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探析

2022-12-28 07:26欧琳宗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话语

欧琳宗

(梧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1]。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相关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在全球化的话语创新、算法推荐等视域下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史、党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困境、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在新媒体视角下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新媒体相融合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本课题组开展了新媒体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的研究,以期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迭代升级,各种新社交平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资讯、开展学习工作的渠道。新媒体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融合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化解新时代教育场域话语的风险挑战

“情感及其表达天然地理性与感性并存,承载着爱国情感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也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表达特点。”[2]理性与感性教育话语表达交织并存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场域的特点。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喜欢以‘空间叙事+视听体验’的模式进行感性表达,习惯于借助抖音、微信朋友圈、‘B站’等社交平台,通过拼接裁剪、重新编码与解读等来看待爱国话题,将爱国主义教育以非官方、个体视角进行生活化、微观化的感性叙事”[2],而对于官方传统媒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话题,他们不仅不重视而且不太习惯。当前,随着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争夺的日趋激烈,某些西方敌对势力无时不在借助新媒体宣扬各种错误思潮。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与新媒体的融合,对于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话语权、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化解新时代教育场域话语的风险挑战的意义重大。

(二)有利于扩大主流社会价值的教育场域

当代大学生属于“互联网社会的原住居民”,他们生于互联网发展时期,长于互联网社会形成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交往都受到新媒体的很大影响。”[3]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最大趋势就是融合,“融媒体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体的载体限制。”[4]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各种新兴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形成了高精、高效、高密的传播效应,改变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价值链条,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技术与价值互构的教育传播新模式。这种价值与技术互构的形态一方面让大学生获得“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和思想熏陶,另一方面,其忽视“技术本身就内含人类的价值需要和目的”[5]的现实,过度鼓吹“价值中立”,导致各种思潮蔓延新媒体,对正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强化新媒体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在新媒体时代增强主旋律的引领,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辐射面,避免新媒体领域出现“价值真空”。

(三)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教育内容的“供给侧”改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圈群社交是大学生最流行的社交方式,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获得资讯最重要的新媒介就是微信、QQ、微博等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权威家庭模式逐渐被更为民主的伙伴式对话模式取代,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社会土壤。随着越来越多个性鲜明的个体加入到各种社交圈群,圈群多元化趋势不断被强化,大学生群体对于教育内容的个性化需求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准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各种APP形成的圈群有着与生俱来存在非中心化、非群体化的特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激发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展示的欲望。在高校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学内容的供给较多会考虑教育者的特点,而鉴于对象需求的考量较少。在新媒体时代,教育对象个性化体现更加鲜明,教育者必须将主流教育价值与教育对象个性鲜明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避免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接受度不高、精准化不够、实效性不强。”[2]。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6]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1]是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焦点。在互联网技术迭代更新、社交平台分众化、学生群体个性化等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还面临着话语陷阱、技术异化、情感认同等挑战。

(一)社交虚拟化形成的教育话语陷阱

网络社交技术发展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变革的同时,也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网络社交技术扩大了教育场域;另一方面,网络社交中存在的错误思潮可在知、情、意、志、行方面构建话语陷阱来削弱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力。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陷阱表现为:第一,繁杂多样的网络亚文化和迎合受众传播的新模式模糊了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认知。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抖音、微博、网站等平台推送的动漫、短视频和游戏中,都预示着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话语模式“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换”[7]。图像叙事话语模式下,各种夹带狭隘民族主义的非理性爱国主义的话题被以自媒体为主的社交平台以泛娱乐化的样式传递给大学生,令大学生陷入“视觉狂欢”状态,长久以往不仅容易让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陷入视觉疲劳,也将爱国主义教育置于形式化、表象化的肤浅境地。第二,某些西方国家及其培植的势力在网络中全方位渗透,催化大学生产生非理性的爱国言行。在现实中,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打着“爱国”的旗号,肆意挑拨民意,离间党群、干群关系,传播西方主流价值观。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扰乱青年一代的价值判断,诱导大学生进入自由化、情绪化的误区,做出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的言行。第三,似是而非的历史虚无主义侵蚀、动摇大学生爱国主义信仰。基于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揭秘历史”“历史解读”等方式迎合大学生猎奇心态,以调侃消遣英雄与楷模,抹黑中国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蛊惑人心,降低爱国主义的教育的实效。

