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美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 智能交通学院 江苏 淮安:223003)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与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相连,每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各个职业学校展示自己的管理水平、专业师资水平、技能训练水平的重要平台。自2008年在天津首次举办以来,大赛的规模、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已逐渐成为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评价与选拔的平台,在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引导职业院校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3]。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一直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自2009年以来,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信、电子、电气等专业竞赛项目,实现了“十二连冠”,对学院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职业技能大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要求,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等方面有机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此外,各种职业技能所属行业可以在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过硬技能的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2011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会议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指出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虽然上述文件对人才培养规格说法略有不同,但其核心要素均体现出对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高度重视,更加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职业技能大赛内涵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两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4-6]。内在联系表现在:职业技能大赛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职业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设置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衔接;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有助于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创新实践“一体两翼、赛教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进行“一体两翼、赛教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为抓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体,“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为两翼,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实训要求,分类、分层设定竞赛内容,形成了金字塔型“赛、教、学”运行机制。即围绕专业基本技能要求,依托基本实训项目,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院级各类基本技能竞赛,打牢专业基础;围绕专业特长培养,依托专项竞赛,组织学有专长学生参加省市以上行业(专业)协会技能竞赛,提升专业技能;围绕综合运用能力培育,依托实战情境,组织参加国家级高水平技能大赛,培养拔尖人才[7]。
(2)引领专业发展方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是在高职院校现有专业方向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发展、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技术发展水平等进行动态调整的,大赛项目均融入最新的生产技术要素,代表了我国行业最新技术发展的水平,反映了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专业方向的设置和调整改革提供了参考。
(1)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高职教育对学生实践技能不够重视,制约了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法有效对接。职业技能大赛倡导的“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竞赛理念,引导学校、教师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加强实践教学,实现教、学、做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8]。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体系构建的优良程度,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能反映行业技术发展的最新要求,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优化。职业技能大赛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化中发挥了风向标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引导已有专业课程的内容更新。通过引导职业院校将竞赛内容、规则、评价标准等要素体现在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实现优化课程内容设置,保持课程内容及要求与实际工作岗位有效衔接。二是根据技术的最新发展及要求,开发新的课程,确保专业课程设置与最新技术发展保持同步。三是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技能认证之间的有效融通,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课程设置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反映了实际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一般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考核学生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把握程度,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引导专业课程进行“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按照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序化,提高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引导课程考核方式创新,职业技能大赛对参赛选手成绩的评定均按照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丰富的资源开发和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嵌入专业教学体系,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团队、顶岗实习以及就业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旨在宏观层面构建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导向机制,推动和深化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第一,职业技能大赛倡导采用企业标准引领竞赛标准,竞赛项目的设计、竞赛命题以及评价标准的制订均由行业和企业一线的专家、技师、技术能手等参与,竞赛项目内容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将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要求嵌入竞赛中,同时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专家作为大赛评委。随着职业技能大赛影响力的增强,各高职院校为了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专业建设等方面满足职业技能竞赛的需求,必须积极与拥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第二,职业技能大赛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许多行业、企业主动联系高职院校,提出合作意向,从而推动了高职校企合作的进程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第三,企业越来越关注职业技能大赛,企业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平台不仅可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且可以为自己企业储备和选拔优秀的人才。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顺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搭建了平台,使得校企合作实现了“零距离”。第四,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构建了校企合作管理平台,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全面掌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教师的“双师型”素养。