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 任雯
西安市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核心主体,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方针政策,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活动的供给。近年来,西安市政府陆续制定出一系列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从政策依托、技术创新等工具理性方面以及多元协商、人才培养等价值理性两个方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西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结构性失衡、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城市,而是乡村,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重点就是补齐乡村这块短板。因此,以西安临潼区农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体系,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强调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强调村民的主体地位,这对于丰富新公共服务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临潼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通过走访临潼宋家村、尖角村、南庙村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进行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以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客观、科学,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8份,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基本涵盖目前当地村民基本情况、需求情况、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提供状况、供给有效性调查等方面。通过对调研问卷进行收集整合,目前临潼的总体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分析如下:
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层面,通过对需求的多样性、主动性两方面展开调研。需求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村民需要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受访者在文化设施层面,对文化健身器材(41%)、文化广场需求量最大(33%),在文化活动方面,受访者最需要技能培训类的文化活动(26%),受欢迎度最低的为知识普及型文化活动(11%);需求的主动性是指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村民对本地区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了解,其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主动了解文化活动的意识不强;二是了解信息的意识和渠道不通畅。受访者对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其需求情况呈现一般满意的状态,不满意的原因在于缺乏吸引力、形式老套。
对临潼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供给主体、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供给有效性四个维度展开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临潼区农村主要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服务供给,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度较低。基于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以健身器材(83%)、农家书屋(78%)为主,但是艺术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供给较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规模不高,服务水平以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主。但是当前,村民对藏书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能更新一批图书。在文化活动方面,当前主要形式为社火、送电影下乡、集市等活动,尖角村作为红色文化村的代表,虽然修建了红色文化广场,举办了以党史学习为主题的活动,但是受众面窄,且形式以培训、观看纪录片等传统形式为主,未能形成特色。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村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呈一般满意的状态,不满意的原因在于与自身需求不适配(33%)、特色化不足(25%)。对于制约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因素分析层面,村民认为,当前主要原因在于财政支持不够(78%)。
当地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较为单一,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以供给健身器材、农家书屋为主,与村民需求不适配。在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方面,仍然以政府送文化为主,多以送电影下乡、社火活动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这种传统的文化活动目前看来无法适应当前村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且形式单调,电影下乡的题材多以秦腔文化为主,内容更新缓慢,并没有根据村民的需求弹性选择素材,导致缺少吸引力。公共基础设施主要为乒乓球案、篮球场以及少量的健身器材,但是对健身器材需求较大的为青年群体,由于健身器材数量少,种类不丰富,常年不更新,设施老化导致青年群体很少使用。政府虽然投入资金和人力,但是供给有效性却很低,归结原因,是因为文化服务供给未从需求出发,导致群众满意度低。
从整体上来看,在公共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的数量和频次上持增加的态势,但是西安市临潼区当前特色文化效应不足,文化开发同质化严重。尖角村和南庙村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是基于红色文化的文化形式较为老套,多是以宣传红色文化内涵为主导的党史学习活动,未能真正挖掘其文化特色。农村在新经济常态下,实现转型必须依托文旅结合的时代背景,以文化内涵为优势,促进旅游开发,以开发旅游项目为基础,挖掘当地文化特色。但是当前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形式单一,未能形成品牌特色。
国家于2015年1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就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开放五个基本原则、从而为公共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当前临潼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然以政府供给为主,政府提供财政资助、管理监督等宏观层面文化服务供给,同时还涉及微观层面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的供给。多元主体参与度低。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存在缺位问题。该地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引领当地特色文化的创新,当前农村“空心化严重”,老年人知识更新水平慢,外出年轻人对于家乡建设关注度偏低,大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不仅组成年龄结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而且技能培训条件缺乏、创新能力缺乏。
周黎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绩锦标赛模式”,即政府以经济“GDP”增长速度作为衡量其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原因在于:GDP指标的衡量具有短期性。相较于文化方面,经济领域的投入在短期内可以得到收入。而其他领域需要资金大量投入,并且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得到正外部性的显现。由于政府这一短视行为,所以,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财政资源投入经济发展,而导致文化领域资金投入缺乏。
