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风 _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社会规范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对新时代“双减”政策的系统化、整体性要求,大中小幼德育工作纵向衔接不够、横向贯通不力等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目标和内容彼此割裂问题明显,教育衔接主体意识和能力弱化,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性和实效性亟待加强。本文将重点分析育人目标衔接的内涵及途径。
目标导向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约束,育人目标整体性和阶段性设计如何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和需求变化相统一、相适应,是育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目标衔接为主线,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以下简称“一体化德育”),聚焦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完善,是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
2021年7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印发了《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这是全国省级教育部门第一份关于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文件。《指导纲要》尊重不同教育对象尤其是青少年拔节孕穗期的成长规律,遵循育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德育体系,着力提升一体化德育的实效性。该文件对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设计具有时代新意,而对不同学段育人目标的衔接机制设计,具有首都教育的原创性,是其亮点所在。把整体育人目标进行学段衔接,一体化德育就真正立起来、活起来了。《指导纲要》聚焦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良好习惯四个关键育人指标,增强了一体化德育目标的可视化。
北京市将在科学规划一体化德育内容、优化一体化德育方法、整合一体化德育资源、配齐建强一体化德育队伍、完善一体化德育评价、强化一体化德育协同等方面,加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推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人的生命成长是连续性、阶段性的统一,其主体性、整体性特征是逐步形成的,教育需遵循这个逻辑贯通起来。加强相关教育理论学习,是深化儿童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育人目标衔接价值认知的需要。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关于“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论述,就是对人成长规律的深刻揭示。近现代西方教育家皮亚杰、科尔伯格、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等,从学术视角深化了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特征的认知,是教育衔接规律的新发现。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一种认知建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这个过程会表现出顺序不变的四个阶段,即感觉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学生因年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称为心理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应完成的关键任务,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当任务得到恰当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任务处理不成功或者失败,则会出现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状态。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定向和天真的利己主义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和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和后习俗水平(履行准则与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些阶段是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建立在性心理发展理论基础上,也叫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儿童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力比多(性心理)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即性感区。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成年后的人格特征。
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一体化德育目标,把学段育人目标衔接起来,把学段衔接举措强化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起来,把学段衔接效果提升起来。要把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社会规范等要点,有效嵌入各学段教育衔接中。
《指导纲要》从目标整体性、阶段性维度进行了衔接安排。把整体性德育目标要求贯穿大中小幼各学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尊重不同学段学生思想认知规律,把握各学段目标的差异性,尊重、理解和了解儿童青少年对发展目标的自主性态度,利用班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倾听他们对教育,特别是育人目标的认同度和接受程度,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在责任感、自主健康成长上真正站起来,这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学校要主动与上下学段的育人目标和工作进行积极衔接,与家长、社会积极协作,实现上下互动、横向协同的育人格局。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逐步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确立道德认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奋斗精神;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劳动精神,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生态文明行为和健康心理素养。
幼儿园要把幼儿身体健康、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安全保护、体育活动作为重点,为幼小衔接过渡做好初步准备。要尊重幼儿天性,在游戏玩耍和活动体验中,把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的启蒙,春风化雨般播入孩子的心田,使道德的种子得到关爱呵护,涵养润泽,扎根萌芽,静心于童蒙养正之功。
小学重在保护儿童的天真,科学进行道德启蒙,为小初衔接做好健康、习惯、品德方面的基础准备。要循循善诱,逐步深入,以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教育,使道德的种子生机勃勃,长根发芽,干正叶蔓,让阳光雨露滋养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中学重在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形成政治认同,为与大学衔接做好关键准备。要以班会、社团活动、研学等方式,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理想信念、道德认知、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的教育,使道德的种子拔节孕穗,枝繁叶茂,让青春梦想在奋进中闪光。
大学重在增强使命担当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国家做好全面准备。要采取丰富多彩、入情入理的方式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政治信仰、奋斗精神、良好品德、扎实学识和健康身心。
大学要强化贯通衔接意识,确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积极配合支持中小幼,特别是中学,协同家庭和社会,实现育人目标纵向衔接和横向协作,发挥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的龙头作用,使道德的种子顺应自然,开花结果,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青春梦想在社会奉献中高扬。
要高度关注上下学段的德育目标设计,在各学段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加强与上下学段德育目标的衔接,帮助学生适应下一个学段的学习生活。每个教育学段都要组建学段衔接小组,与上下学段的领导、教师定期沟通,研究和解决共性问题,形成育人共同体。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研究部门要发挥政策引领和业务支撑作用。
在幼儿园主动和小学的衔接中,要注重启迪儿童良好天性、情感认同和良好行为习惯相结合。幼儿园大班要适当组织儿童了解小学的生活情景,使儿童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小学要积极支持这种活动。
在小学和幼儿园、中学的衔接中,小学低年级要加强与幼儿园的衔接,高年级要加强与初中的衔接。小学低年级注重游戏化、体验式活动,通过参与体验,启蒙学生道德情感,使其养正良好品行。小学高年级学生逐步形成相对理性的情感认知,青春萌动初期特征开始显现,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进行教育,为儿童向青春期过渡奠定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基础。幼儿园和初中要给予积极支持。
在中学和小学、大学的衔接中,要加强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以及高中与大学的衔接。初中阶段是人的思想认知、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最为活跃、变化最为丰富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教育优势,以打牢思想基础、塑造完善人格为核心德育目标。小学、初中和大学要积极支持这种衔接。
在大学与中小幼的衔接中,大学一方面要深入中学了解中学德育的工作特点,做好大一年级与高中教育的衔接;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与发展的规律总结,定期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反馈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发展特点,指导中小学和幼儿园不断优化德育工作。这种教育衔接将使育人链条真正贯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