护动植物,比如藏羚羊、穿山甲、肉苁蓉、川贝母等,引导学生树立保护野生药用资源的意识。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工作尤为重要。1960—2020 年我国先后进行了4 次全面、科学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2011 年我国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设了28 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两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形成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8]。组织参加资源普查的教师通过讲述普查过程中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更为真实直接地了解中药资源普查的过程、新技术手段和重大意义。作为药学专业学生,有义务和责任为中药资源普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麻黄科生药麻黄的主要成分麻黄碱去氧修饰后即为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割破果皮后渗出的乳汁干燥制品即为阿片,主要成分为吗啡和海洛因,具有成瘾性,属国家麻醉药品管制品种[9]。讲到这些和毒品相关的生药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抱着侥幸心理沾染毒品,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2019 年9 月,连云港市海州区审理的非法种植罂粟案件引发舆论关注,李某某因为罂粟花好看才种,并不知道罂粟可以制造毒品,法律意识淡薄。通过此案例,引导学生提高作为药学工作者的法制意识,要清楚知道哪些药用植物的成分和毒品相关。教师也要做好相关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
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让学生分组进行生药思政素材的挖掘、总结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思政进课堂”的意义和实践过程。学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让学生在课上介绍自己家乡的道地药材,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资源的认识与热爱。生药学是一门实践课程,在课上一边组织学生观察生药,一边讲解,课下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参观生药标本馆和药用植物园,领略祖国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指导学生制作生药标本并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植物标本大赛,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
将生药学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迫切且必要,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生药学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特有的思政元素,包含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民族自信的建立,认真严谨、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创新实践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结合这些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协同发展,一定能探索出一条独具教育特色的生药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