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县板东中学 胡志华 胡永兴
音乐课程是美育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实施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内多听几首音乐,多学几首歌曲,而是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特别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能力。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学习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只有学生有了这种动力,才能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学生认识音乐,多数依靠听觉。多媒体、乐器、音响,以及各种能发出声音的工具,我们都可以在课堂中借用。其中,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最为高频,其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演示生动、形象,把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增强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音乐课上,我在用剪映制作的视频软件中插入相关内容的视频、照片,或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图片,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习歌曲《哦,香格里拉》为例,在讲述香格里拉地理位置及人文景观的时候,播放以歌曲《哦,香格里拉》为背景音乐的雪山照片、藏族舞蹈照片等,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的雪域高原风情。在眼观耳听之时用心感受,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投入音乐学习之中。
在欣赏《小巫师》时,我用希沃软件制作课件,在屏幕上播放动画片中巫师的形象,老巫师、小巫师和扫帚完成一组简单的动画,让学生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看到直观形象,学生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结合课本的音乐与奥尔夫声势和律动,让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将儿歌念白、简单的肢体律动以及舞蹈、戏剧等纳入其中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让音乐与更多的艺术元素产生联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关注、倾听和辨别,增强了参与性和创造性,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这种自由的演绎形式,有助于提高课程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音乐兴趣和学习的专注力。
在平时的音乐课上,我通过创编律动或让学生自主创编律动,配合完成课堂任务,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打靶归来》这首节奏鲜明、传唱度高的歌曲时,我提前创编了简单、操作性强的声势律动,让孩子们在身体的律动过程中全身心地参与,快乐地完成歌曲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践表明,与各自学习的班级教学方式相比,学生通过合作性学习之后,明显增强了团队意识,学习兴趣大为提高。
以教授歌曲《美丽的村庄》为例,我在教唱第二乐段的时候,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练唱二声部的旋律和歌词,配合演唱“啊,美丽的村庄”“啊,一位女皇”“灿烂又辉煌”“你仿佛正在歌唱”“和平的歌声在飞扬”,歌曲的趣味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学生热情高涨。再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比一比哪组配合得更完美,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团队意识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此外,在分小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能力均衡搭配,每一组每一个声部要做到强弱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优等生领跑、学困生积极进步的局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擅长运用鼓励式教学,尽力发现和肯定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和巩固歌曲。在竞赛时,我会引导学生积极聆听各小组的演唱,并让他们学着从歌曲的速度、力度、音准和节奏上作出评价。最后评选出本节课学得最棒的“歌唱家”和“最佳评论员”。这样,学生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获得鼓励和肯定,自然而然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也更热爱音乐了。
音乐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和褒扬,当面对观众的掌声时,参演者的获得感十足。因此,我配合学校每年的歌唱节等活动,组织各班开展班歌比赛,组建合唱社团和非洲鼓社团,带领学生参加附近的公益演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大胆表现的能力。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索发现更多适合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手段和举措,为我们的音乐课堂服务,为培养更多有艺术修养的社会型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