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健,翁 涛,李红梅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安排。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事关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是党对人民健康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新高度。医药产业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该战略的提出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专业课是思政教学的“主战场”。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举措,为药学类专业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随着我国医药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对医药人才的要求也发生着转变。医药行业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从以药品保障供应为主转变为以药品服务为主;从以侧重药品的管理转变为侧重服务管理等。药品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商品,医药行业从业者需要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然而,近年来毒胶囊、“鬼市”假药、问题疫苗等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些药品安全事件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药学教育在“隐性技能”培养方面的短板[1]。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思政教育应成为药学类专业教育的“第一课”。加强药学类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药学人才“隐性技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外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单纯依赖传统思政课对学生价值观进行引导的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推进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专业课程,以更自然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药学属于典型的应用型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更多聚焦于药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相对于人文社会学科课程重“道”来说,工学科课程具有重“术”的学科特性[2]。药品属于特殊的商品,与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药品行业需要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符合我国社会道德和价值要求的德育型人才。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必须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仅仅“就知识谈知识”“就技术谈技术”,要给学生传递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和价值观[3]。以药学类专业核心课程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为例,课程思政教育为丰富课程内涵、提升课堂深度提供了有力保障。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以药品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要教学内容,更侧重的是法律条文的记忆和应用。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等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多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案例教学过中,对教学案例主要侧重于从法律专业角度分析其法律知识点及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基本没有思政元素参与的机会。随着2020 年5 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提出,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药事管理与法规作为药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不能仅仅“就法律谈法律”,应充分探索隐藏在法律条文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和战略意义。药学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能够赋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丰富专业课程本身的内涵。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引导学生在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以更客观及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思考社会问题,认识到医药工作者特殊的社会责任,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发价值领域的思考,提升了课堂深度,更好地发挥了专业课程的育人效应。
国外关于药学人才相关的教育更多侧重于人文和伦理学教育方面[4],美国、日本等药学人才培养年限普遍为6 年,相关的教育更多是通过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来开展[5]。Ishikawa[6]认为生物伦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教育是药学教育的基础,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可以满足药学专业人员不同的岗位需求。Hayase[4]建议通过建立一套专门的药师职业标准,然后在药学专业中开展相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国内教育学者关于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设计环节方面。李元慈等[7]将应用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课堂与传统理论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对比,认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可提高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质量。陈亚[8]在药物化学课程中通过融入精心设计的思政教学案例可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陈娟等[9]在药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药理学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有效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而关于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方面的研究不多,李娜[10]提出通过打造“药学文化节”的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和德育一体化培养。李习平等[11]提出可通过药学技能比赛培训融入德育教学。喻翠云等[12]建议通过药学史、挖掘专业素材、实践教学、教师言传身教等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在新形势下,如何以更生动有效、学生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值得研究和思考。
我国药学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年限普遍为3~4 年,类似于国外开设的药学专业人文或伦理学课程在我国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较少出现,因此在药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着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单打独斗”的现象,缺乏专业层面的药学教育思政目标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各专业课程思政目标零碎、分散,甚至思政内容同质化,没有形成系统的、相互贯通的、彼此支撑的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目标链”。思政目标决定着思政教学内容,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思政目标的关键。根据不同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各专业课程特点和教学情况,将价值引导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加强专业层面的药学教育思政目标整体规划和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药学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开设有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临床药物治疗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专业课程。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知识传授各有侧重点。药物化学课程主要侧重于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药剂学课程侧重于药物的剂型应用,药理学课程侧重于药物作用机理,药物分析课程侧重于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临床药物治疗学侧重于药物的临床应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侧重于药品行业的法律法规。虽然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但最终都是围绕实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总目标来规划和设计的。对于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要结合国家及药品行业对于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从专业层面整体规划和设计思政教育目标,各课程根据专业思政教育总目标并结合课程自身侧重点形成课程思政教育小目标。
专业课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学者因此提出了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概念,即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资源建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等能力的总和[13],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胜任力,才能更有效、更准确地贯彻药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提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有学者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整体水平一般,尤其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能力方面最为薄弱;不同性别、学历、职称之间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教龄、学院之间的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13]。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提升,需要多方的积极参与,采取多措并举、多方联动的方式,推进药学专业教师队伍思政胜任力的提升。首先,学校层面围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建立健全常态化培训制度和保障体系,对于专业教师思政胜任力的提升开展常态化、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其次,各药学专业教学团队针对本专业特点开展集体思政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力量,促进课程思政教学队伍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整体提高。以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为例,该二级学院开设专业涵盖了药学、药品生产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不同药学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差异较大,通过定期组织各个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普遍得到提升。
我国药品行业在研发水平、制药工艺技术、药学服务水平、市场销售份额等方面目前还处于追赶阶段,而我们国家具有中医药治病防病及健康保健的传统和优势。面对这个现实,立足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药学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路径。中国古代的药政管理始于周朝,“府”为最早专司药物管理的专门人员,建立了一整套医药行政管理组织和考核制度。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明代李时珍尝尽百草,其所编著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药学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最翔实的药物学著作。另外,还有很多其他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与药学类专业知识相关的中国故事。
将这些基于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国悠久的药事文化渊源和精髓,培养文化自信,唤醒其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传统医药思想和文化的独特优势,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
传统药学专业课程教学采取了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并引入职教云课堂、蓝墨云班课等在线平台,但在实际教学中“满堂灌”的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调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媒体时代,价值流动性的加强以及通过网络以各种形式涌入的价值观,在开阔人们眼界的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我,使其对之前深信不疑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甚至不信任[14]。
借助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新兴媒体平台,将其视为与现实教育场所同等重要的教育阵地,构建第二课堂。新兴媒体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平台和渠道,通过新兴媒体平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将思政元素融入这些平台中,以学生听得懂、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制作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从“主演”向“导演”的角色转变。此外,借助大数据技术可及时掌控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实现感知、数据研判和预测决策的功能[15]。通过与新兴媒体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结合,有效提升药学类专业思政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育人成功实施的核心在于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然而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理解存在“狭隘化”或“泛化”的误区,有的将思政元素狭隘地理解为宣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的则宽泛地认为所有正面的、积极的东西都属于思政元素[16]。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应是内源性的,即从专业课程中自然而然衍生出来的。如药品研发、生产、制造、经营、使用等环节为药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政素材,作为专业课教师,应充分从药品行业发展中挖掘思政元素,强化专业课程思政与药品行业的契合点。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冲动性强、思维尚不成熟,倾向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窄化为仅仅是政治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17]。因此,找准思政元素与药学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实现同频共振,需要专业课程教师认真研究。以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在讲授“药品生产管理”这一章节中与药品生产相关法律法规时,可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法规的同时,更要认识到药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药品生产人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药品生产法律法规,也应秉持工匠精神,注重细节,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原材料、工艺设计和生产流程。在讲授“药品注册管理”这一章节时,可以讲述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我国的医药工作者第一时间发现并成功分离了新型冠状病毒,争分夺秒开展疫苗临床试验,为战胜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深入挖掘药学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时代使命感、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等积极的思政元素,找准其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将其融入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启发学生关于态度、情感及价值观层面的思考,最终实现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