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登立 赵省委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511300)
“范式”(paradigm)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论概念。它是某一特定时代的特定科学共同体所支持的信念”[1]。近些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式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效,有力促进了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著名学者张耀灿教授等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论的教学反思和探讨,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把价值取向、行为取向、德育学取向和管理学取向作为坚持的方向。这种发展取向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开启了方向指明灯,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提出打下了良好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范式理论意义。
2006年张耀灿等正式提出人学范式的研究,它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既要注重人这一主体的身心自由充分发展,又要注重人的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这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影响最广的范式研究理论。人学范式不是对社会哲学范式的否定,它是对过去的社会哲学范式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而是一种扬弃、传承上的超越。它倡导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向度研究创新。但也有不少学者对人学范式提出异议,认为“人学范式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教育活动的成长,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抽象理解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陷阱’”[2]。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为基础创新思想理论,要表达对时代教育主体全面性发展的要求。
文化范式是“在文化视野关照下对思想政治本身的内在结构、精神特征和发展演变进行梳理,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3]它越来越走向了人文学术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叉融通,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进一步拓展,对人文精神关于塑造人的主要价值有了进一步探究,使教育的底蕴与功用得以进一步凸显。但我们知道,从完整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交叉结合还不能创立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新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个学科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各个学科的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营养,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适用领域。自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学科融合交叉学科范式已经开始出现。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不断有新突破,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范式和研究视野。但不容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多学科的进一步融合还在形成和发展中。
现有的范式研究是为了满足学科实践的需要,大多集中在应用研究上,缺乏学科的理论研究基础,如信念、理论假设等学科知识的前提论证研究。库恩理论的范式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具体的建构,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尚未真正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元素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主体也有所探寻,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主体常常表现出“有人无己”的尴尬现象,对研究者自身的关照和追寻有所缺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不利于从业者自身价值的激发和作为,这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知识的自信和创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进行批判、反思和重构现有的理论知识,并追求从业者的主观价值,以便进行论证和重建新的理论知识,这也可以反映出主体的主动性和实践要求。
思想与政治教育工作者范式研究中的共同体意识并不强烈、共同体作用不明显,缺少一致共同的知识信念、价值规范。思想政治教学共同体工作者内部彼此认识、互相沟通与融合的力量不足,导致学科知识、观念、方式难于建立思想政治教学的一致信念、标准等。唯有形成共同体范式,才能真正地“形成本学科的共同理想和通用语。从分散走向整体,构成一个相对紧密、可以进行广泛深入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术共同体。”[4]。
第一,审视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能动性。到底如何存在、存在如何等系列前提性问题未达成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人员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深入的自省,对学科范式的形成,特别是理论探究对象发展欠佳的问题,如逻辑前提、理论知识基础和命题等进行研究。在进行范式反思时,必须使学科范式真正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治性,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纠结和复杂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不是用拿来主义[5],拿过来直接使用,而是通过本学科的知识研究、人才培养等模式进行实践。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才能与理论和实践同步,扎根于社会现实,才能提高实践的有效性。因此,消除学科范式发展的偏见和障碍,清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现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打造一个思政工作者共同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6-7]。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应当创造一个独立的自由探索空间,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际行动需要不断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意识地实践共同的职业信念,经常反思学科范式的思想观念。唯有如此,方可形成思想政治教学共同体。
第三,让多元评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价构建的方向。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有发展取向论、人学范式、交叉学科范式等研究类型。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运用比较缺失、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很不完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评价理论认同没有达成一致性,造成价值评价不明朗。所以,我们要努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评价多角度、多元性。
我们要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范式从一元向多元发展过程,探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范式转换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提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范式转换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评价应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从工具化到人本化;评价主体从封闭到开放;评价标准从一元到多元评价;评价方法从实证主义到建构主义;评价结果从鉴定到发展。坚持这些价值取向,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范式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向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范式,应该遵循以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实践策略:
(1)审视已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多元评价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往往是单一的评估测试、单一质量评价标准或单一的教师教学评价技术标准,这就很难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难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从我国学生素质教育推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反映大多数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应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全面、充分、自由发展提供保障,这样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展,才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进一步全面提高,才能从过去的单一知识评价转向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自主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在学生积极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主体性评价。
(2)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应密切关注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劳动中获取鲜活的知识,改变传统评价中过于强调教学质量等级和分数的评价方式,改变之前通过考试均分和及格率对学生做出分级评价的方法。要把教学评价融入到教学生活的实践中去,要注重学生潜在素质的形成性发展,全方位、多方面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和特长,以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