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艺术职业学校 张亚中
疫情线上教学期间,有一天我在班级群里检查学生发上来的早读作业时,突然发现晓珈同学写的《赤壁怀古》有一处错误——“周郎”写成了“周朗”,以她的水平,这个错误肯定是马虎导致。我本能地想回复指出了事,临发出时,觉得不应如此简单处理。思忖一会,我在群内@晓珈:抄写一遍杜甫的《阁夜》(尚未学);网上去找原诗,争取三天背过。
为什么扩大处理,我是这样考虑的:
晓珈基础较好,入学时是班里前几名。但优秀生不是没有问题,只是他们的问题被自己的光环和别人的问题覆盖,而老师对这类学生往往又倾向于忽视、原谅他们的小问题(认为对优秀生可以省心一点也是教师自欺、惰性的表现),这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选择《阁夜》也有讲究。疫情线上教学期间,每天6:30之前我在群内用图文叫起学生。这天我发的文是“日月轮流催晓箭,叹光阴一去不复返”,与《阁夜》中“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一句颇为相通。况且,头天夜里降了雨夹雪,清晨雨霁雾散,与这句词也十分对景。不光是诗意切时,这首诗还是我教过的诗歌中学生抄(默)写时较易出现错字的一首——全班几十个人初期默写时几乎没人能全写对。选择这一首,有再次考测晓珈这类学生之意。
让晓珈到网上找原诗,是想让她自学这首诗的含意。网上关于杜甫这首诗的解释、鉴赏铺天盖地,上网课时学生离不开手机或电脑、平板,索性安排点网上探索的任务。如果她能自主查阅并有选择地吸收,也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收获。当她读懂这首诗甚至喜欢这首诗的时候,记诵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明确提出背诵要求是为了避免她应付,没有具体要求的任务学生执行起来是会“缩水”的。
晓珈同学对这首诗的背诵和背写都在当天完成,上交作业时附了一段反思、感激的话。我提的要求是“争取三天”背过,学生提前达标。为师者其令宽而爱,为徒者其行笃而谨。她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成长也是教育的宝贵收获吧。
之后,我把“周朗”事件的思考写出来发到班级群,以让更多学生及家长受到启发,产生溢出效应。果然,学生、家长都给予了积极呼应,在学习、配合教师方面实现了班级育人思想的一次空前统一。
反思这一小案例,我有如下心得与同行们分享:
1.多读书多学习。为人师者,若胸中没几点墨,便失去许多教育的契机和方式。
2.细心才能发现捷径的“入口”。留意每一个细节,也许都可以推演出一个出色的教育故事。滴水可观沧海之大,大胸怀、小指法才能管班级如烹小鲜,举重成翼,以小博大。
3.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要有张力,要有绵绵后续。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永远让学生纠错而进。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解决的着眼点要放在学生成长上。倘若在发现学生写错字等错误后只是简单地以“群内示众”“罚写十遍”“提请家长监督改正”等处理,表面看是槌重锣响,实则教育的含金量太低。教育,最怕的是教育者应供缺供,从而导致学生应得而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