(二)精准推荐、圈群文化导致教育技术异化

当今社会,资讯精准化推送和社交圈群化趋势不可阻挡。随着算法推荐的广泛应用和私密性强的圈群社交的兴起,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需求内容的供给不足、价值引领的“价值空场”、资讯推送的“信息茧房”效应等教育技术异化的挑战。第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供给不足的挑战。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受到了“算法推荐+教育”模式的挑战。现代网络技术和社交平台经常标榜技术中立,反对植入意识形态的教育,主张基于受教育者喜好进行资讯推送,极易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空场”。而就本质而言,当前算法推荐等技术所鼓吹的“绝对价值中立”就是其在认识上制造的“海市蜃楼”。在资本逐利本性下形成的“算法推荐+圈群社交”模式,必然会以利润作为追逐目标,“忽视对信息崇高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挖掘”[8],存在程序运行规则上对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嵌入的漏洞,不可避免地形成大学生爱国主义引导空白区。第二,价值引领上的“价值空场”挑战。由于大学生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弱和价值判断还不够成熟,“算法推荐”将其喜好作为资讯推荐的主要依据,容易屏蔽具有价值引领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信息,海量推送取悦大学生的泛娱乐化信息,造成“价值空场”。第三,“信息茧房”挑战。在算法推荐加持下,大学生的喜好图谱被精准成像已经是一个现实问题。各种与大学生个人兴趣喜好无关的资讯被自动过滤,使得信息流更加精准,凸显分众化、对象化特征。分众化非主流意识的资讯推送信息流,无疑是让大众主流价值引导的爱国主义资讯形成技术壁垒,压缩了爱国主义资讯传播空间,缩窄了大学生群体的视野和关注弧度,形成信息时代的“信息茧房”,加剧了技术和价值在理性领域的冲突。

(三)群体自我意识对爱国情感认同挑战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物质生活优越的新时代,未经历过祖辈父辈的艰辛,对近现代那段艰难岁月缺乏切身体会,因此对于课堂传授的内容认同并不高。在各种思潮影响下,他们在爱国主义践行方面较容易陷入认同困惑。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兴趣和读懂弄透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耐心,缺少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经历,导致缺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历史和现实的坚实基础,易陷入“娱乐至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泥潭、易被“躺平”“佛系”等散漫社会风气侵蚀、易被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蛊惑,导致爱国情怀厚植不够。在新媒体时代,部分大学生群体的圈群社交的信任主要是基于其信息认同,他们抛弃了“以信息价值性、真实性为基础”的传统信息认同标准,对于官方理性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会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解读。每当爱国的社会价值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精致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言行就会在大学生圈群社交中泛起,导致他们强国立志之不坚。由于生长时代的安稳,他们缺乏全面深化改革“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9]艰巨性的充分认识,践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人生理念较弱,易受各类不良思潮影响,希望坐享其成,期待不劳而获,导致爱国知行脱节,行之不畅。

三、新媒体与大学生爱国主义融合提升教育实效的策略

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立足于“两个大局”,“因事情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借助新媒体优势,融合可用平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化解新技术、新情况带来的育人挑战,以教育话语模式创新、主流价值“融入”技术、“大思政”育人思维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一)创新话语模式,跨越话语陷阱

