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丁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的发展目标,而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养老保险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十分紧密的联系,其建立与完善不仅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同时还是该国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养老保险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与关键举措。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给予存在困难的社会成员以一定帮助,从而为其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和谐社会的构建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含义,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社会关系方面的和谐,其中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两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完成对整体经济资源的配置,而在自由竞争的时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到社会发展的稳定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及时落实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弱势群体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并增强对各类风险的防范能力,从而最终实现促进社会成员协调发展的目的。例如,为进一步增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处理能力,就应及时通过养老保障体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老年群体利益可以得到根本保障[1]。而在社会保障安全体系不断完善的环境下,我国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将会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创造出更加和谐、安全的氛围,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促进其生活水平的提升。总的来说,社会保障涉及到很多要素,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为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通过相应的物质帮助来提升对生存问题的应对能力。在社会保险不断落实的环境下,社会成员出现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的概率都会不断降低,并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外,社会保障还可以通过各种福利构建起生活安全网,最大限度地推动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社会公平正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机会均等与收入均等两个方面,若存在机会不均等的情况就很容易限制其推进。造成机会不均等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掌握市场机会的能力不一致,另一方面是各类资源的地位不同,最终导致收入分配出现差距。这样的收入差距是推动社会激励机制构建的重要基础,不仅有助于提升效率,还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其中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关注,并对个人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加以控制。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完成对社会公平分配的推进,第一是通过“垂直再分配”的方法来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尽可能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二是通过“水平再分配”的方法来调整社会成员在不同环境、不同阶段的收入水平,缓和其中的矛盾问题与利益冲突,最终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
养老保险是本着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的对于基础养老的基本需求原则实行的社会保险。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能够普遍实现“老有所养”的发展需求更为突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交通进步以及许多家庭形式的不断变化和新增,对于制度性的养老安排已经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和支撑人民幸福指数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俨然十分必要,不可或缺。世界银行通过精准计算和反复研究发现: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养老形式在逐步从非正规制度向正规制度转变,同时这也演变成为一定的规律。而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对来说在经济收入未能符合基本需求条件的情况下,一部分居民已经步入老龄人口阶段。在国家经济步入发达社会之前,社会老龄化就已经提前到来的情况十分严重与显著,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城市及乡镇的老年人在银行中几乎没有存款,或存款很少,这些老年人只能单一地依赖于子女赡养或社会方面的补助和供养;而另一方面则是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造成的,由于近年来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以及家庭规模的缩小,4—2—1模式家庭的子女已经无法通过自身的收入和能力保证能够完全负担起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重任。由此可见,当前急需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社会化养老机制,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则更加突出。
总的来说,促进社会公平是全方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其中的重中之重在于实现利益均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相应的市场经济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行效果,但在利益均衡机制建立方面仍不够完善,这也是发展市场经济所必不可少的。现阶段,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这也使得我国相对和绝对贫困问题更为突出。想要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贫困问题,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发挥相应的杠杆作用进行调节,必须确保在再分配过程中提升对公平因素的关注,从而有效实现对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控制。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进一步保证社会上的弱势群众与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质量,并为促进居民生活稳定、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发展以及现代化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由此可见,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分别是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向多层次与服务社会化发展、积极向农村地区扩展以及提升对弱势群体的重视程度。
结合当前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成员的总体满意度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政府部门在其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重要作用,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应促进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提升,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养老保险制度加以宣传,提高其对相关内容的认知。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与制度之间的转移工作加以完善,为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提供保障,保证最大限度地提升养老保障制度落实的便利程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发展的现实需求。其次,政府部门应带动养老待遇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发展社会保障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充分根据各个地区不同情况完成对基础养老金动态调整与落实,带动个人缴费与政府缴费标准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还可以将个人账户基金划分到省级标准进行集中管理与统筹,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保障机制的风险抵御能力。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显著带动养老待遇水平感知的增强。再次,政府部门应确保基层服务质量的提升,有效发挥基层机构在宣传、经办、服务等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社会成员在资格确定、缴费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予以解答,确保可以为其提供更大的便利[2]。