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整个竞赛过程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特点,指导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对参赛学生进行指导。二是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竞赛项目的选取和设置、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考核方式及考核指标等为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同时也培养了教师敢于挑战和竞争的职业精神。三是职业技能大赛为参与大赛的教师提供了技术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通常在大赛准备过程中,因竞赛项目紧跟技术发展前沿,为更好地培训和指导参赛学生,教师要进行相关新技术的学习,如参加企业技术培训、大赛组委会组织的竞赛项目培训、行业指导委员会技术培训等,在此过程中,也会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教师的交流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对于专业建设的理解。四是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从而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岗位技能要求。根据竞赛项目的辅导需要,指导教师还要参与到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中,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竞赛项目的相关实践技能要求,更好地指导参赛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五是职业技能大赛辅导过程是指导教师知识和技能不断巩固和提升的过程,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学习提升,这个过程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锻炼。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赛设施设备、竞赛平台充分体现了产业、行业、典型企业、生产现场的要求,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依据。一方面,学校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契机,积极改善实验实训的教学条件,加大实验实训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尽最大力量为参赛做好准备[9]。另一方面,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及时将竞赛资源、成果转化为校内教学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有效衔接,集学历教学、培训教学、社会科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型的实训基地。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共建、企业捐赠、合作办学等多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这样既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实现基地资源的共享,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展合作企业的员工技术培训,校企联合开展师资培训,进一步增强基地的对外服务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技能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之间“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团队协作、计划组织以及交流沟通等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对于参加过大赛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明显高于其他普通学生。技能大赛参赛经历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敲门砖,而且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自信;对于在校普通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开展校内系列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增加学习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此外,职业技能大赛所营造的竞赛氛围,实现了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争取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较为聚焦的问题就是关于参赛机制的问题,即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受益面问题。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也应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大赛。但在大赛实施过程中,学校通常重视竞赛的选拔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普及性,大多数学生与大赛无关,参赛者仅占少数,受益面很小;另外由于学校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参赛学生的培训上,在教育分配上存在严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此,高职院校应正确处理好关注个体与面向全体的矛盾,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10]。
(1)及时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每位学生受益。学校应做好职业技能大赛赛项资源的后期转化工作,及时将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反馈到日常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中,转化为日常教学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具体而言,就是将竞赛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嵌入到课程教学中,以项目为载体,实施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将竞赛的操作环境转化为实验实训资源。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共同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共同撰写设备运行维护规范。将竞赛项目的考核指标要求、评价体系转化为教学考核指标和教学评价方式,按照企业操作规范要求和工艺要求来培养学生。将各赛项的行业标准、操作规范等转化为教学资源,嵌入到课程标准中,确保课程内容设置与最新的行业标准保持同步。将各赛项所蕴含的职业精神转化为课程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具有职业化工作技能、职业化工作形象、职业化工作态度和职业化工作道德,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
(2)构建课程竞赛模式,促进竞赛常态化。一是学校应积极借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成功经验,将竞赛项目内容及要求嵌入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将竞赛项目引进课堂,将竞赛活动嵌入课程教学,确保技能竞赛不断线,不断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构建课程竞赛模式。二是结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及要求,以竞赛项目设计为抓手,以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引入行业标准,设计相关的系列化专业课程竞赛项目,按照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具体要求,撰写课程竞赛方案。三是在课程竞赛实施过程中,创新学生激励机制,除物质奖励外,与合作企业共同举办校内课程竞赛,颁发企业级工程师证书,还可以尝试专业选修课学分奖励机制。近年来,学院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月”活动,推动各专业课程竞赛实施的进程,促进校内技能竞赛常态化,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3)科学构建分级分层竞赛体系,实现学生全覆盖。在制度层面上,政府应积极做好职业技能大赛的顶层规划和设计,建立健全“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竞赛机制,促进国家、地方、学校分级分层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从国家政府层面看,办好国赛不是最终目的,应把职业技能大赛机制建设的重点放在地方选拔赛和高职院校校级选拔赛的引导上,这样职业技能大赛才能覆盖到每个专业、每位学生,最终实现学生全覆盖。从各级省、市政府层面看,职业技能大赛机制建设的目标在于解决国赛、省赛、校赛的衔接问题,扩大竞赛的专业覆盖面和学生参与率。从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层面看,职业技能大赛机制建设应聚焦在如何解决国赛、省赛的校本化问题,将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竞赛项目知识和技能要求、竞赛的职业精神要求、考核评价指标等内化到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中。
技能改变命运,大赛点亮人生,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及时将职业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大赛的成功经验应用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有机融合。要探索和实践课程竞赛模式,促使竞赛常态化,建立健全竞赛机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应理性看待职业技能大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好关注个体与面向全体的问题,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