话语模式是否与教育对象相适应,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在新时代的立德树人任务中,传统的教育话语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基于时代发展进行创新,跨越教育话语陷阱,提升教育实效。通过解放思想、整合平台、内容创新等来构筑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话语的感召力、亲和力、生命力。第一,要增强教育话语主体的感召力。政府、高校与社会要在各种传媒平台中把握政治立场,对于爱国主义这类大是大非的问题要积极作为、善于引导舆情,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提供是非善恶辨别的舆论场,引导他们树立爱国底线思维。高校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课这一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作用,以鲜明的思想性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召力,鼓励广大教师主动占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用生动的爱国话语和鲜明的爱国事例来感化学生、打动学生。全社会要将弘扬爱国主义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切实担负起引导青年一代厚植爱国情、激励报国行,营造好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通过各种运营商、网络平台、家庭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协同,全面增强社会大思政课堂的感召力。第二,要大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形式,增强话语吸引力。要紧贴当代大学生群体鲜明的个性化话语需求,将政治导向性强的本土特色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以新颖、多样的形式将其呈现,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根据当代大学生痴迷于视听盛宴的新阅读习惯,以代入感强且富有地方特色的“视频、纪实”为载体,宣传地方爱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和地方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致富的历程等爱国主义内容,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按照大学生群体圈群社交的资讯发布习惯,鼓励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成长体验,自创内容真实、能量正面的爱国主义作品,在作品创作发布中实现爱国自我教育。第三,要以教育话语生命力为聚焦,大力创新话语内容。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政治底线,坚决以语言犀利、针对性强的方式,及时回应各种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相背离的抹黑、调侃、诋毁言行,引导大学生摆正成长的政治航向。要增强爱国主义话语的说“理”性,以科学的理论回击当前盛行的披着“解读”“戏说”的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历史与当前、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用科学的理论和鲜明的对比向大学生透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引导大学生自觉厚植爱国情怀。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新媒体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其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算法推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推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具有“工具理性”。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技术研发管理者头脑。技术无国界,技术研发管理者有祖国。“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个人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所以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新媒体时代,各种技术在教育和社交领域的推广应用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之下进行,将技术的“工具理性”和爱国主义的“爱国理性”结合起来,形成技术正能量效应。要引导技术研发管理者坚守爱国价值取向,跳出所谓“科学家无祖国”“商人无祖国”的价值陷阱,明晰其自身价值立场对技术推广应用、爱国价值传承的影响,自觉从技术伦理角度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爱国底线。其次,要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技术的空间。要在商业伦理道德、制度约束、法治治理等方面强化技术工具的发展应用,防止技术异化人。在市场经济中,资本逐利本性在各种技术的研发应用中不会减弱,只会更疯狂。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圈群社交技术、算法推荐等技术的局限性对青年一代的危害会更加突出,如“饭圈”盲目追星现象。这就需要强化新媒体技术使用主体等的社会责任,摒弃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功利性思维,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发展长远利益。要始终掌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构建完善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的制度约束机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无痕渗透于各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技术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导,最大限度阻断各种错误思潮内渗技术路径,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要贯彻依法治国理念,完善网络技术管理的立法,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严惩各类借助新媒体技术平台散布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损国辱国言行的组织和个人,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技术法治“防火墙”。此外,主流媒体、各类社交平台要形成协同育人的意识,以“思想解惑、人文关怀、错误矫正”为原则,针对大学生的资讯获得社群化特点,有的放矢地设置爱国教育话题,设置沉浸式的爱国主义引导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实现主流媒体和各类社交平台在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上的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实现“双舆论场”的育人效果。

(三)立足育人使命,厚植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典型的国家公共任务,在任何国家都具有浓厚的政治属性。”[10]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聚焦,以“红色经典作品”,“红色教育基地”为基础,做到用红色资源武装青年人的头脑,让红色基因世代永传,并引导大学生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消除信息技术转型升级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算法推荐带来的信息情景变迁和凝聚价值共识面临的难题,我们必须选择多维度、多场域的综合性应对策略。”[11]最重要的就是立足育人使命,首先,要系统优化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要以主流价值强化现实与虚拟平台的主流文化建设。文化监管部门要与学校一起协同,要引导各类资讯提供平台立足国家主流价值为青年一代提供文化产品,并对各种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进行有效的“过滤”。二是坚持“内容为王”、价值引领至上,提升资讯作品的引领力、亲和力。根据当代青年学生的阅读兴趣化、社交圈层化、体验娱乐化等特点,以系统化、跨媒体的思维向大学生提供质量可靠、丰富多样且极富时代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其次,要系统地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信息指数增长,在海量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资讯,而依赖算法推荐易陷入“信息茧房”。为此,要引导大学生在爱国主义话题信息获取中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一是大学生要对圈群社交平台的资讯学会辩证处理。对于各种热门议题,引导大学生对于各类社交平台的资讯不盲从转发或者跟风评论,通过官方权威机构的质询、查证,学会自我辨析真伪,增强自我是非识别能力,通过摒弃社交群圈资讯的虚假信息,提升自我价值判断能力。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信息整合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系统思维,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各类爱国主义话题进行动态、深刻而全面地思考,对相关话题形成系统上的认识。鼓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阅读、丰富认知,跳出“碎片化”阅读陷阱,突破“信息茧房”,开阔信息获得视野。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主义教育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