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2022-12-28 07:26梁溶方冼春妮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专业课协同

雷 飞,梁溶方,冼春妮

(梧州学院 商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协同育人是指高校子系统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得新的序参量出现而形成各育人目标相互配合,促使各行政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工作的有序开展,并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系统功能效益最大化[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校辅导员是指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在校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及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等方面的教师,是大学生最为亲近的一个教师群体。专业课教师通常是指负责1门及1门以上学科教学的教师,是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的一个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教育与培养中都各有所长,在大学教育中,专业课教师处于第一课堂引领者,而辅导员处于第二课堂促进者。所谓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没有功能大小,先后顺序之分,只是各自充当的角色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但是,当前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因责任的划分而存在分离的现象,在各自岗位上从事自己的工作,未能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不仅仅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两个教育主体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对学生深入了解,对其精准指导,才能取得两大主体“1+1>2”的效果。因此,实现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两支队伍优势互补的作用,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制度建设是前提,平台建设是载体,队伍建设是抓手[3]。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学生在个人需求、价值观、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性化特征逐渐突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年龄偏小,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且容易受到世俗化和各种“文化”的影响,需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引导教育。社会的进步让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与之前不同,在社会环境的冲击下逐渐形成个性化的发展。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同时也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以及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和管理。但是,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并不是表面的简单管理,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两支队伍,在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扮演重要的不同的角色。基于此,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可以从各方面做好对学生指导、引导、督导等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更好地成长、成才。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教师优势互补的内在需要

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骨干力量,二者在育人过程中相辅相成,可优势互补。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可了解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如:专业课教师负责学生的第一课堂,辅导员负责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可通过与辅导员的日常交流,对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并通过辅导员传达给专业课教师,这对于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可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情况、学生的性格、学习等方面做全面的了解,但是,高校辅导员的时间、精力有限,可以在专业课教师的帮助下,更好地做好日常工作。因此,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要促进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并使立德树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促进高校办学创新的需要

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对象都是学生,具有工作的同一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相应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共同的工作对象、互补的工作方法、一致的工作目标为二者协同育人提供了前提和基础[4]。专业课教师处于第一课堂引领者,而辅导员处于第二课堂促进者。所谓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没有功能大小,先后顺序之分,只是各自充当的角色不同,承担的责任也不同。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并为社会提供优秀的人才。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能错误地认为辅导员只是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课教师只是教学中的主体。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生活自立自强的能力,都是在进一步为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过二者的相互协同,可以创新学校的办学模式,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每个职能部门承担不同的工作责任,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也不同。高校辅导员在各级学院中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较繁琐,处理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高校辅导员没有更多可支配的时间,时间长了,高校的部分辅导员会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最终不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5]。另外,高校辅导员与高校其他岗位教师(行政部门教师、教学部门教师)的岗位定位有一定的区别。在学生和高校部分教师的眼中,高校辅导员从事高校最基本的工作,有时工作能力和身份地位不能得到较高的认可。最后,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沟通者,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存在任何困难,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处理,每天处理事务较多而价值得不到较好体现也会导致部分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要达到二者之间协同育人的效果,必须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只要一方难以协调推进,二者之间的协同育人也就很难进一步提高,甚至在协同育人推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多重困难,以至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部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推进协同育人既需要一支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也需要一支能力强的专业课教师队伍。然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工作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高校部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是高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就踏入高校从事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工作的,大多数教师尚未适应教师岗位。其中,大多数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没有从事教育和管理学生的经验,导致他们一直处于一种“新教师”的身份,其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这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外,同时也需要学校的帮助。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还不够重视。虽有一些高校非常重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能力提升工作,定期邀请专家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做培训,以促进二者的发展。但是,在进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培训中,没有针对性,未抓住主要问题,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有区别,但多数情况下将二者之间的教育提升能力融合成一体,既没有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培训,也没有针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这对于提升二者的素质和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改进。

(三)部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沟通合作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必须建立在二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基础上。虽然在高等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区别。专业课教师负责学生第一堂,辅导员负责学生第二课堂。但是,有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过于去区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责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不到位。在第一课堂,专业课教师处于最主要的位置,辅导员处于从属位置,要积极配合好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但是部分辅导员对第一课堂管理不够,导致一些学生没有按时到达课堂上课。另外,在第一课堂,由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合作不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存在不认真听课,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学到相应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达到良好的育人的效果。在第二课堂,学生主要是跟辅导员接触更多,部分专业课教师觉得自身已经完成第一课堂的任务,相应的第二课堂的任务就应该落到辅导员的身上,因此缺乏相应的沟通。而在第一课堂,专业课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第二课堂,辅导员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因此,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做到协同育人。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一)建立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积极推进辅导员岗位晋升政策。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发展,为本校的辅导员制定相关的政策。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任务,而辅导员在高校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最密切,高校要想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首要是通过辅导员,只有做好辅导员队伍工作,才能进一步为学生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高校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肯定辅导员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这种价值的肯定不仅仅是停留在精神层面上,而且也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上。可针对辅导员岗位制定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并在辅导员的职称评聘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在制定政策时要善于倾听辅导员的诉求。高校辅导员只有工作得到认可,价值得到体现,才能在岗位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更好地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二)严抓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考核评估,实行末位淘汰制

只有实行末位淘汰制,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才会真正意识到工作岗位的紧迫性。在社会发展中,虽然提倡自觉意识,但是这种自觉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有限的,不能真正解决自我约束的问题。只有严抓考核评估,实行淘汰制,才能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起到警示和鞭策作用,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此,要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 由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岗位不同,因此考核标准要有所不同。辅导员处于第二课堂,在考核标准中,要明确其在第一课堂的责任和义务。如:辅导员应该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只有承担教学任务才能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样,在考核标准中,专业课教师在第二课堂的工作任务也要占一定的比例。专业课教师在第二课堂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需求,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中的不足。第二,在开展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继续教育时,要做到在独立中合作,也要在合作中独立。所谓独立中合作是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内容是有高度的相关性,在同一个培训中,积极组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互动学习。这是因为,辅导员了解的领域,专业课教师可能不了解,反之,专业课教师了解的知识,辅导员可能相对欠缺,通过在相对独立中的合作、优势互补,能有效提升二者的综合能力。而合作中的独立是指在培训教育中,因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区别,对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具有针对性,除了共同的培训外,还应单独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开展相关领域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结合学校的考核机制,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才会不断去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三)搭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合作平台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合作在协同育人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者之间的沟通合作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平台。高校在平台的建设中充当主要人。沟通交流的平台不局限在一个高校的内部,还可以与其他各高校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要推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高校内部至少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积极让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融入其中。第二,在科研交流中,专业课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辅导员参与其中,作为项目组成员。同样,在辅导员的科研项目中,也要有一定比例的专业课教师作为项目组成员参与其中。通过科研促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二者之间有了合作的基础,并在研究中了解到双方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态度,为协同育人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以社会实践来促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高校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在以专业课教师带队的团队中,应要求辅导员参与其中。同样,在以辅导员带队的课外实践中,可适当安排专业课教师跟随队伍。通过参加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能不断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高校应积极搭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这对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专业课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