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京丽 _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英语新课标”)的变化和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英语新课标”研制了英语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并秉持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以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枢轴,统领课标的各个部分。
首先,基于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课程总目标,并从这四个方面出发,为义务教育的三个学段制定逻辑关联、能力进阶学段目标,反映了学生成长发展的动态优化过程。其次,围绕核心素养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开展教师培训。与2011年版课程目标“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相比,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立意更高远、内涵更丰富、育人方向更明确、育人价值更凸显。
在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指导下,“英语新课标”建构了整合的结构化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核心内容。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调整为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6个要素,并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的特点,明确各要素的内涵、功能和要求,强调各要素构成一个关联融合、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课程内容部分指明学生的核心学习活动,即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确保课程内容的学习从以往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并融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为一体的实践型学习方式,推动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逐步转化。
“英语新课标”首次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反映学生在完成英语课程不同学段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和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针对课程及内容的学习结果制定的检验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是在“应知什么、应会什么”的课程内容标准基础上,进一步规定了“怎样的好才是足够的好”,使内容标准更便于操作。
学业质量标准以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为指导,结合课程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进阶情况,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进行总体刻画和分项说明,显性呈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表现和学习能力表现,隐性融入了学生在具体使用语言理解和表达时所能表现出来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整体发展水平。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评价水平具有指导意义,旨在强化教师、教材编写人员和考试命题人员科学的学业质量观,为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等提供参考依据。
英语课程在学习段评价、学习性评价和学习化评价三者有机组合的评价范式指导下,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探索素养导向、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要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和为教师提供调整教学的依据;终结性评价要关注价值引导和命题方式创新,在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重视考查学生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确保评价目的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一致。
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需要“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教”是教学行为,“学”是学习行为,而“评”则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目标达成程度进行评价,监控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应整合目标、教学和评价,实现三者统一,在设计层面形成有效的教学预期。进而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评生态系统,在实施层面保证教学实际效力。
“英语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从5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英语课程特色的建议。教学建议从7个方面给出具体指导,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用合理有效的学科方法学习英语。评价与考试命题从如何参照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做好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和义务教育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两个角度,提供可行的参考,明确考试与评价的定位和功能,有利于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对教材编写提出8点要求,这为教师理解、使用和研究教材提供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通过6条建议明确英语课程必要的资源条件支持,阐明课程资源与英语教学结合的机制和渠道。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从学校、教师和教研员3个层面提出建议,体现对教研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重视,有利于引导教师持续、扎实、有效地提升专业能力,促进英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