在需求表达方面,公众需求表达缺乏主体意识。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公众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仅仅是供给主体及相关人员的一种权利,而忽视其主体性地位。其次,公众认为文化素养和参与能力不足限制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水平;在供给方收集需求信息过程中,部分供给主体忽视了供给的公共性价值取向,而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情感和立场作出判断,导致需求转换为输出质量不高。需求表达机制包括决策前的需求信息收集、需求表达过程中的渠道建设以及结果评估。政府在需求表达机制建设中更倾向于事后评估,而忽视事前决策和事中纠编。
政府在对市场组织、志愿者参与文化服务供给方面缺乏物质和精神激励。人都有生存、安全、尊重、社交、自我实现的需求。对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才能更乐于完成目标。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使得市场组织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物质层面激励,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具有适用性,但是随着村民需求更高水平的文化服务,由于市场具有更高的效率,必须发挥市场在提供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当中的作用,而当前,只有少数的企业愿意扶持农村文化服务建设,因此,政府应当完善激励制度,激励社会主体发挥文化创新积极性。当前,存在许多文化能人,但由于其影响度低,未有相关政策支持,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因此政府应该为文化能人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文化产品提供制度条件保障。
1.完善招聘、培训流程
完善人才引进和聘用制度。首先聘用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职业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在岗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其次加强人才队伍的引导和建设,西安高校林立,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应发挥高等院校与农村对口帮扶优势,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智力支撑。
2.培养激励、奖惩意识
可以使用奖惩制度作为激励供给主体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通过晋升、奖金奖励、提高福利待遇或者口头表扬等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供给主体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以榜样激励的方式宣传加强激励不仅包括对供给主体个体层面的激励,还应该在整个宏观层面形成文化氛围。树立政府服务性的价值理念,坚持维护文化服务供给公平性的行政伦理取向,倡导法治思想下的公平的行为价值观,将服务精神渗透于部门整体和个体的文化服务工作中。
1.提高公众参与重要性的认知
努力培养新的管理观念,加深对公众参与的认知,将公众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有成就动机的社会人。公众在文化服务供给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观念,重视公众参与文化服务供给的公共性价值。尊重、支持公众参与到文化服务供给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去。当公众的成熟度高于平均值之上时,政府应该给予较大的自由空间,发挥出公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责任,提高公众参与的主体性。使公众与供给主体建立共同愿景,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
2.加强沟通平台建设
信息传递在公众需求转变为供给服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息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首要环节,信息的完善程度以及科学程度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正确性,因此要加强信息传递。第一、建立双向沟通协调渠道。保证文化服务供给的权威性,若供给主体缺乏与公众的沟通,就导致公众不能明白供给主体的要求,供给主体也不能明白公众的诉求,因此,做到公众需求信息反馈及时,并及时真实地反映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问题和成效,有利于对偏差及时矫正。第二、建立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在明确权责,划分权限的前提下,促进横向协同,通过多部门联动协同,建立信息体系,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健全信息渠道,扩宽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信息的透明度。第四、加强信息沟通的科学性。评估过程中,由于主体受利益驱使,或者由于信息统计技术渠道的不科学,使得信息传递和反馈过程中出现谎报、满报、虚报、误报等信息失真情况,从而导致评估偏差。因此,在沟通中,要提升沟通技术性和科学性。
1.发挥政府核心主体的作用
第一、健全财政资金保障体制。财政资金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物质保障,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活动、更新技术、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关键在于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供给投入力度,坚持重心下移、服务下沉,在公共文化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充分向基层倾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后劲和动力。
第二、优化政府购买服务。公共文化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在文化服务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强购买服务。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确定上,应当尽量减少被动选择购买方式的情况发生,多采取主动选择,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性质、种类和要求,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当购买预算金额较大、可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较多、政府选择较多、竞争充分时,应当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组织公开招标,以确保社会组织在公平条件下参与竞争。
2.加强社会主体协作供给
第一、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服务供给的科学性。根据调研可知,当前,临潼区农村社会组织力量不强,因为自发组织形成,缺乏政策支持,因此,要完善社会主体参与形式,形成科学合理的规范。
第二、注重培育和扶持艺术家、作家等民间艺术能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保护和挖掘是新时期必须面对的问题。IP 理念在乡村地区赋能,可以给乡村文化传承和全面振兴提供新的思路。所以,要重视人才,优化和丰富整个文化产业的人才结构,才能够有效地优化文化产品的供给,保证西安文化服务供给可持续发展。
总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动态性、公共性和服务性。在完成经济建设硬性指标要求的同时,要把握服务型政府理念内涵,满足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明晰政府角色定位、发挥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协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对于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适应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要以公众需求作为逻辑起点,形成供需耦合的态势,以展现西安市文化古都形象,增强西安的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