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挖掘与实施途径研究

2022-12-28 13:53崔明超阮洪生夏苗芬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中药学中医药中药

崔明超,阮洪生,夏苗芬,潘 萍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5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药学课程思政所需的教学资源需深度挖掘,以思政教育的视角重构专业课程,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两者有机融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的心中[1]。中药学各门课程中均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中药学专业各课程授课中,既需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即“术”的教育),又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即“道”的教育),道术协同。鉴于本专业课程特点,中药学科以人民至上、文化自信、传承创新、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为思政教育培养的目标。

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1.1 人民至上

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而现今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古有神农尝百草以解除黎民疾苦而流芳百世,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终成“医圣”英名,孙思邈苦心孤诣作《千金要方》而成苍生大医流传千古,李时珍下学上达、良师古人撰《本草纲目》泽被后世,吴鞠通孜孜不倦著《温病条辨》以解时疫。如今,中国共产党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疫苗接种,陆续消灭和控制了天花、脊髓灰质炎、丝虫病等,树立了全球标杆[2]。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人均预期寿命逐年增加,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力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尤其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再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3]。因此,要深入挖掘整理中药学课程思政元素,促进课程与思政、知识与德育有机融合、无缝衔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领学生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

1.2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沉淀塑造的最深沉而持久的力量[4]。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医药人积极应对、勤求古训、继承创新,再次交出了出色的答卷,彰显了中医药文化自信。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清肺排毒汤”,即是古典经方在辨证论治、治未病的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毒湿疫”的加减化裁[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正是最好的课程思政教育素材。

同时,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保护、发展传承,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例如,宁波有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其中“浙八味”中的两位浙贝母和浙麦冬均产于宁波。宁波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医药人才辈出,涌现出同仁堂的乐显扬、童涵春堂的童善长、胡庆余堂的冯根生以及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内的中医药人才。同时,宁波也有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遗址,例如药行街、国医街、药皇殿、慈城古镇、鸣鹤古镇等[6]。中药学院同时也建设“宁波市科普教育基地”中药标本馆和宁波市医药文化研究基地。中药学科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宁波中医药文化特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3 传承创新

中医药的发展,传承是根基,创新是活力。如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中医药的传统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受到启迪,用创新技术提取出抗疟的有效药物青蒿素。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临床广泛使用的“三药三方”亦是从《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中医药典籍中化裁而来[7]。同时,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价值观在中药学各门课程授课中均有体现。如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中所传授的对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断学课程中所教授的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课程中的传统炮制工艺、中药制剂技术课程中列入的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均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8];而中药的创新则与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用中药药理、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等多门课程密切相关。因此,应在中药学专业授课中做好中医药文化与知识在传承中创新,培养中医药人鸿鹄之志、赤子之心、爱国之情,在创新中传承,勤学问道,让古老的中药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中医药处方服务于世界人民。

1.4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9]。中医药学既有护佑民族繁衍生息的辉煌历史,也有党领导下的中医药人进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代实践,彰显出中医药人传承至今的爱国奉献、使命责任、家国情怀,这些也都是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体中药师生更应该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个人紧密联系,勇于担当责任和使命。例如,在中药鉴定课程教学中,可列举目前药材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现象,强调中药材质量责任重大,要不断增强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本领,培养良好的中医药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在中药制剂检验技术课程中,可讲解“毒胶囊事件”等经典案例,通过对法律法规要求的讲解,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在药用植物学的讲授中,可介绍中药科技扶贫的案例。例如,浙江省中药研究所俞旭平进驻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指导村民种植黄栀子,帮助村民利用中药脱贫,获得总书记称赞[10];屠鹏飞在沙漠地区推广种植名贵药材肉苁蓉,超过1.8 万人因此脱贫致富,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以上均体现了中药人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11]。

