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红 _ 北京市顺义区少年宫
甲骨文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可分成三个阶段,通过看、写、画走进甲骨文—感悟甲骨文—升华甲骨文,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
提供音像资料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提供大量的甲骨文图片、图像资料让学生赏鉴,并通过讲解与学生进行启发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名家品评引发学生探究。教师鼓励学生讨论名家关于甲骨文的赞美诗篇,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并对甲骨文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师生诵读《诗赞》激发爱国情感。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诗赞》,“一个符号,托起了文明的长河;一片甲骨,承载了千年的智慧;一串文字,记录了先人的足迹;一个形象,渗透了美的灵魂……”通过诵读,学生赞叹中华悠久历史文明的同时,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甲骨文已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教师带领学生以典型甲骨文字“月、木、林、鱼、水”等为例,边写边悟。
掌握甲骨文的主要特点。一是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二是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三是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可有长、有短。四是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知晓甲骨文的书写流派。一是规范派,作品均衡、对称、稳定、端庄、谨严。二是形似派,字形形似,保持原味。三是游艺派,字之笔画有粗有细,有方有尖,有轻有重。四是写意派,以保持甲骨文原来字形为基调,写意的精髓在于“传神”,又称为“甲骨文意书”。五是字画派,在保持甲骨文字基本字形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画的意境,融字于画中或融画于字中。
在美术教学时,甲骨文字经过构思可以扩展为一幅与字的含义有关联的画面,还可以运用几个甲骨文字自编一个小故事,学生们运用水墨韵味、剪纸拼贴来表达,拉近了与古老文字之间的距离。
围绕甲骨文进行文字配画。例如,让学生在“羊”字的甲骨文周围搭配上羊的真实图画,再添画上草地、蓝天、白云;在“鱼”字的甲骨文周围搭配荷花、池塘、蝌蚪等。一幅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并充满情趣的甲骨文字画就完成了。
深悟甲骨文完成主题创作。在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甲骨文字的书写精髓后,可以根据字意完成一张创作画。例如,“射”字像一只弯曲的弓,身上别着一根箭,表现出正要发射的样子。学生展开想象力就可以完成一幅以射箭为主题的创作画。