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对于基层机构的人员开展相应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各种形式来促进基层服务人员对于有关政策理论的掌握,并促进其专业素质与工作效率的提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政府部门还应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居民养老保险服务平台的建立当中,通过构建网上服务平台来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等目的。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逐步推动服务平台建设与相关服务模式的适应与协同,确保可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高质量的经办服务。最后,应针对养老保障能力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确保在有关制度落实之前可以充分了解其风险,为后续参保率的提升提供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宣传形式,有助于养老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发挥出应有的重要作用,进而起到减缓养老压力、改善家庭关系以及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政府部门还应在宣传内容与宣传形式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借助一些典型事迹来让更多群体了解养老保险制度,认识到相关制度落实之后所可以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最大限度地突出其养老保障能力。
结合当前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来看,加强对其服务系统的科学完善也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总的来说,养老保险服务系统的完善离不开对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只有充分发挥相关技术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带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在此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对社会保险信息库的构建,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关系变动、接续等方面的信息与管理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实现对相关工作的妥善管理,还可以进一步为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共享与应用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其次,可以进一步针对养老保险储蓄卡的功能加以细化,例如自动扣款等。当前该功能在多个地区已经实现应用与普及,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相关人员缴费的灵活性与便捷性[3]。最后,对于社会保险管理中心来说,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对于自身的业务管理予以优化,例如设置“社会保险个人服务窗口”等,从而可以有效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办公处理,大大提升参保服务的便捷程度与灵活性。由此可以进一步看出,在现阶段的发展背景下,优化养老保障服务系统是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与相关部门则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关注,从而为社会成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并针对当前养老保险参保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对于养老保障体系的优化应从思想意识层面入手,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确保各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宣传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有助于人民群众思想认识方面的提升,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相关工作中。与此同时,基层政府部门还可以与卫生、传媒等部门联系起来,结合工作与发展的实际需求组织文艺活动与编撰宣传手册,使得养老保障内容可以更加深入人心。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群众了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渠道仍然存在较为单一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可以通过开通热线电话的方式实现与群众之间的紧密配合,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来让更多人了解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益处。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的方式提升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促进缴费金额的增加与缴费力度的加大[4]。再次,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环境下,更是应当在宣传工作中强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其的关系,让更多人可以深刻认识到养老保障工作的开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明确相关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对于人民群众的好处,最大限度地提升群众参保的积极性。以某地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落实的具体情况来看,该地区结合自身实际需求对缴费补贴激励制度的落实进行合理调整,并在原有基础上改变了享有补贴的人员范围。当前该地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了更好地落实,缴纳保费金额也得到了明显增加。最后,政府有关部门还需要针对“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理念加强完善与宣传,确保人民群众可以在激励机制的影响下真正享受到养老保障工作所带来的福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相应的养老保障作用。除了城镇地区以外,乡村居民养老也需要得到稳定保障,从而尽可能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带动居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养老保险是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在实际开展相关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落实因地制宜与因需制宜的原则,大力提升政策落实的精准程度,从而有效确保对多元化需求的覆盖。考虑到现有的发展情况,城乡养老保险的落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整体缴费率与缴费档次等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应遵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根据地区经济社会条件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养老保障工作统筹,为其多层次、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5]。现阶段,社会老年群体的保障工作主要由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两个层面构成,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缺乏有效统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老年群体难以满足其现实需要,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则更容易出现生活质量降低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相关部门应重点着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工作,针对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质量降低等问题展开具体分析,一方面应确保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快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动养老保障事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地区发展的关注,并将更多优质资源引入其中,通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来提升养老保障工作水平,为实现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养老保障的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构建离不开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并逐步在推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改善人们的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然而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为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保障工作以及社会公平分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不断对养老保险服务系统与缴费激励机制加以优化,有效实现对多元化需求的覆盖,为推进和谐社会的进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