1.5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生产者身上对产品一丝不苟、追求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是职业教育应当传达和培育的一种态度与品质[12]。而新时代工匠精神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为引领,并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在传统中药加工中,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同一味中药,炮制前后,药性各异,功效迥然,其繁复的炮制工艺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中药炮制、中药制剂以及实验实训等专业课程中,既讲授中医药专业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中药学院历年承办校级和省级的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工匠精神引领中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同时,以工匠精神引领校企合作,深化实践教育,鼓励教师以顶岗学习、挂职锻炼、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走出去”;鼓励将企业著名工匠“请进来”,成立名师工作室,将校园课程思政与企业工匠文化有机融合,营造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

2 中药学课程思政实施途径研究

2.1 教师队伍为中药学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中药学科团队建设采取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联合备课、组织优秀教师上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效果的教研室评价、学生评价、学院考核,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引领作用,并加大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成果的宣传支持力度,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3]。中药学院多次举行了“以课程思政创新示范课堂创建”为主题的教学技能竞赛,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

2.2 课堂为中药学课程思政的“主战场”

做好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全面修订中药学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中药学科特色优势,充分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使中药学科教育有纯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在实验实训等实践课程中,尤其要有知行合一理念的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提高以及劳动精神的弘扬。

学院推出中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大力促进做好中药学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基本载体建设。例如,中药学、方剂学课程着重加强“敬畏生命、敬业奉献、诚实守信、严守药规、精益求精”的药德教育;中药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相关课程,加强学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养。

2.3 课堂教学为中药学课程思政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是中药学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为中药学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需在课前备课、课中讲授、课后研讨、实验实训、生产实习等全部环节均一以贯之,特别注意根据课程特点,积极挖掘蕴含的育人资源,因人制宜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言传身教,产生良好效果。

2.4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无论是面向低年级所有专业学生的思政课程,还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的课程思政,其核心内涵都是育人[14]。思政课程重在对学生系统的政治理论的培养,课程思政则是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两者同向同行、互相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5 课堂授课与网络教育协同并举

课程思政要借助新时代信息技术,使其形式生动灵活,增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应充分意识到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注重网络课程建设,如慕课建设、在线试题库建设等。网络授课必须精心组织、分类施策,有序、规范、安全地开展,有效保障线上教学质量。要全面严格审核线上教学内容,注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重弘扬社会正能量。教师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期间的育人元素,探索网络课程思政育人新方式。

2.6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统一

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个方面[15]。中药学显性课程是传统上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课程,如中药学、中药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中药学隐性课程,则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既有“山水写意,百草飘香”富有医药气息的校园环境等物质情境,也有“修合本草,立德树人”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等文化情境,还有“师生结对”的师生关系、“学业帮扶”的同学关系等人际情境,多管齐下,才能对学生价值观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坚持两者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7 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贯通融合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中要特别注意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引领。同时可以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如社区服务、医院用药咨询、敬老院志愿服务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

2.8 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中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第一,凝心聚力,积极探索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中药学全员育人机制。要加强家校沟通,积极引导,协同发力,共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政府及社会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共机构的优势,搭建育人平台,共同创建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我院组织了“悦读”“悦跑”“悦家”活动,开展了“一封家书”“导师推荐我阅读”“学习强国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爱家、爱校、爱国。

第二,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构建中药学全程育人机制。中小学阶段,使用中医药文化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在孩子心中播种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中职的中药学专业中,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即大学阶段,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成长为药德、药规、药技兼备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第三,协同发力,积极探索构建中药学全方位育人机制。思政课程要增强时效性、亲和力。中药学专业课程则需根据每门课的特色,深度挖掘思政资源,有机融入育人元素,与思政课同向同行[16]。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堂授课与网络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均需系统统筹、协同推进,引导学生从校园小课堂中学习到社会大课堂中践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结语

在中药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挖掘中,要特别注意“红色基因”与中医药文化基因的传承。“红色基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进行传承与发展。而中医药文化基因是指中医药文化传统的核心要素,如其鲜明特色的思维方式、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哲学思想。因此,在中药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坚持“一二三四五”:一是要坚持一个目标,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厚植“红色基因”与中医药文化基因,使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三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四是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堂授课与网络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4 个方面有效衔接;五是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中药学中医药中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